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权(儿科专家)

时间:2023-12-31 08:42:53编辑:小周

范权(儿科专家)的个人简介

范权,儿科专家,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在儿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水盐代谢及液体疗法研究中作出积极贡献,创范氏输液法。在儿科人才培养、医院营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是中国儿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人物概述

范权(1907--1989), 江苏 吴县人。1931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协和医学院副教授、1937年 -- 1938年任美国 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建国后,历任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农工党中央常委、天津市委主任委员,天津市第二至五届政协副主席,天津市第九至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五届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要贡献

范权,儿科专家,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在儿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水盐代谢及液体疗法研究中作出积极贡献,创范氏输液法。在儿科人才培养、医院营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是中国儿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生平简介

范权,1907年7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吴县一个医生的家庭。父亲早年留学日本攻读医科,回国后任苏州医学专科学校内科主任。范权从小就对医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1923年在苏州东吴中学毕业后,即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26年毕业,1927年获燕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6年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在校学习期间,他十分勤奋,寒暑假也很少回家。在吴宪、林可胜教授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开始进行生物化学及生理学的研究,并有论文发表。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协和医学院毕业,并获得文海氏(Wenheim)奖金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授予的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襄教授。1937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及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水盐代谢 钙磷质代谢、实验软骨病等方面的研究。他十分珍惜在国外工作的每分每秒,除了休息和吃饭,几乎所有时间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学术著作

1937年他首先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遗传性外胚叶结构不良、软骨发育障碍、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之病例报告》一文,40年代此症才在国外被命名为Ellis-Van Creveld二氏综合征,后《实用儿科学》初版描述此症。此后他还报告了《糖元累积病患儿的肌营养不良》,这也是医学界最先发表的对此课题的探讨。他十分注意吸取别人的长处,但并不迷信和盲从,而是在自己的实践中重新认识,提出新的见解。曾有人认为人体肌酐的排泄与体重的关系是不变的,因而用肌酐的排泄作为计算人体新陈代谢量的标准。对此,他有疑问和新的理解,他便在儿科临床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终于以充分的数据和科学的论点,重新证实了人体肌酐代谢量与体重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为此他发表了《儿童肌酐及肌酸代谢》一文,阐述了他的观点,此文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载人1942年《美国儿科年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北京协和医学院被关闭。他不得不到天津开业行医,同时在天津市立传染病院、马大夫纪念医院任顾问医师,免费查房和收学生。

任职经历

1951年天津市政府在原美国教会所办的妇婴医院的旧址成立了天津市儿童医院,范权任院长。当时医疗条件、设备都很差,医院仅有60张床位。他带领全院人员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而且创办了儿童保健所,他认为儿童保健工作是加强儿童体质,保障健康的根本性工作。他早在1940年就研究强化豆乳配方,此时用强化豆乳代替或补充母乳、奶粉或牛奶,以增强儿童的体质,深受广大儿童家长的欢迎。1953年天津市决定兴建一所400张病床、日门诊1000人次的综合性儿童医院。他承担起主持筹建的任务。为了使这所儿童医院布局合理、设计科学,他到外地的医院考察、走访,进行认真的社会调查,从选址到各个部门的布局他都亲自参与过问,他还认真钻研了有关建筑学知识,1956年与周作玉共同起草《儿童医院设计中对消毒隔离的要求》。这篇论文不单为设计与施工单位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后来新建医院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与新医院基本建设相同步,他设想并安排了相应医疗设备特别是各类人员的配备及培训工作。3年后,即1956年,天津市儿童医院新址竣工交付使用。医疗、科研、教学、保健工作迅速正常运转,这种速度当时在国内还是前所未有的。他坚持一切为了临床第一线的建院方针,并十分善于把医疗、教学、科研、保健这四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1956年建立了天津市儿科研究室,当时专职研究人员很少,大部分由临床医生兼任。他认为临床医生掌握的是第一手资料,最有说服力。他要求参加研究课题的临床医生要亲自参加一定的实验室工作,特别强调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与实验室工作紧密结合,相互协作,使基础实验研究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临床诊断的需要又促进基础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

“文化大革命”范权受到残酷迫害,被抄家游斗。1979年恢复院长职务。1989年9月任名誉院长。

范权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儿科杂志》编委等。1989年7月5日范权因肺原性心脏病在天津逝世。

技术成就

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研究

在科研工作中,他着眼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着眼于科研成果在基层医疗单位包括农村的普及应用。鉴于呕吐、腹泻导致的脱水♂中毒在儿童中十分常见,他以小儿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主要研究课题,在国内首先引进可测微量血清电解质的火焰光度计;建立测定细胞外液、血浆容量的方法,从基础理论、病理、生理到临床诊断、治疗都进行专题研究。他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资料,并以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带领有关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他要求大家对待科学要实事求事,精益求精,自己更是以身作则。他亲自到临床第一线观察病儿,对每一个数据都认真核对查验。他们从上千病例中,测定出中国小儿体液正常值,又从中探索分析出由各种病因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的规律和特点,经过严格的计算、仔细的推敲总结出一整套用于小儿脱水酸中毒输液的治疗方案,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的效果。1957年他首先制定以氯化钾、碳酸氢钠、葡萄且 和氯化钠按4:5:6 海返 比例为基础的液体配制和输液方案。此方案在以后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一整套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简便易行的输液方案。他改变了国内外多年沿用的“预定24小时补液总量”的方案为“定速计时”;此方案较之前者更为科学、实用、合理、有效。他在国内首先深入探讨小儿脱水、酸碱平衡紊乱时血清钾的变化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强调及时、足量补充钾盐的重要性,提出安全有效的补钾方案,当时这在国际上也居领先地位。他的方案适用于广大基层单位,特别是广大农村和不具备完善实验室条件的医疗单位推广使用,此输液方案的优点在于治疗前可不用检测血液的钠、钾等电解质;治疗安全可靠,不会造成医原性电解质紊乱。即使是有条件的医疗单位,除少数特殊病例外也可不做电解质测定。

创“范氏输液法”

1957年,他应邀出席苏联第7次儿科医师代表大会,并宣读了题为《婴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液体疗法》的学术论文,与会人员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把以他为主研究成功的液体疗法称为“范氏输液法”。他被苏联儿科学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为了使液体疗法能更方便地在广大基层医疗单位应用,他在1959年又提出了口服补液的方法,而世界卫生组织直到1970年以后才开始推荐口服补液。1963年在全国第六届儿科学术会议上,他代表天津市儿童医院又将液体疗法的系列性研究及其科学性从各个不同角度加以论证,在整个儿科界引起强烈反响。“范氏输液法”对国内外深入开展水、电解质代谢的研究及提高液体疗法的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1957年以后十几年中他并不满足和停顿在已取得的成绩中,而是继续不断地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先后数次修改完善输液常规,至今“定时计速”的范氏输液常规已被广泛采取,取得极好的治疗效果。

对克汀病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弄清散发性和地方性克汀病的情况,他曾两次随天津医学院有关人员深入河北省承德地区实地调查,认真总结,提出了地方性克汀病与散发性克汀病在生理、病理、治疗以及预后等方面存在的不同点。

重视人才培养

他重视人才培养。他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医院各级人员按水平,分期分批接受综合性的全面基础学习和有侧重面的培训,使全院各科室的技术力量平衡发展。在工作中他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在查房中,要求住院医生必须准确无误地说出病儿从住院的最初诊断到目前的诊断治疗情况;并要求他们独立思考进行分析。他要求病历记载详实、简要、明确,不允许出现“大概”“可能”一类的说法。还要求医生独立掌握常规化验的方法,明确化验目的,并切实把化验与治疗结合起来。他积极建议倡导成立全国儿内科主任医师进修班。亲自安排教学计划,并到课堂讲授,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儿科技术骨干。

人物简历

1907年7月1日 生于江苏省吴县。

1923年 毕业于苏州东吴中学。

1923―1926年 在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并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26―1931年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并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

学位

1931―1937年 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讲师、襄教授。

1937―1938年 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做研究工作。

1938―1941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

1941―1951年 在天津开业行医,兼任马大夫纪念医院小儿科及天津市传

染病医院顾问。

1951―1981年 任天津市儿童医院院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职,1

979年恢复院长职务。

1981―1989年 任天津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1989年7月5日 因肺原性心脏病逝世于天津。

历史评价

因为他的医术高超,在津门被誉为儿科圣手。解放后,范权任天津儿童医院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及天津市主任委员,天津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协副主席。其医学著述颇多,是颇有声望的儿科专家。其旧宅位于常德道24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为二层英庭院式砖木结构楼房,大筒瓦顶,砖木门窗,室内装修精致,设施完善。院落宽阔,靠东侧临桂林路有一排牛舌瓦顶平房,现为办公用房。 范权作为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毕生致力于儿科事业,在儿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艰苦耕耘,特别是在研究水盐代谢及液体疗法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儿科人才培养、医院管理等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是我国儿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多年以来,范权认真从事小儿水盐代谢、代谢性疾病、实验性佝偻病等研究,为我国首先提出对吐泻患儿脱水后,水电解质紊乱的治疗方案。1957年,范权出席了苏联第七次儿科医师代表大会,在会上,他宣读了(婴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液体疗法》一文,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范氏输液法”,并受聘为苏联儿科学会名誉会员。同年,他又研究成功口服补液疗法,受到患儿及家属的好评。天津市儿童医院在他的领导下,医疗、科研、教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本市和全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儿科专业技术骨干,为儿科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60年,范权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他为国内外先后发表了《AT10(二氢速变醇)对不同类型小白试验性佝偻病的作用》,《维生素丙对肌酸肌肝代谢的作用》,《吐泻所引起的脱水的若干治疗原则及方法》等论文40余篇。

兴趣爱好

爱好摄影

范权在不懈研究儿科医术的同时,还是一名颇有名气的业余摄影家。早年,在他求学的时候,就对摄影这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摄影水平伴随着年龄增长有所提高。逐渐在熟知的朋友中间,已然是小有名气了。他一生到过很多地方,而每次外出最放不下的就是照相机,为了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瞬间,留住美妙的镜头,而不辞劳苦。为捕捉精彩镜头,他总是乐此不疲,从日出守望到日落,满目美景被他的相机收人其中。从黑白世界到彩色世界,长江三峡、昆明石林、庐山瀑布、桂林山水、大同石窟、黄山青松云雾、五台山千年古刹,诸多名胜古迹、奇山妙峰,所闻听过的祖国名胜奇景,也都静静地躺在他的相册里。熟知范权的朋友们知道,在他的镜头里拍摄祖国河山自然美的最多,却很少以人物形象为主,对此他的夫人曾风趣地讲:“为了他的摄影爱好,我出过不少力,但却很少进入他的镜头。只有他拍景物需要有个人影作陪衬的时候,他才找我临时出场给风景作个点缀。”但也有例外。

钟情国粹

范权非常喜爱国粹京剧,因而拍了大量京剧的舞台照,保留了我国戏剧史上的珍贵图片资料。 范权对摄影器材的收藏和使用,颇有专业水平。在他的摄影器材中,有自己喜爱的名贵照相机,有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镜头,有40年代的单、双镜头,有广角镜头和望远镜头。他不仅拍照片,拍了照片还自己去冲洗,自己放大,全部工艺都能独立完成。范权的艺术眼光很独特,他自己撰稿写文案,还会自制幻灯片。编出的幻灯片情景交融,内容丰富。每逢到了节假日,他邀请亲友前去观赏,他自任讲解员。并以此作为生活中最有乐趣的享受。

主要论著

1. 范权.遗传性外胚叶结构不良、软骨发育障碍、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之病例报告.中华医学杂志,1937,23:719.

2. 范权,周素玉,顾幼玉.链霉素治疗百日咳之初步报告.中华儿科杂志,1951,2:38.

3.范权,周素玉.儿童医院设计中对于消毒隔离消毒的要求.中华儿科杂志,1956,7:375.

4.范权.关于低盐综合征治疗上的几点意见.中华内科杂志,1956,4:835.

5.范权.低盐综合征者所需补充钠的意义.中华内科杂志,1957,5:451.

6.范权,宋铭道.参加第七届苏联儿科医师代表大会概况.中华儿科杂志,1957,8:421.

7.范权.吐泻患儿脱水治疗常规.中华儿科杂志,1958,9:396.

8.范权,李慧珠.血清电导率的临床测定.中华儿科杂志,1959,10:470.

9.范权,韩一方.一种新的肾小管障碍综合征.中华儿科杂志,1959,10:522.

10.范权.用液体治疗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第七届全苏儿科医师会议,1959.

11.范权.消化不良的补液常规.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儿科学术资料,1963,12.

12.范权.儿童循环血量之测定.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儿科学术资料,1963,12.

13.范权.输液用液体的配制及设计方案等补液16份法.儿科学术会议资料,1963,12.

上一篇:查尔斯·埃弗拉伊姆·伯奇菲尔德

下一篇:戴琼英(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