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尔(乔治·比德尔)的个人简介
乔治·比德尔(George Wells Beadle),美国著名基因遗传学家,终因发现基因的跳跃性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医学奖。世界顶级学府芝加哥大学第7任校长(1961-1968)。
人物简介
乔治·比德尔(George Beadle)是位生化学家。他于1961年被选为芝加哥大学第6任校长。
当经典遗传学的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比德尔还是内布拉斯加州农场的一位青年,1922年后,他到了内州大学,这时期他遇上了刚从康奈尔大学回来的凯姆(K·D·Keim)教授并担任其研究助理,从事小麦杂交的研究。当时,康奈尔大学以研究农作物的遗传学而闻名,是植物遗传学的中心,可以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摩尔根学派相媲美。在凯姆的坚持下,比德尔到了康奈尔大学,与麦克林托克一道种植玉米,他的课题是“决定玉米花粉不育的遗传机制”,这是一个十分难啃的世纪难题,其机理至今仍未完全弄清楚――幸好比德尔及时地离开了它。麦克林托克本人也放弃了这个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转而研究玉米染色体的行为,后来终于发现基因的跳跃性而荣获诺贝尔奖。
研究背景
1928年,全力以赴地在地里种植和收割玉米的比德尔,参加了由纽约植物园一名科学家多吉(B·O·Dodge)举办的讨论会,那时这位科学家正在用一种真菌――红色面包霉作遗传杂交实验,他观察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分离现象。比德尔猜测这可能与摩尔根的学生布里奇斯关于果蝇异型染色体交换(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的基因交换)机制有关;在后来的研究中,比德尔并没有找到这两者间的确切联系,但红色面包霉却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摩尔根曾接受多吉的劝说,让他的一位研究生全力研究这种真菌,而他自己却没有给予太大的关注,这项研究也没有太大的发现――这是1931年的事情,比德尔正在帕萨迪纳(加州理工学院)作他的博士后,他同当时的摩尔根一样,似乎对红色面包霉没有太大的兴趣,正全力研究果蝇遗传学。
1941年,比德尔放弃了已经进行了两年的果蝇实验,同塔特姆合作,开始将红色面包霉(学名为链孢菌)作为研究对象。一般情况下,链孢菌在含有糖、少量维生素H(原为生物素)和无机盐的培养基中就能很好生长。在它生活周期的一定阶段,链孢菌会产生8个完全相同的孢子。 比德尔和塔特姆在实验中用X射线照射链孢菌,他们发现有的孢子会出现突变,而某些突变影响了孢子利用基本物质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例如,有的孢子不能像正常的孢子那样产生特殊的氨基酸。比德尔和塔特姆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的物质,并观察它是否能使突变的孢子正常生长。根据实验结果,比德尔和塔特姆认为:所有生物体内的一切生物化学过程最终都由基因控制;这些过程都可细分为一系列化学反应;各个反应均以某种方式受单个基因的控制;单个基因的突变只能改变细胞进行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总结以上观点,比德尔和塔特姆认为每个基因控制且仅控制一种酶的形成。这就是著名的“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该学说为遗传学家普遍接受。由于他们的开创性工作,比德尔和塔特姆与莱德伯格分享了195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