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涛

时间:2024-01-01 09:21:05编辑:小周

陈骏涛的个人简介

陈骏涛,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人物介绍

男,1936年8月生于福建莆田,祖籍福建福州。1960年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1963年同校同系研究生毕业。1964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室做研究工作。1975年调至该所《文学评论》杂志、历任编辑、组长、主任、杂志社副社长等职。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一度调任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副总经理。其他社会兼职有: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等。多年来从事文学研究评论、文学编辑和文学教学工作。培养过多名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著有文论集《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等。主编有《跨世纪文丛》、《红辣椒女性文丛》,任《中国文学通典》执行总主编等。曾获首届和第六届另当代文学研究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建设奖等。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特殊津贴。

获得荣誉

曾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建设奖,中国新文学学会优秀著作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任执行总主编之《中国文学通典》获第三届国家辞书奖。

作品

1995年

《女性文学刍议》(光明日报1995、4、11)

《一个女性批评家的行进轨迹DD序任一鸣女性文学与美学》(新闻出版报1995、6、3)

《散文中的蒋子丹》(中华工商时报1995、6、17)

《率真为文,率性为人――方方印象》(中国文化报1995、6、30)

《〈红辣椒女性文丛〉总序》(当代文坛1995年第4期)

1996年

《女性写作:欢腾的1995》(服务导报1996、2、23)

《尊重读者DD读池莉散文新作集感言》(作家报1996、8、10)

《中国女性写作的腾跃》(博览群书1996年9月号)

《徐坤:引入注目的文坛新秀》(太原日报·双塔文学周刊1996、9、2)

《徐坤:反串男性角色》(中国艺术报1996、10、18)

《女性写作的“私人化”与价值目标》(作家报1996、12、28)

1997年

《走不出白衣――毕淑敏散文印象》(中国艺术报1997、3、7)

《“圆梦”DD〈情爱画廊〉热销的一种解释》(人民政协报1997、3、29)

《中国女性写作的腾跃》(加拿大明报·明笔1997、5、24)

《新生代女作家徐坤》(人民政协报1997、5、31)

《画廊热过说画廊》(当代文坛报1997年第4期)

1998年

《新生代女作家徐坤》(重庆日报1998、1、12)

《女性:在人生的竞技场上》)(中国文化报1998、2、5)

《凡人凡心DD读黄茵的随笔集》(南方日报1998、7、15)

《周懋庸和她的〈长相思〉》(长江日报1998、8、8)

《自强的女性DD序胡辛《女人的眼睛》》(作家报1998、9、10)

《顾艳:永远的追寻》(作家报1998、12、10)

1999年

《性别意识和超性别意识DD女性写作论议之一》(文论报1999、1、28)

《自强的女性》(江西日报1999、2、2)

《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DD女性写作论议之二》(南方日报1999、2、10)

《双性对峙和双性和谐DD女性写作论议之三》(科学时报1999、3、7)

《关于女性写作悖论的话题》(山花1999年4月号,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1999年第6期)

《自恋、自省、自强DD女性写作论议之四》(南方日报1999、6、30)

2000年

《对人世沧桑和无常的咏叹DD钟物言和她的百年姻缘》(文学报2000、3、9)

《永远的追寻DD序顾艳〈疼痛的飞翔〉》(小说评论2000年第2期)

《读周瑾之后的老生常谈》(文艺报2000、5、2)

《面对心灵和面对市场DD当下女性写作枝谈》(百花洲2000年第4期)

《对自我和历史的双重发现DD关于虹影的饥饿的女儿》(百花洲2000年第6期)

2001年

《我的女性观》(中国首届当代女性文学奖精品:花雨·飞鸟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1)

《宗璞、毕淑敏、蒋子丹、谌容点评》(分见中国首届当代女性文学奖精品:花雨·飞天卷、飞云卷、飞鸟卷,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1)

《双性共享的精神空间DD〈中国女性文化〉评说》(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1期,合作)

《一部现代版的情性狂欢曲DD关于宣儿的盛开的裙子》(长江书讯2001年第2期,新文化报2001、6、4)

《独处的日子DD序朱育颖〈生命的潮汐〉》(中华读书报2001、11、28)

2002年

《在大连大学性别研究中心“女性与文学艺术”圆桌座谈会的发言》(李小江主编《文学、艺术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6)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两个问题》(深圳特区报2002、4、28,南方文坛2002年第5期)

《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学人评说》(文艺争鸣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2002年第12期)

2003年

《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

《当前女性写作中的几个问题及三代女批评家描述》(《中国女性文化》第3辑·2003)

《女性大叙事DD关于〈中国女性文化大系丛书〉》(中华读书报2003、7、23)

《宗璞的选择》(小说评论2003年第5期)

《徐坤:在变化中求开拓》(小说评论2003年第6期)

2004年

《关于海男》(小说评论2004年第1期)

《门外谈女性》(齐鲁晚报2004、3、8)

《女性主义需要“本土化”》(南方都市报2004、6、4,两性视野网站)

《“这一个”须一瓜》(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5)

《〈花纹〉弁言》(中国女性文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8)

《借用与照搬DD女性主义门外谈》(解放日报2004、7、26,两性视野网站)

《夏娃言说DD近年几部女性文学理论批评论著评说》(南方文坛2004年第5期)

《微笑的中国女性主义》(两性视野网站)

《变化之中的女性主义》(中国女性网)

2005年

《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对话,中国艺术报2005、4、22,合作)

《成长中的中国女性主义》(对话,中国女性主义2005年夏季号,合作)

《钟晶晶:“生活在别处”》(红豆2005年8月号)

2006年

《生命的再造与张扬DD我与女性文学》(百花洲2005年第1期)

《中国女性主义:成长之旅》(职大学报,2006年第1期,两性视野网站)

《顾艳:从“本色”到“角色”》(两性视野网站,红豆2006年5月号即出)

人物相关

我和师兄弟姐妹们为老师陈骏涛先生编辑的70岁纪念文集《这一片人文风景》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收到了不少反馈信息,主题多是高兴和感动。作为这部书的约稿人和编辑者,我们当然也非常高兴和感动。

值得一说的,是在约稿和编辑过程中,我们经历了许许多多感动的瞬间。

当我们约请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作序时,徐先生虽然身体欠安,但还是抽出大量时间阅读书稿,并如期赐予声情并茂的《记忆中的“风景”》这一美妙序言。我们约请知名学者陈思和教授作序,陈教授正在海外讲学,终还是克服了种种不便与困难,如期赐予深思谨严的序文《人文知识分子的一种境界》。

当我们编入洁泯、莽萍、钟晓毅、赵玫、刘再复、张恬、孟繁华、徐坤、樊星、姜广平、顾艳……这些老中青学者、作家、记者公开发表的有关陈老师的序言、评论、采访录的时候,我们也从不同的角度重温了陈老师的文学思想和精彩动人的人生故事。那不仅是文学史迹,更是人生佳话。

当我们收到加拿大学者梁丽芳教授发来的《古道热肠一学者》和日本学者栗山千香子博士发来的《一段难得交往的纪念和追忆》;当我们收到毕淑敏、郭小东、乔以钢、钟晶晶、陈徒手……等国内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学者的真挚可感的动人文章,看到那些我们过去并不知情的故事,领受了一段段生动的人生课程。

当我们收到并非“陈门弟子”的作家、评论家朱向前先生《感念骏涛吾师》和作家周大新先生写给陈老师的《牢记师恩》,除了深深的感动,更受到震撼和启示。

陈骏涛先生,曾被人誉为新时期文学忠诚的吹鼓手,是当代中国文坛重要的批评家和可靠的见证人。作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作为《文学评论》杂志的骨干编辑,作为一个睿智且热情的当代文学批评家,作为当代文学的选家和学者,他辛勤劳作30年的核心关键词,照我们看来,当是“园丁”二字。

只要看看他为苏丁、郭小东、陈思和、孟繁华、朱向前、方方、陈染、周大新、毕淑敏、胡辛、顾艳以及赵稀方、朱育颖、陈墨等人的作品集和专著所写的序言;只要看看他满怀热情地为周政保、许子东、陈思和、南帆、黄子平、王绯、罗强烈、宋耀良、王光明、陈晋、朱向前等“第五代”批评家所写的系列推介文章,即能找到陈老师对文学旨趣和师友风范的最好诠释。

他还为《文学观念与艺术魅力》、《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文坛感应录》和《世纪末的回声》等评论文集撰写当代作家评点,为《跨世纪文丛》7辑67种、《红辣椒女性文丛》、《中国文学通典》、《中国留学生文学大系》等大型丛书作主编序言……

当我们提议要编这个纪念文集的时候,老师曾心存疑虑:一是自觉非时兴名人,二是自嘲文章价值几何。谁都知道文学已在社会生活的边缘,文学评论则更在边缘的边缘,有关文学批评家的纪念文集会有多少人感兴趣呢?

陈老师谦逊谨慎,从不慕虚名,但对文学人生和社会历史的那一份古道热肠,却从未消退。应《芳草》杂志之约写自己的文学批评历史回顾,从1956年开始发表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写到2006年的批评实践,半个世纪的坎坷憔悴、繁华与苍凉,标题竟然是:《从一而终》。仅仅是这一条理由,就足以让我们坚持己见,一定要设法展现出这一片人文风景。

需要说明的是,编选这部书,并不是要为老师收集鲜花和掌声,也不仅是要汇集一个园丁的辛勤身影。我们真正想要展现的,是老师70年人生风貌,半世纪文学批评情缘,和“从一而终”的求道恒心。集子中收入陈老师的部分散文,成《心灵乐章》专辑,其中人生故事和精神气象值得倾听流连。

模特头戴印花薄纱头巾,上面缀着金色的刺绣和珠串,她的妆面充满异域情调:勾画眼线的下眼睑,翡翠绿色的眼影以及红宝石色的指甲。她身上的阿拉伯式长袍相互拼接而成,体现出中东风格对时装设计师西娅·波特的影响――她在大马士革长大,后来在黎巴嫩贝鲁特生活。20世纪60年代,波特把她的国际风格带到了伦敦的Soho区。在希腊街(Greek Street)开了一家店。店里出售的服饰体现了波特自己对东方风格的诠释。她有一些艺术家常客,包括伊丽莎白·泰勒和芭芭拉·史翠珊。波特致力于在服装中加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幻想性元素,比如令人印象深刻的长袍中加入阿拉伯风格设计以及用织锦面料剪裁的晚礼服。

优雅而又青春,端庄而又时髦,“杰姬”(Jackie,杰奎琳的昵称)的服装吸引了所有美国人的目光,这位年轻女性成为时尚偶像。这张照片体现了杰姬的标识特征:简单的大衣,白手套,肯尼思做的发型。1961年,欧莱格·卡西尼(Oleg Cassini)成为她的形象造型师,卡西尼为第一夫人打造了全套行头。杰奎琳的装扮有一种低调的优雅,同时又有一种不同寻常的亲切气质。她很少穿带有图案的衣服,始终坚持自己简单的风格:无袖直简连衣裙,配有合适的外套及配饰。豪斯顿(Halston)是她的帽子的设计师,为她创立了著名风格。杰姬通常都戴着手套,很少佩戴首饰,偶尔会佩戴珍珠。与对服装的态度一样,杰姬喜欢“纤细的鞋子……但是不要太夸张――不必太复杂,大方优雅就好。”

四位女模特身着泳衣坐在沙丘上,这场景仿佛沙丘为底的波尔卡小圆点花样布料――摄影师克利福德·科芬为1949年6月发行的美国版《Vogue》杂志拍摄的这幅图片,构图感强烈,具有他一贯的风格。20世纪50年代,科芬对时装摄影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首次使用了环行闪光灯。摄影师科芬,这位独具个性的时尚名人,最早的理想是成为舞蹈家。同时,科芬也是一位“公开”的同行恋者,他与《第梵尼的早餐》的作者、作家杜鲁门·卡波特过从甚密。克利福德·科芬为美国、英国、法国三个版本的《Vogue》杂志工作,这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地位。科芬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思考时装的摄影师,有时候,他的时尚触觉甚至比时尚编辑还要敏锐。”

上一篇:陈淑梅(东南大学教授)

下一篇:窦宗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