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一平的个人简介
凡一平,男,壮族,本名樊一平,1964年生于广西都安,广西文坛“新桂军”横空出世的代表作家之一。现任供职于广西民族大学文学影视创作中心,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编导专业方向兼职教授。先后毕业于河池师专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都安箐盛中学教师、都安县文化局创作员、都安县文化馆副馆长等职。1997年至1999年被聘为广西首期专业作家。2016年7月12日,2014-2015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在故宫西华书房举行颁奖典礼,凡一平获得中篇小说奖。人物简介
凡一平在大学期间,即在《诗刊》上发表诗作《一个小学教师之死》,此后创作不断。已先后在《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等文学杂志上发表中、短篇作品愈百篇,并多次获奖。著有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中短篇小说集《浑身是戏》、《女人漂亮男人聪明》、《理发师》;影视剧《理发师》、《无悔的忠诚》、《十月流星雨》、《鲁镇往事》等。
所创作的小说、剧本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两部、电视电影三部、电视剧四部(共九十集)。个人作品被影视界高度关注,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先后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广西第三届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第二届壮族文学奖等奖项。 现为广西《三月三》文学杂志副总编辑,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广西民族大学编导专业方向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二级作家。
主要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
《顺口溜》(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撒谎的村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变性人手记》(漓江出版社,2007年)
《跪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
《老枪》(安徽文艺出版社,)
小说集
《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凡一平卷 》(漓江出版社,2002年)
《寻枪,跪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
《浑身是戏》(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年)
《女人漂亮男人聪明》
《理发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撒谎的村庄》(上海译文出版社,)
影视剧
《理发师》、《无悔的忠诚》、《十月流星雨》、《鲁镇往事》等。
小说改编电影
《宝贵的秘密》(改编自《撒谎的村庄》)
获奖情况
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长篇小说《跪下》,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拍摄成同名二十集电视剧。
第五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
第二届壮族文学奖等奖项,
中篇小说《怀孕》被评为“2003年最具阅读价值中篇小说”。
小说《寻枪记》改编的电影《寻枪》并创造2002年国产电影最高票房
小说《理发师》改编的电影《理发师》由著名画家陈逸飞执导,引起全国反响
个人作品被影视界高度关注,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文学现象”之一。
2016年7月12日,2014-2015中骏杯《小说选刊》双年奖在故宫西华书房举行颁奖典礼,凡一平获得中篇小说奖。
相关信息
凡一平:文学路上从未孤独
尽管已经过去20多年,作家凡一平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在家乡都安文化馆当创作员时的情景:“那时候大家为了交流文学,通常都是骑个单车趁着圩日到某个地方碰头,拿出用稿纸写的作品相互传阅,搞创作的文友之间总是相互惦记和鼓励……”11月12~15日,“都安作家群”研讨会在都安举行,区内外的文学名家肖建国、田瑛、容本镇、东西、黄佩华等济济一堂,探讨广西文学版图中令人惊叹的以蓝怀昌、蓝汉东、凡一平、黄伟林为领军人物,以韦俊海、潘红日、李约热、潘莹宇、吕成品、周龙、蓝薇薇、韦翰翔、蓝启渲、韦优、潘泉脉、蒙冠雄、韦明波、蓝书京、韦显珍、陆佑迎等人为代表“都安作家群”现象。
作为当今“都安作家群”中坚力量的凡一平说:“我的故乡是中国最穷苦的山区,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写作曾经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以至于代代相传,互为榜样,在都安这个被称为中国布努瑶族之乡地方,便有了搞文学的传统。”对于许多都安人来说努力学习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选择。“脱贫”成了许多人的梦想。
“文学改变了我的命运”对于大山里的许多人来说凡一平是幸运的。
过去,知道广西作家凡一平的人不多,今天,知道电影《寻枪》的人很多――凡一平是因为电影《寻枪》的公映而进入公众视野的。再后来,电影《理发师》掀起的陈逸飞和姜文的矛盾。再到拍摄过程中陈逸飞的突然辞世,担任编剧的“凡一平”这个名字更频繁的出现在了影视圈和娱乐圈的相关新闻中。
凡一平毫不忌讳谈及当年写作的“动机和野心”,当时他还在都安当一名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那是一个发表一篇作品就可以调动的年代,在我之前已经有很多的例子,我以他们为榜样,甚至想要超越他们”。
后来,凡一平先后在《广西文学》、《诗刊》、《当代》、《十月》、《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小说家》等知名刊物发表文学作品,长篇小说《跪下》、《变性人手记》、《顺口溜》,中篇小说《寻枪》、《理发师》等纷纷引起反响和关注。凡一平的人生,也真的随着某篇作品的发表而悄然改变,他先是从乡村中学调到县城文化馆当创作员。1991年,又从都安调到省城南宁。“17年了,我还记得离开都安时的情景:来不及和朋友们告别,心情既轻松又沉重,到南宁汽车站时口袋里只有50块钱。”凡一平说。
到南宁后专心于创作的凡一平,小说《跪下》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并被改编成同名二十集电视剧,小说《寻枪记》被改编为电影《寻枪》,小说《理发师》改编为同名电影。目前,由女星江一燕主演、在巴马拍摄的《撒谎的村庄》正在北京做后期,凡一平透露这部电影很可能因为他而回到广西来做首映式。“文学作品闯荡影视界,我有几个小说做到了这一点,所以有的人说我很幸运,而导演就是给我带来幸运的人,影视界则是我的福禄之地,我非常感谢与推动影视发展的人,因为如果不是影视的推动,我就不会有现在的名气,我的书也不会有人抢着出版,我的生活更不会比过去好”。
文学创作上的“都安精神”
“既然选择了文学,有时候就不能那么现实”,凡一平表示并不是每一个走在文学路上的人,轻易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国外作家的稿酬版税我就不说了,可是在中国,写一个短篇,稿费大约只能吃顿饭;写一个中篇,稿费大约够生活半个月,熬个一两年写出的一个长篇,稿费大概可以够生一场病,因为当一个作家殚精竭虑写出一个长篇时,多半已经生病了”。 在当地,生活极其贫困的作家也是不少的。
创作的初期总是异常艰难和痛苦的,凡一平记得自己初来南宁时的情景,“别人请吃饭,土气到菜桌上很多菜都不认识,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都安人’”。不过,这些都未能动摇凡一平对文学矢志不渝的追求。在最窘迫的境况里,经常“路过”灯红酒绿回家埋头创作的凡一平,得到很多前辈、各路文友的鼓励――兄弟,你要挺住!
大山里穷人家的孩子最能吃苦。“有时候我觉得只有在大山旮旯里生活过的都安人才吃得了这样的苦,那是一种‘都安精神’,‘都安作家群’之所以能形成跟这种坚持的精神不无关系”。
鼓励“作家群”后辈们“要拔尖”
永不忘家乡的贫穷。凡一平有一个段子,在“都安作家群”研讨会中又多次被提及――成为“著名作家”后的凡一平买了小轿车,他经常自己开回老家都安,新车的磨合期还没有过,他已经回了十几趟。一次,行至县城收费站,他故意就用“卷舌普通话”问:“小姐,前面是什么城市?”收费员瞄了一眼凡一平的光头,立刻把普通话改成壮语,说:“你一个星期回来三次,还要问我前面是什么地方!”凡一平的壮语也脱口而出:“小姐,想不到你还会说外语。”
听到人们谈论这个笑话的凡一平憨厚的笑着,也并不反驳,因为即使是一个段子,至少反映了凡一平很爱自己故乡的一面。凡一平甚至骄傲的对记者说,从前作者要见一位文学刊物的编辑是很难的,但现在《广西文学》的编辑部里坐着的至少有一半是都安籍作家,大家开玩笑说每周开例会时甚至可以用壮语来发言了。这次研讨会,特地安排了一个行程是“参观凡一平老家”,对此凡一平一开始有点不情愿:“那里实在是太破烂了点!”后来陪同一起去的人中有人惊呼“你家祖屋前有笔架山,这里定会出文人名家”,凡一平听后笑着说:“如果有人早点告诉我,我想我就用不着那么努力了。”但这句显然不是凡一平的真心话,因为在研讨会上,面对台底下满满坐着的“都安作家群”的后辈们,他又说:“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群体’,但一定要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不足,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想法设法在创作上去拔尖……因为,我们即使是一个群体,个人也还是要在文学的路上心无旁骛,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