蔡其恕的个人简介
蔡其恕,测试计量技术学家和精密仪器工程教育家。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专业的创建者。长期从事仪器仪表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精密仪器工程和测试计量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发展中国仪器仪表学科与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蔡其恕 - 生平简介
蔡其恕,
1904年1月18日生于上海市青浦县朱家角镇。自幼聪颖好学,5岁时即进入其伯父设置的一隅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先是考入松江省立第三中学,一年后转入上海市民立中学就读。1920年到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班学习,转年以优异成绩升入同济大学,并于1925年毕业,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先到同济大学附设的机师班任教,二年后到同济大学附属高中学校和德文补习班任教,并兼任教务主任职务。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初,经友人介绍进南京炮兵技术研究处任工程师,筹办兵工厂。后奉命前往德国考察和购置机器和仪器设备。1938年回国后,调到重庆第十兵工厂(即今重庆嘉陵机器厂)任工程师。1942~1943年被重庆中央大学聘任为兼职教授,首次在中国开出“精密测量”新课程。1944~1945年,在保留原第十兵工厂工程师职位外,同时兼任同济大学教务长职务。
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6年调任南京兵工署工业司副司长,后又被调任上海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公司任协理,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在北京中央财经委员会物资分配处任专员。1952年,参加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1953年11月,调到天津大学任教授。直到1994年在津逝世。
50年代初,蔡其恕做为创建者之一,与有关教师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精密机械仪器专业,进行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以及主要课程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室建设等项工作。他所编写的《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构精确度与度量精确性》等讲义和教材,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培养中国精密机械仪器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蔡其恕同中国大多数老专家和学者一样,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但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在70年代初,为了帮助广大科技人员了解和掌握60年代以来兴起的激光技术,推动中国激光科技事业的发展,与他人合作,编译出版了《激光技术》(中国科学出版社,1972)一书,这是当时国内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激光专著,深受广大激光科技工作者欢迎和好评。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中国激光科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蔡其恕虽已年近古稀,但在党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精神焕发、全身心地投入了创建“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博士点工作,1981年他是中国首批确认的博士生导师之一,是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博士点的创建人。
蔡其恕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于1957年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1984年当选为天津市民主促进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8年任天津市民主促进会名誉顾问。
由于蔡其恕的卓越贡献,使他在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望,历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几何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互换与测量技术基础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并荣获天津大学最高荣誉奖――金钥匙奖。
基于蔡其恕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1991年7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
蔡其恕 - 职业成就
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37年初,蔡其恕在南京炮兵技术研究处任职时,曾去德国蔡司等著名仪器厂进行考察。1942年在重庆中央大学任职时,为学生开设并讲授了“精密测量”新课程,这是在中国高等院校开出此类课程的首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大力发展中国的仪器制造业,50年代初受中央教育部的委托,在天津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精密仪器专业。蔡其恕作为该专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为本科生开设并讲授了“公差与技术测量”、“热工仪表”,“机构精确性与度量精确性”,为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开设并讲授了“互换性原理”课程。
1959年,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成立后,蔡其恕担任了精密仪器教研室主任,在他的主持与指导下,使该专业的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师资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等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1963年春,首届中国高等工业学校仪器仪表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成立时,蔡其恕被聘任为编审委员,并兼任公差与技术测量课程教材编审小组召集人。
进入80年代以后,蔡其恕虽已年逾古稀,但仍老骥伏枥,为了发展中国精密仪器工程教育、培养人才、提携后人,仍亲自走上课堂,为研究生开设并讲授“干涉度量学”新课程。在此期间,蔡其恕除了担负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等项工作外,仍笔耕不辍,亲自撰写或与他人合作编著出版了《机械量测量》、《长度计量测试基础》、《机械工程手册?长度测量技术篇》等多种教材与专著。
蔡其恕 - 培养人才
蔡其恕为人正直、严于律已,他知识渊博,在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他治学严谨、态度认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深得教育界、学术界的尊敬与爱戴。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专业创建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指出:高等学校要培养出高标准的专业人才和拿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1978年,中央教育部公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随后,又下达了“关于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几项原则规定”。
早在50年代末,蔡其恕就已开始招收培养研究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共培养了6名精密机械仪器专业研究生。
1981年,蔡其恕被国家确认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在天津大学创办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博士点。此时,蔡其恕已是77岁高龄的老人,但他不畏个人年事已高,怀着一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赤子之心,在晚年仍青春焕发,全身心地投入博士点的规划和建设之中。
蔡其恕根据自己几十年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他深深地懂得,只有把博士点建设成一流的学科,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才能为国家的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在学科方向上要瞄准世界当前这一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急需相关联。在他的主持下,跟踪国际角度计量的新技术动态,置身于“激光任意角干涉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该系统是以波长基准建立为角度基准,以新的理论和技术超过了国外干涉测角的最大范围,为角度自然基准的建立,创出了一条新路。经国内同行专家评议,一致认为:该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此项技术,对于机械制造、天文学、大地测量、航海和空间技术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蔡其恕认为办好博士点,必须要有一支结构合理、精干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要有明确的科研主攻方向。通过博士点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实践,造就出一批在本门学科领域中造诣较深,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经过多年努力,在他的精心指导和培育下,他的助手中已有多人先后被确认为博士生导师。
该学科几年来共完成“七?五”、“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2项,自然科学基金11项以及省市部委级和其他项目152项。在众多项目中有为数不少的项目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或首创水平。其中,坐标测量机误差检测及补偿技术、航天测量船基准码头动态标校方法分别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5项获省市部委级奖励,还有一批项目获得了中国发明展览会奖及其他奖励。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34篇,国内一级学报41篇。出版教材与专著29部。
目前,该学科承担“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国发展基金(UNDP)项目等2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约300万元。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不少在国际上属于首创或居于领先水平,对学科建设与国民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学科专业培养博士生66人,其中27人已获博士学位,其余为在读或正进行联合培养。蔡其恕亲自指导和培养的中国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第一个博士生胡小唐,1986年毕业后,3年内独立承担了500万元经费的科研项目,1989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奖,1993年被国家教委遴选为跨世纪优秀人才,1994年被确认为博士生导师,现担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职务。
天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学科专业,在蔡其恕主持和领导下,经过他和他的助手以及同事们的共同努力,近10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该学科专业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9年国家计委确定在本专业内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已于1995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
1990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和光学仪器专业,共同建立了仪器仪表博士后流动站。进站人员达13人之多,此外还为其他国家培养了6名博士后、访问学者和研究生。
蔡其恕 - 个人简历
1904年1月18日出生于上海市青浦县。
1921―1925年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
1925―1927年任同济大学机师班教员。
1927―1937年任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教员,并兼任教务主任。
1937―1938年任南京炮兵技术研究处工程师,并赴德国考察。
1938―1942年在重庆第十兵工厂(今嘉陵机器厂),任工程师。
1942―1944年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
1944―1945年任同济大学教务长。
1945―1947年任南京兵工署工业司副司长。
1947―1950年任上海资源委员会通用机器公司协理。
1950―1953年任中央财经委员会物资分配处专员。
1953―1994年任天津大学教授,并曾兼任教研室主任。
1994年1月逝世于天津。
蔡其恕 - 主要论著
1蔡其恕.《公差与检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