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粤兴的个人简介
曾粤兴,1965年生,广东兴宁市人,法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国家检察官学院云南分院特聘教授等诸多职位。人物简介
曾粤兴 ,1965年生,广东兴宁市人,法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博士后。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 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 国家检察官学院云南分院特聘教授,国家法官学院云南分院兼职教授、 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贵州民族学院教授、云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政府法律顾问、云南省政府特邀法制督察、云南省法律援助中心专家组顾问、云南省妇女研究会理事、云南省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昆明市人民检察院特约检察员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昆明市人民政府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昆明仲裁委员会仲裁员、昆明仲裁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昆明市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首席顾问。
人物荣誉
获奖情况2007年西部法治论坛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优秀奖”。
2006年获 中国法学会优秀刑法学论文奖(2000-2005年度)。
2006年获云南大学“伍达观优秀教师奖”。
2006年获云南省法学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6年获(2005年度)“云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2004年获“云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2003年获“云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2002年荣获 中国法学会“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
2000年获云南大学先进个人。
1999年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云南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编辑”。
1998年 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法学会评为“云南省十大优秀法学研究工作者”。
1996、1997、1999三次荣获中国行为法学会“优秀论文奖”。
1994年云南省法学会“优秀论文奖” 云南省律师协会“优秀论文奖”。
科研成果(部分)(一)课题研究
国家九五社科项目:“毒品犯罪研究”, 由 西南政法大学赵长青教授主持。本人承担《毒品犯罪的刑事诉讼》部分。
国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单位犯罪比较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赵秉志教授主持。本人协助并承担《单位犯罪种类比较研究》部分。
云南大学重点项目“毒品犯罪体系解释”。
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刑法伦理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最高检察院项目“民刑交叉案件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刑罚伦理化研究”。
(二)著作类
专著:《刑法学方法的一般理论》,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版。
专著(合著):《正义的诉求》,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副主编:《单位犯罪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主编:《新刑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8年再版。
副主编:《中国刑法新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副主编:《刑法(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参加撰写:
《禁毒全书》( 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刑法》21世纪高校法学基础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编综合行政执法教程》(刑法部分,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刑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新刑法实务全书》(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
《新编中国刑法学通论》(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等。
抢劫罪、抢夺罪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犯罪概念及其特征的结构分析,济南:《法学论坛》2003(6),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危险犯理论对修正构成要件说的发展,武汉:《法商研究》2002(6),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刑法基本原则的新解读,昆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1),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西部大开发与野生动物的刑法保护,昆明:《学术探索》2001(3),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犯罪未遂比较研究,北京:《法学家》2002(4),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大陆法系共犯种类之比较,哈尔滨:《求是学刊》,2004(3),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刑法学研究进路论略,兰州:《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1),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全文转载。
《昆明市城市道路停车泊位管理办法》评析,《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2),人大复印资料《行政法学》全文转载。
刑罚权发动的合理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4),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5(11)全文转载。
刑法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北京:《法制日报》,2005.02.24,理论专刊。
重婚罪解读,昆明:《学术探索》2004(3)。
从方法论角度评析奸淫幼女犯罪司法解释,上海:《法学》2003(11)。
刑法解释方法研究,北京:《刑事法判解研究》2004(1)。
重婚罪的法理分析,北京:《刑事法判解研究》2003(3)。
国家机关不应成为单位犯罪主体,上海:《法学》2002(10)。
犯罪未遂若干问题研究,南京:《金陵法律评论》2002(秋季卷)。
论刑法中的牵连关系,郑州:《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论刑事司法解释权的归属,北京:《刑法论丛》2000(4)。
机遇与挑战:西部大开发与行为法学的发展――兼论行为法学的性质,昆明:《思想战线》2001(2)。
论刑事司法解释权的合理配置,昆明:《学术探索》2000(3)。
论侵占性质犯罪的立法完善,长沙:《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法治机制分析,石家庄:《河北法学》2000(2)。
殊途同归:论挪用性质的犯罪的立法完善,石家庄:《河北法学》2000(6)。
法学研究应当警惕政治幼稚病,昆明:《学术探索》1997(4)。
经济分析:政府决策行为的意志控制,昆明:《学术探索》1997(2)。
再论投机倒把犯罪应予废除,西安:《法律科学》1996(6),收入《中国刑法50年》一书(高铭暄、赵秉志主编,方正出版社,2000)。
刑法学研究方法论要,北京:《刑法评论》第7卷,2005。
西部大开发法律保障的思考,《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4)。
刑诉法的困惑,《云南法学》1999(1)。
刑法学方法对刑法立法与司法的意义,《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4)。
刑事司法解释的对象,载梁华仁等主编《新刑法适用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
预备行为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思考,北京:《法制日报》,2004.05.20,理论专刊。
死刑的司法与立法限制,《时代法学》2005(5)。
文本对解释方法的制约,载《法学理论前沿》,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刑法学研究对象及概念之我见,郑州:《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切忌先开发后立法,《云南法制报》2000.4.26。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评析,《云南法制报》2000.4.6。
走私、贩卖、运输毒品犯罪证据的特点探析,《云南检察》1999(4)。
西部大开发与人才培养层次,《西部大开发与法制保障》,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刑法学方法的研究现状,载《马克昌教授80华诞纪念文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警惕“泛刑论”――从刑罚负价值谈起,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1)。
判例是什么,载《法学家茶座》,第10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违法性认识与定罪模式思考,载《违法性认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反恐立法之我见,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6(2)。
法律的终极价值与法治的核心理念,载《法治理念之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浅议不作为犯处罚的理由,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2)。
期刊稿酬制度法理探究,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核心期刊),2007(2)。
黄牛的生存空间,载《法学家茶座》,第15辑,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死刑条款的体系解释,载中国刑法学年会论文集(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法学家》2007(12)。
民刑诉讼关系的辩证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