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和

时间:2023-12-31 23:15:01编辑:小周

陈士和的个人简介

陈士和(1887~1955),中国评书演员。北京人。原籍浙江绍兴。原名建谷,后改固本,字兰亭。其父为清朝庆王府厨师。他少时参加过义和团,干过多种杂役,后在庆王府膳房助厨。工余时常听评书,尤其对张致兰说的《聊斋志异》着迷,常常私自揣摩领略。民国元年(1912)正式拜张致兰为师,学说《聊斋》,民国十一年正式下海。

陈士和 - 简介

陈士和,中国评书演员。北京人。原籍浙江绍兴。清末在御膳房造厨。辛亥革命后,拜评书艺人张智兰学说《聊斋志异》。他所说的《聊斋》,同情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嘲讽贪官污吏,直至最高的封建统治者,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他的台风大方,口齿清楚,语言生动,并且还善于解说典故,背诵原著的词赋,穿插书外书,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深受京津听众的欢迎,誉之为“笑话聊斋”,与北京赵英颇说《聊斋》被称为双璧。陈士和讲述的《聊斋》书目约有50余篇,根据他的录音,由张奇墀、何迟记录,整理出《崂山道士》等13段。

陈士和 - 评书风格

《聊斋》自清末宗室德月川编为评书后,出现了董云坡、曹卓如、单长德、张致兰等名家,基本上沿用照本宣讲的说法。陈士和取诸家之长,又借鉴了说其他书目之前辈说书家的艺术经验,对《聊斋》数十篇内容进行再创作,成为近代《聊斋》说书艺术的集大成者。他一改传统说法,用通俗语言说讲世俗之事,重人情事理,善于使扣子,说表以字清口净、语重声洪、稳练沉着见长。如说《胭脂》中施愚山的五百八十多字古文判词,他不仅背诵原文,逐句解释,而且着重说明施愚山为鄂生、胭脂撮合的原因,使人感到这非但是文人点缀风流韵事,更是为胭脂安身处事着想。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蒋介石倡导所谓“新生活运动”,这时陈士和说《考弊司》,讲到一进考弊司衙门大堂,看见迎面一对石碣上的刻字,原文一副四字联,他又各加上两个小字,改为“孝悌忠信,未必’,‘礼义廉耻,不准’”,对时弊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陈士和曾向田岚云、潘诚立、王致廉、群福庆等学过说书中的武功,在说《崔猛》、《田七郎》、《向杲》、《老饕》等《聊斋》段子时,穿插一些武身段,抬手动脚,潇洒洗练,令人惊异,赢得了“武聊斋”的赞誉。

陈士和 - 评书题材

陈士和一生说过的《聊斋》有五十一篇,集中选用的是两种题材:(一)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表现人民反抗精神;(二)鞭挞封建包办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忠贞爱情。他同情赞扬善良百姓、无告弱者和正直诚实的人物,抨击嘲讽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乃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阐发了蒲松龄原著的思想内容。其评书语言通俗生动,书路细致谨严,情节跌宕曲折,表演时台风亲切大方,口齿清晰,长于摹拟各色人物的神态。

他对原著中涉及的历史、地理、宫廷礼节、世俗、伦理、人情等,常常加上通俗的解释;善于抓飞哏飞挂(即兴笑料),使用连锁的“串包袱”;常常书外加书,制造悬念,叙事中杂以评论,夹叙夹议,入情入理。他演述的聊斋故事,对原作的人物增加了很多社会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描述,把场景勾勒得更加细致,并且增添了不少富于戏剧性的细节,以丰富原作的艺术形象。演述不以奇幻的情节炫惑听众,而着重于挖掘原作的故事隐喻现实人生,赞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使其具有较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但有的作品也破坏了原作虚幻突兀的环境和以“异类”出现的人物来描写人生的艺术风格和意境,或者把原作相当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处理得比较浅薄。

陈士和 - 演出情况

民国十七年陈士和赴天津演出。因向天津书馆使了“押账”(先支取演出费用),他为了一千七百元押账,竟多年不能自由抽身返京说书。民国二十八年天津闹水灾,他才得以暂时回京演出,电台、书馆争相邀请。北京老书座儿想凑钱为他还清押账,但未成功。当时艺人每天在书馆说书两个月为一“转”,他在北京说了几转书,最后一转是在东四五条一书馆说《胭脂》,次日即将返津,台上台下依依惜别。他开书念上场诗,念到末两句“好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引得在场听众鼻子发酸,惋惜不已。
1953年,陈士和以天津市代表的资格赴北京参加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会议期间,他讲说了《聊斋》中的《梦狼》,周恩来总理听后,称赞他是老英雄,祝贺他在口头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鼓励他把评书《聊斋》传给下一代。

陈士和 - 弟子

陈士和的亲传弟子有刘健英、张健声、刘健卿等人。

陈士和 - 评书作品

出版评书作品:《评书聊斋志异》(第一集,百花文艺,包括《劳山道士》、《画皮》、《阿宝》、《续黄粱》、《云翠仙》、《考弊司》、《向杲》)、《评书聊斋志异》(第二集,百花文艺,包括《梦狼》、《崔猛》、《席方平》、《瑞云》、《王者》、《毛大福》)。

陈士和 - 成就

陈士和不但在评书艺术上刻苦钻研,对其他艺术门类如京剧、话剧、电影等也多有涉猎,并向这些姐妹艺术学习、借鉴,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他历来主张“书口戏架”,即在身段表演上要向戏剧学习。同样,一些戏剧名家如金少山、谭富英、李少春、李万春等也都和陈先生有交往,并从陈的评书表演中吸取养分。金少山曾说:“说书的跟咱学身段,可是对剧情戏理琢磨透了,咱得跟说书先生学。”李少春也把陈先生“一次演说一次新”的艺谚,做为自己演戏的准则之一。而李万春更把陈先生请到戏班为其新排剧目《田七郎》剖解剧情、讲述人物,成为名符其实的艺术指导。

陈士和终生表演评书50余段,段段均系精品。解放后天津市文化主管部门拟把他的全部书目条录制整理以期出版。不料,刚刚录制l3段故事,陈先生即与世长辞,给我们留下了深深遗憾。因此现在只留下14段整理本(最后一段《崔猛》的后半部系陈之弟子刘健霖补叙)。回忆我的师爷陈士和先生

陈士和 - 评价

人们称赞陈士和说《聊斋》,做到了所谓“三爱”(爱听、爱学、爱问),“三阔”(耳阔、眼阔、心阔),“四绝”(说白、摹拟、评论、表演)。金受申说过,“陈士和能把《聊斋》说得通俗、细腻、动人,又擅长使用扣子,具有使人百听不厌,久而弥趣的魅力。”

陈士和 - 回忆我的师爷陈士和先生

评书大家陈士和我的师爷陈士和先生是我国现代说书史上的一代大家。他生于1887年,离开我们也已经有53个年头了,我作为陈派的嫡传弟子对他的怀念之情、敬仰之情难以言表。因为我从事评书艺术几十年,时刻也没有放弃对陈老创立的评书(聊斋志异》艺术的追求。

姜存瑞眼中的陈士和

陈士和先生,他是一位内外行公认的有创造性的评书艺术家。他本身有很多的艺术特点,在舞台上使“活”方面,使用语言方面,动作和转换人物方面,都很值得学习。再有,书道严实,表演脆俏,嘴上的功夫纯。他站能交融,坐能垂堂,在武功上打得帅!例如他演的田七郎打虎,打得不但帅,而且气势非常雄武。他对虎的常识,手脚的稳健,都有独到之处。我说短打书,打虎的地方有几处跟陈士和先生对比起来那真是万不及一。另外陈士和的台词、驳口、书的感染力、听书后的余味等都有独到之处。他口内有书,但又不是背本;身上有戏,但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有发挥,有创造。例如他表演书胆人物和重耍人物时,他使用内涵与外在相结合的衰演艺术手法,也就是评书艺人常说的皮子与瓤子互相配合。他演出来给人以美感,井能达到深入浅出的目的,他这种表演艺术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体验艺术和形体艺术有机统一的新评书艺术。这种有创造性的艺术是陈士和先生的独到之处。在陈士和所能演的32段《聊斋》中,都能见到他这种表演艺术的手法。

上一篇:戴冰

下一篇:程佩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