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安国师

时间:2024-01-01 21:30:05编辑:小周

道安国师的个人简介

道安大师生活的七十多年中,行化于华北河北、山西、河南一带,也曾南下湖北荆州襄阳客居十五载,最后弘化于长安。他经历的时代,正是西晋末年的混乱和此后相继兴替的“五胡乱华”时期。

弥天道安

佛教传入中国,依据比较保守的看法,有将近二千年的历史。尽管两汉之际,佛教渐行中土,但到了魏晋以后,佛教才真正对中国社会生活,人们的信仰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为其他宗教所不及。这其中,不乏许多高僧古德的伟绩传奇,而能以其卓越精神,高蹈的德行和渊深的学识独步一世,为中国佛教发展开辟一代风气者,实是东晋伟大的学僧“弥天释道安”。

西晋末年,王朝日益腐败,司马氏宗室内部的争权斗争,愈演愈烈,终于酿成长达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相互混战,这种国家之祸,至亲之乱,使西晋陷入“政乱朝危”,风雨飘摇的危机。随之而来的各地流民的揭竿起义,北方各少数民族的纷纷反晋,使西晋在建兴四年(西元316年)覆灭于匈奴族的刘聪。第二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南渡士族、官僚的拥戴下,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称晋王,翌年称帝,改元“太兴”,东晋由此建立。

与偏安于南方,无风尘之警而和平安定的东晋相比,北方和巴蜀广大区域,正经历着由内迁的匈奴、羯、鲜卑、氐、羌和巴z等少数民族的连年混战和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安大师一生颠沛流离,避难各地,仍讲经不辍,弘法殷勤,其人格上的风骨坚挺,非他人所可比拟,堪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楷模。

北方祸乱,民生凋敝,心理上反倒使老百姓们希望通过企求某种神灵的助佑,来获得福田和平安。加之这个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部落首领们,在屡年的东征西战过程中,常有旦不保夕,命如悬丝的惶恐感,所以他们也大都扶植佛教。其中尤以羯人建立的后赵、氐人建立的前秦、羌人建立的后秦、匈奴人建立的北凉崇佛比较突出,从而使得佛教不论是从民间信仰的普及,还是佛典的翻译、教义的研究、僧团的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道安一生天涯行脚,坚毅弘法,之所以能使佛法灿烂于当时,使佛教泽被于来世,也实赖于民间的信仰和王官贵戚们的扶持。这也印证了大师自己说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道安是一个学僧,他从不以道术神通来吸引信众,而是通过自己实地的修证、不尚玄谈的人格,及对佛教义理的深入研究来形成强烈的感召力。

可以说,道安的出现,开辟了中国佛教的新风尚,他把中国佛教从民间流行的方术提升为一种文化精神和理想,使佛教变成一种精致的义学,从而引起了当时士大夫文人阶层人士的注意和参与。

佛教自汉入华,很长一段时间被看作是道术的、祠祀的。汉以来许多佛教僧人,把佛教弘传依附于传统的黄老道术,甚至对道士们编造的“老子西去化为佛陀”的说法予以默认。当时的外来僧大都掌握某些方术。如东汉安息僧人安世高,就颇精通五行观象、医术、乃至鸟兽呜呼,他都能闻声知心。又如三国时吴国僧人康僧会于天文图纬风云星宿莫不贯涉。即使是道安的老师佛图澄,亦时常藉道术来吸引信众,传播佛教。据载,佛图澄曾以道术来取得后赵王石勒的崇信。

一次,石勒召佛图澄问u2018佛道有何灵验u2019佛图澄深知象石勒这样的一介武夫不可能深达妙理,决定用神通取其信,便答u2018佛道虽幽远高妙,但也可通过眼前事来印证佛道灵验u2019随即取钵盛水,燃香一炷,供在钵前。合掌念咒,大喝一声,顿见钵中生出青莲一株,须臾长大开花,光色耀目。一向信神灵奇迹的石勒一看此境,心生欢喜,极为叹服佛图澄。

借助于阴阳星算、神咒方术等方法来吸引信徒,扩大佛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乃权宜之法。在战乱方兴,生灵涂炭之际,可使掌权者信服,稍敛残暴,从而使百姓蒙益。

但这方术的最大弱点,是不能取信于士大夫文人阶层,因而也限制了佛教的发展。再加上佛教的本来精义不在神通变化之术,而在于证得佛性,解脱成佛。实际上,汉魏晋时信佛的知识份子极其少。时士大夫、知识份子大都醉心于很有思辨学理意味的老庄玄学。道安大师顺应了社会上盛行的玄学风气,大力研究和宣传大乘佛教的般若学说,著述不少。据统计,大师所著各种佛教著述四十八种,其中关于大乘般若学说的就有十四种。

这些著述里,道安借助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老庄玄学的语言、概念,来解释、发挥佛教教义,特别在般若学方面,运用玄学贵无派学说方式,建立了“本无宗”的理论,成为东晋时期中国佛教义学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把佛教与玄学相互比观,深得当时文人学士的激赏,使得佛教能在当时知识份子阶层广泛流通,此道安之功不可没也。

佛教在知识份子中的流传,离不开佛经的翻译、整理。过去翻译佛经,大都由民间分散进行,道安大师在长安主持翻佛经,由于他在佛教界所处的领袖地位和人格、学识的影响力,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资助,因此在选择译经人才,主持译经事业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进展。且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观师一生为法忘躯,译经二十五部,二十九卷之多。主持译出的佛典约有十部一百八十七卷,共百馀万言。其中的小乘佛教典籍占绝大部分。这些小乘佛典主要是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传承的《阿含经》和论释《阿含经》教义的论书《阿毗昙》。这是在东汉安世高之后,第二次大规模地把一切有部的经典译为汉文。

中国后世虽盛行大乘佛教,但因为小乘经典,特别是《阿毗昙》,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作了分门别类的诠解,所以流传也很广。大师还博览群经,辨其真伪,亲自编撰了我国佛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佛教经录──《综理众经目录》,成为中国佛教目录学的圭臬之作。

东晋佛教的广泛普及,实赖于道安大师分派徒众,广令布教。师德高望重,慕名而归者有几百人,其中学有所成的著名弟子就有法和、竺法汰(二人皆与道安少为同学)、慧远、昙翼、昙徽、法遇、道立及僧(丰刀石)、僧钡龋傻髅捅赋觥4笫Υ雍颖钡较逖簦詈笪魅氤ぐ玻浼淞酱巍胺终磐街凇保钇涞茏痈餍幸环剑既好浴F涞茏用腔蚵释饺胧瘢袼拇ㄊ。蚝虢潭希蚱芤锫蛄⑺戮V荨植加诖蠼媳保ㄓ谏较绯钦颉I(丰刀石)、僧痹腊惨刖笥滞娥β奘惨氤。晌奘驳牡昧χ帧

佛教在汉代从印度传入中国之后,起初是朝廷不准汉人出家为僧。从魏晋时期,开始有汉僧,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自此方有沙门姓释之始。道安大师为了净化僧团,曾多次肃整戒规,“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这成为此后中国佛教僧团的定规。

道安不仅精通佛法,经典娴熟,亦为一位知识渊博,造诣高深的文学家。为当时长安一般衣冠子弟所请教之导师。世传“学不师安,义不中难”之说。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曾赞师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隋天台智者大师,赞师曰“佛图澄、道安、慧远三叶相承,若日月星之丽天也”可见师一生,功在万古,炳煜永世。

穷大师一世,修学并重,解行相扶,其道行风骨足垂千史,古人即有赞曰:

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

飞声F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貌丑心慧

(西元312年~西元335年)

道安国师,生于东晋怀帝永嘉六年(西元312年),卒于孝武太元十年(西元385年)。常山扶柳县人氏。俗姓卫,生书香门第,但父母早丧,由外兄孔氏抚养。他自幼聪慧过人。但长得十分丑陋,皮肤粗糙黧黑,手臂上还有一大块赘肉,实在不讨人喜欢。最为其舅父厌,即于他十一岁时送去出家。

梁《高僧传》卷四说他“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年十二披剃为僧,因形貌丑陋,不为其师所重,被派至田间劳役。他精勤劳动,重视修持,毫无怨色。三年后,他向师求经阅读,师随意给他《辩意经》一卷,约五千言,他带至田间,利用休息时间读诵。晚归,还经于师,要求更换。其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道安说他已经读完。其师半信半疑,就再取《成具光明经》一卷,约一万言。道安照样带至田间阅读,晚间归来,又将经书还师。师命背诵,道安一字不差诵毕,其师大惊,从此重之。

原来道安天禀特异,有过目不忘之智。他在外公家曾读过几年书,远胜一般人十年。道安在十八岁时,其师给他授了具足戒;到他二十岁时,又鼓励他到各地去游方、参学。

师事佛图澄 (西元335年~西元349年)

道安先到邺都住中寺。其时西僧佛图澄正在该寺弘法,见到道安,知是奇才。但同寺其他僧人,见道安丑陋,皆生轻慢之心。佛图澄对他们说“此人远识,非年俦也”。道安因被佛图澄赏识,就师事之。

澄每讲经,由安复述,但听众仍轻慢,并扬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仑子”后来道安再次复讲,听众提出许多疑难,但他都轻松地为之解释,使得疑难者心悦诚服。因此他获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

自此之后,道安的名气大振,僧徒云集,建立了中国僧人主持的第一个教团,慧远等名僧先后投至门下。道安的名气一在社会上传播,便博得了东晋许多官员的赏赞,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卢歆等人,有的请他讲经说法,有的送食米铜钱供养,有的则为他创建寺院。东晋孝武帝则下诏书表扬道安,要求当地政府为他提供与王公同样的俸禄。

当时的佛教离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已近千年,道安认为对佛教教理,应加以深究,并大力弘扬,使信奉者有所遵循。他说“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并州支昙法师在讲《阴持人经》,道安闻之,辞离了澄师,前往并州听讲。听后不胜感佩,从之受业。后又辞别支昙师,至飞龙山、太行山、恒山等地,到各处游方问道,遍寻经律,作深入研究。

时道安法师已颇有声望,经常讲经说法,融“道俗欣慕”。并募资建寺塔。曾应武邑太守卢歆的邀请讲经说法。

道安法师四十五岁时,住山西受都寺,慕名而来投师者,有徒众数百。他提倡农禅并重,戒律严谨。

西元348年,佛图澄117岁圆寂。第二年后赵国王石虎殁,彭城王嗣立。彭城王遂将道安及徒众迎入华林园居住,还大修房舍。

四野避难

(西元350年~西元365年)

一般权贵都是爱攀高僧的,闻道安法师名,遗使敦请,安感石氏之乱,其运已衰,乃带徒众暗暗遁去。他对徒众说“现在兵祸连年,天下不安,百姓既受其害,僧亦难兔。我意不如暂隐深山,以避其乱。”众僧说“悉听师父吩咐。”

道安率领徒众离开华林园,西迁至牵口山开荒种田。离开华林园后不久,冉闵之乱突起,后赵亡国了。

他率领徒众又到达山西王屋女林山,打算实行耕樵而食,可是因为土地贫瘠,收获太少,无法维持众人的生活。不久,他们又渡过黄河,来到河南陆浑,“山栖,木食,修学”。居住山洞,摘采野果,艰苦贫乏,不辍修学。道安以身作则,起初食野果草木,收成后则食蕃薯、粗粮。他常讲佛图澄及诸菩萨在世时种种苦行,勉励大家亦耕亦禅,磨炼意志,度过艰难。

u2018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杨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u2019(《高僧传》卷五道安传)

弘化襄阳

(西元365年~西元379年)

天下稍平,名士习凿齿致书,邀请道安南下弘法。道安带慧远等四百馀人,渡过黄河,兼程南下。

某晚行于荒途,适遇大雨滂沱,四野漆黑一片,附近既无村落,只得借雷电之光而进。走了三五里见到灯火,乃是一个大户人家。道安见门外有两棵柳树,中间悬一马篼,遂敲门呼道“林公伯升快开门啊”主人突闻有人直呼其名,忙出开门。

见是一大群不相识的和尚,淋在雨里浑身湿透,乃惊问道“我与师父们素不相识,与僧道亦无缘,为何知我姓名?”

道安笑道“府上栽着两棵柳树,常言说双木为林,两树之间又悬一马篼,马篼可容一斛,一斛则是百升,故而知施主之姓名也。”主人不胜钦佩,奉为神僧,忙请大家入内,吩咐长工造饭。

道安说“不劳施主布施,我们僧多不便,身上都带有干粮,但求避雨一宿,已极感盛情了!”

到襄阳住白马寺,专心弘法。当时的佛经虽已流传较广,但旧译颇多错误,往往自相矛盾,难解深义。而诸师讲法,对某些经典,只能讲其大意,甚至照本宣读而已,使听者不能通达经意。道安法师有鉴于斯,于是博览群经,苦心钻研,以求深解其义。此后,他就给难解的经典作诠释。曾释《道行般若》、《密迹》、《安般》诸经,约二十二卷。他分析透彻,妙尽经义,对经义的注解,可说是他开始的。

此外,自汉魏至晋,西域传来经籍颇多,但传经之人不留名字,亦不写明年代,使读经之人疑难莫解。

师乃根据各部经论,旁征博引,列出其人与年代,并分出新旧,撰成众经目录。故使众经有据,后学称便。

当时道安大师声名大振,一时“四方之士,竞往师之”。原寺不够收留,乃另建檀溪寺。清河张大富等集资捐助,建房四百馀所,另造宽大殿及七宝佛塔。凉州刺史杨弘忠,特送铜万斤,铸成丈六佛像。

姚秦苻坚也送来金塑的观世音菩萨、珍珠镶嵌的弥勒像、及金镂诸菩萨绣像,均供奉在新寺大殿上。

道安感到大愿完成,不胜喜悦,他对弟子们说“今我宿愿已果,夕可死矣!”

嗣后凡开盛大法会,大殿上幢幡高悬,珠光耀辉,香烟缭绕,灯火通明,钟鸣磬响,梵呗四起,法师身披火红袈裟,率领四众唱念参拜,齐声称诵佛名,不由使人更生庄严肃穆之心。

时襄阳名人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闻安至止,即往造谒,既坐称“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安又与行次,习在前云“淘之汰之,瓦砾在后。”安云“r之播之,糠秕在前。”人以为佳对。

习赠梨一百十馀枚。道安命人将梨一剖为四,分给众僧。习凿齿见了颇为感动,修书于谢安曰“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威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尊为国师(西元379年~西元385年)

姚秦苻坚早慕道安之名,屡请不果。苻坚经常对臣僚说“襄阳有释道安,号为神器,我想把他请来,辅佐国家。”乃遣子苻丕率精兵十万。

时道安再次遣徒分化,其中昙翼、法遇去了江陵,成了荆楚地域士庶的佛教领袖;昙徽到了荆州,“每法轮一转,则黑白奔波”(《高僧传.昙徽传》);慧远卓锡庐山,在那里创立了道风高邈的禅林。而道安与朱序等人则共镇襄阳,直至次年二月被苻坚所俘。

后苻坚对左右说“我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只得一人半。”

左右不解,问道“此话怎讲?”

苻坚笑道“所谓一人半,释道安为一人,习凿齿为半人也。”

苻坚亲迎道安。恭请在长安五重寺驻锡。该寺僧众数千,皆慕道安盛誉,从此请师定期开讲,大弘佛法。时魏晋僧人,均效西域以师为姓,故姓氏各不相同,惟有道安以释为姓,他认为出家人莫有过于释尊者。道安到后,僧人多有改为释姓。

有一次,苻坚请道安同辇出游,仆射权冀进谏说“道安是毁形和尚,不可与陛下同乘。”

苻坚愤怒地说“道安法师道德所尊,如何不能与我同乘!既然你对此有意见,就请你把安公扶上车吧。”足见苻坚对道安器重的程度。

大师除精通三藏经论之外,还博览经史子籍,知识渊博,一时长安衣冠弟子,争以依附为荣。

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可容二十七斛,边有篆铭,没有人能认识。请示道安,师云“此石篆也,乃鲁襄公所铸。”遂写成隶文,众皆叹服。又有人持一铜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梁一头为a,a同钟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安云“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其多闻广识如此。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此时四方平定,唯有建邺一隅尚未到手,苻坚屡欲举兵,群臣谏阻不听,有人谓“主上最奉道安师,何不请他规劝?”

一日,苻坚往东苑游览,请道安同车。途中苻坚对道安说“朕将与师南游吴越,涉会嵇以观沧海,不亦乐乎?”

道安说“主上已有八州之富,宜安民息兵,以仁德治天下。若以百万之师,求区区之地,是智者不为也!”

但苻坚不听,仍遣平阳公率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自带步兵六十万随后。东晋丞相谢安派八万精兵抵抗,没想到以寡击众,打败苻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大战。苻坚损兵折将,仅单骑幸免。归来懊悔不听安师之言。

淝水溃败后,前秦王国瓦解,战乱又起。

印手菩萨

道安国师虽为秦王苻坚敬重,但个人操守甚严,常年布衣粗食,仍倡农禅并重,晚年亦处处以身作则。

他曾制订了僧尼规范、佛法宪章,并订了三项条例,要僧众遵守:一曰行香、定座、诵经、上讲法,二曰常日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施、差遣、悔过等法。此条例订后,凡天下寺院,皆依此守之。

道安对于汉译佛经,其意不明之处,颇难解释,惟恐有误,欲想请弥勒菩萨为他决疑。以及安师在经中了解,弥勒是未来龙华三会天人师。今在兜率内院,故一心求生兜率净土。

因此,时常带弟子法遇等,在弥勒佛前立誓,愿生兜率天。

有一天深夜,忽于梦中见一长眉罗汉,对他说道“尔所注释,甚合义理,不必挂心。不久我们相见有期。”

秦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正月二十七日,有一异僧前来挂单,以僧舍太挤,强宿于讲堂之上。

晚上,值日者见其从窗隙进出,乃急去禀告道安。

道安惊往礼询“不知大师因何而来?”异僧说“自有所为而来。”道安说“我自己了解,罪业深厚,是不能度脱。”异僧说“不然,你善根深厚,即可度脱,但须沐浴圣僧,所有的愿才满,因缘才成熟。”于是就教导安师沐浴方法。

当时,安师就请问他,来世所生之处所。异僧以手向西北空中一比一画,即时看见他拨开云雾而兜率陀天胜景,即现在前。当天晚上,有数十人同时看到。

到了二月初八日,早斋毕,他忽然向大家讲“吾当去矣”说走就走。但闻满室幽香,空中还可听到隐隐细乐之声。可见其人,生也有自,去也有所归。

法师肘中生有一块方肉,上面有通文,当时的人都说安公是印手菩萨转世。

道安的道德学问,名闻遐迩。当时远在西域的鸠摩罗什称他为东方圣人。

道安大师生前也曾向苻坚举荐过鸠摩罗什法师,不幸罗什长期阻于凉州;道安法师圆寂十来年后来罗什赶到长安时,适道安师已殁,罗什不胜悲恸,恨未相见。两位佛学太师曾经互相仰慕,终未能谋面,罗什曾为此表示遗憾。

道 安 寺

古名“五重寺”。亦名“义安院”。

据鸡子山,朝阳殿,真武庙碑记“ 道安寺唐宋以来旧有。”

《咸宁县志》云“道安寺在城南四十里,北王里,为秦国师道安居地。”现存《符秦国师 塔记》碑载“府城南有义安院,为秦国师遗迹,寺内有道安洞院,院中有塔,西倚高崖,东眺樊南之景。南行七、八里至炭谷(今太乙)……。

庆厝中(北宋仁宗年号)有隋智悟大师断肱历志,行业清苦,筹资重修二塔。”《长安城南记》云“……此释道安栖隐之处,薨痊于此。信不诬矣!”

新街村樊家什子有古庙一座名“国师庙”相传为道安寺之门。神禾原畔至今亦名“寺脑”。足见昔日道安寺之宏伟浩大,庄严肃穆。

因缘生灭,事事无常。道安寺亦屡遭战乱兵燹,及唐“三武之祸”。昔日高台殿宇皆荡然无存,仅存碑石一块,石相数尊,横于蓬蒿乱草之中,其景其境甚令哀叹。

物转星移。流年如梭。幸喜今朝。政通人合。国运增强。宗教信仰,日新月异。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十方善信的大力护持下,道安寺亦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缘起。现经区佛协开会决定,由宽严法师负责道安寺修复工作。以“人间佛教”思想为指导。弘扬正法,与时俱进。

广结佛缘、广结法缘、广结善缘、广结人缘。

成就大众、利益大众、方便大众、感恩大众。

且全面宣传贯彻《宗教事务条例》精神。将这座千年古刹、译经道场,推向一个更高更新的台阶。

道安年表

关于道安的生卒年代,现存史料的记载不太一致。《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和《高僧传》卷五的〈道安传〉所载道安的卒年相同,皆为前秦建元二十一年(西元385年)二月八日;但《高僧传》和《名僧传抄.道安》还注明卒岁为七十二岁。

据此,道安当生于西晋建兴二年(西元314年)。然而,道安在其所撰〈四阿w暮抄序〉中说,自壬午之岁(建元十八年,西元382年)八月至冬十一月令鸠摩罗佛提等人译出此经。“但恨八九之年,始遇斯经,恐韦编未绝,不终其业耳。”〈@婆沙序〉中说,建元十九年(西元383年)四月至八月,弗图罗刹等人译《@婆沙》,“恨八九之年,方(门+视)其牖耳。”

此二序皆当写于建元十九年,“八九之年”意为七十二岁。据此推断,道安卒于建元二十一年当为七十四岁,其生年为西晋永嘉六年(西元312年),这种说法,当较允妥。

此外,关于道安避难时间及历程等问题,近代学人,如汤用彤先生亦有精审之考订,纠正了《高僧传》中许多记载之误。

◆ 312年 晋永嘉六年道安生于常山扶柳县。

◆ 318年 大兴元年 七岁。由于早孤,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开始读儒家经典、五经文义,稍已通达。是年三月,司马睿即皇帝位。七月,刘聪卒,刘粲即位。八月,靳准杀刘粲,刘曜、石勒起兵,族灭靳氏。十月,刘曜即皇帝位,建立后赵。

◆ 323年 明帝太宁元年 十二岁。出家为僧,此后数年,道安曾从事田间劳动,执勤就劳,毫无怨色。期间,求师借阅《辩意长者子经》、《成具光明经》等,一边劳动,一边就读,皆能过目成诵,师异其才。

◆ 331年 成帝咸和六年 二十岁。道安受具足戒,并得到师父同意,可以自由出外游学。是年九月,石勒营邺宫,以洛阳为南都,置行台。

◆ 335年 咸和九年 二十四岁。道安游学至邺(今河北临漳),入中寺事佛图澄为师,直至澄死。上一年,石虎即位,翌年迁都于邺,尊奉佛图澄为“大和尚”。

◆ 348年 穆帝永和四年 三十七岁。佛图澄死,道安还冀州。是年九月,幕容死,子俊嗣位,后赵主石虎废杀太子石宣后,立石世为太子。

◆ 349年 永和五年 三十八岁。四月,石虎死,石世嗣位。五月,彭城王石遵杀石世自立,并遣中使竺昌蒲召请道安入住邺北的华林园,为之广修房舍。十一月,冉闵废杀石遵,立义王石监。

◆ 350年 永和六年 三十九岁。闰二月,冉闵杀石监,尽灭石氏,自称天王,国号魏。原后赵境内少数民族纷纷拥兵割据拼杀,北方大乱。约在此时,道安预感“国运将危”,离邺出走,旋避难于护泽(今山西阳城)。

◆ 351年 永和七年 四十岁。道安北上至雁门郡的飞龙山(今山西浑源西南)避难,同行者有同学竺法汰。道安在飞龙山遇沙弥时好友僧先,二人讨论“格义”问题,此时道安已有新悟。是年正月,符坚天王位,国号大秦。

◆ 354年 永和十年 四十三岁。道安到太行恒山(今河北阜平北)立寺传教,声名大振,随其受学、出家之人“中分河北”。慧远亦于是年随其出家。是年,桓温统步骑四万从江陵北伐前秦。四月,桓温败秦军于蓝田,进军灞上。六月,因粮尽退兵。

◆ 357年 升平元年 四十五岁。道安回邺城,住受都寺。道安让慧远就席讲《般若经》,有听者质难般若实相义,远援引《庄子》义为连类解释,惑者晓然,此后,道安特允慧远不废俗书。是年,苻坚起兵杀苻生。六月,坚即位,去帝号,自称大秦天王。

◆ 360年 升平四年 四十八岁。燕王慕容俊死,王廷一度发生内讧,道安出走邺西北的牵口山。

◆ 362年 哀帝隆和元年 五十岁。冀州连年灾荒,道安率慧远等数百僧众往王屋女林山(今河南济源西北)。不久,渡河入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之山栖居修学,以草木充饥。

◆ 365年 兴宁三年 五十三岁。燕军攻克洛阳,尽取河南诸城垒,为避战乱,道安南投襄阳。是年四月五日,习凿齿与道安书,劝道安来襄传教。道安在新野途中,曾分徒众往各地,四处传教。道安在襄阳约十五年,每年都讲《放光经》两遍,还注解、整理经典,确定戒律,不遗馀力。是年,著名诗人陶渊明生。春三月,哀帝服药求长生,中毒而死。弟e璃王奕立,是为废帝海西公。

◆ 373年 孝武帝宁康元年 六十一岁。荆州刺史、征西将军桓豁镇江陵,请道安暂住。慧远随行,同行还襄阳。道安在襄阳以白马寺狭,别以张殷宅建檀溪寺。是年七月,桓温病卒。谢安和王彪之共掌东晋朝纲。

◆ 374年 宁康二年 六十二岁。道安撰就我国第一部佛经总目《综理众经目录》一卷,后散失。竺道潜于是年卒。

◆ 375年 宁康三年 六十三岁。二月八日,道安铸丈六释迦佛像。秦王苻坚禁老、庄、图谶之学,犯者处死。遣使向道安赠送外国佛像,弥勒佛像。是年,宗炳生。

◆ 376年 太元元年 六十四岁。八月,前秦攻凉州,灭前凉。十二月,道安所造丈六佛像成。慧远作〈晋襄阳丈六金像颂〉。

◆ 378年 太元三年 六十六岁。二月,前秦苻坚命其子苻丕率步骑十七万围攻襄阳。因秦军临城,道安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慧远离道安往江东。

◆ 379年 太元四年 六十七岁。二月,前秦苻丕攻陷襄阳,俘东晋守将朱序,并将道安与习凿齿送往长安。苻坚甚悦,谓得“一人有半”。(一人指道安,半人指习凿齿)可见其对道安之尊重。是年,大书法家王羲之卒。道安令昙摩侍(持)等译出《十诵比丘戒本》(或云《十诵大比丘戒》)一卷。安为写序,名〈比丘大戒序〉。僧纯、昙充自龟兹沙门佛图舌弥处得《比丘尼大戒》(亦云《十诵比丘尼戒》)一卷。昙摩侍(持)与竺佛念共译《教授比丘尼二岁坛文》一卷。

◆ 382年 太元七年 七十一岁。Y宾律学僧人耶舍等人译出《鼻奈经》(亦作《鼻奈耶律》)十卷。道安为之写序,名为〈鼻奈耶序〉。冬十月,苻坚会群臣议犯晋,意见不一。苻坚力主犯晋。不久,道安劝坚勿犯东晋,坚不从。八月,道安东赴邺都,视佛图澄寺宇。是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第入朝于秦,其国师鸠摩罗跋提献朝语《大品》一部,实有一万七千二百六十首庐(偈颂)。道安即命昙摩蜱、佛护等译出,名为《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五卷,道安为之作序。

◆ 383年 太元八年 七十二岁。道安组织僧伽跋澄等译出《阿毗昙毗婆沙》(或作《@婆沙论》)十四卷,道安作序,名〈@婆沙序〉。僧伽提婆等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又名《迦旃延阿毗昙》)三十卷,道安为之作〈阿毗昙序〉一文。释昙邕从道安出家。慧远拟去广东罗浮山,途经浔阳,见庐山幽静,足以息心,乃留住龙泉精舍,后住西林寺。十一月,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秦晋淝水大战,前秦大败。谢玄乘胜攻占洛阳等地,苻坚返回关中。

◆ 384年 太元九年 七十三岁。道安组织译出《婆须蜜》、《僧伽罗刹所集经》、《中阿含经》。及《僧一阿含经》等,并一一为之作序。二月,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七月,前秦吕光入龟兹改立其王,降者三十余国。得佛学大师、佛经翻家鸠摩罗什。著名佛教般若学者僧肇生。鲜卑慕容垂称燕王,史称后燕。羌人姚苌称秦王,史称后秦。

◆ 385年 太元十年 七十四岁。二月八日,道安在长安五重寺圆寂。著名诗人,佛教信徒谢灵运生。大书法家王献之卒。西燕主慕容冲入据长安。吕光自西域还师,至姑臧,据凉州。罗什随光至凉州。苻坚在五将山为姚苌所杀。苻丕于晋阳即帝位,改元太安。次年被杀。

上一篇:彼岸妖

下一篇:陈华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