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武的个人简介
邓美武,染整技术专家。20世纪50年代中期研究丝光硫化元布防脆处理取得成果,被纺织工业部选定为编制基本工艺过程计划的蓝本在全国贯彻试行。80年代参与“六五”和“七五”两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分别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进入21世纪后,从事“清洁生产审计”工作,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节约水资源和能源,为染整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奉献。人物生平
邓美武,1928年3月6日出生于 江苏省如皋县(今划归如东市)。1947年南通中学毕业后,考入南通学院染化工程系学习,1951年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第一印染厂工作。1949年11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晋升为工程师,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曾任厂生产办公室副主任、技术改造办公室主任、生产技术副厂长和副总工程师等职,1990年11月退休。
1956年,他研究解决了硫化元布存储后的脆损问题,其研究成果《丝光硫化元布工艺过程的初步研究报告》被纺织工业部选定为编制基本工艺过程计划的蓝本,在全国贯彻试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领导的三结合研制组,根据工艺要求提出了涤棉印染布成套设备的设计要求,建议设备制造厂研制双层履带平幅练漂直弯辊丝光联合机、热定形机和热熔染色机等关键设备,边试产边改进,生产出多种涤棉漂色布,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此后,他又和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屠仁溥工程师等共同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军工用棉、维纶有机硅防水防霉帆布20万米的工业化试生产任务。
1973年,邓美武参加了轻工业部组织的热熔染色联合机和树脂整理联合机选型工作,完成了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任务。1975年由于部属印染机械厂的生产能力不足,为保证全国发展涤棉印染布的需要,在轻工业部机械局的支持下,山东省轻工业局成立了印染机工作组,借调邓美武任组长,对省内从农机厂转产的9个印染机械厂、配件厂,根据印染机械的特点要求进行生产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半成品和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举办了大面积薄板铸造、不锈钢焊接和酸洗钝化等专业技术学习班,使这些工厂较快地生产出了合格的“74”型印染机,并完成了全国定点生产和协作配套的任务。
1983-1989年,邓美武先后参与完成了“六五”纺织工业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人造麂皮的研究”的中试,主持和组织协调完成了“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速高效半圆形汽蒸箱平幅练漂机的研制和生产实验”。两个项目先后通过纺织工业部组织的技术鉴定。邓美武于1986年获 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0年获纺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由中共济南市委和济南市人民政府选拔为济南市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0年初,他根据多年来在国外的见闻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在染整行业积极倡导从源头上减少污染、节约水资源和能源,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审计(核)。在山东省清洁生产中心和德国政府环保项目组的支持下,应邀和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崔兆杰教授去山东大海集团印染公司指导和协助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历时两个多月,针对该厂在审计中认定的问题,提出了清洁生产终期报告,通过实施,效果明显。据此,他和崔兆杰教授等撰写了《染整业推行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发表后,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和推广应用。该文于2002年5月被山东纺织工程学会评为论文一等奖。
成就及荣誉
丝光硫化元布防脆工艺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期,丝光硫化元布存放日久布身脆化的严重事件多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染料结构存在问题和存储条件不当,导致布身泛酸所致。各地纷纷从研制防脆硫化元染料和研究改进染色加工工艺两方面着手解决。济南一印参与了改进染色加工工艺的研究,由邓美武负责。他通过各种不同防脆剂的试验,初步选定用纯碱作防脆剂,但试样在存放过程中,通过近一年的跟踪检查,发现布面色光泛红,乌黑度受到影响,且染色牢度有所下降。又历时两年,通过多次改进工艺和配方,坚持对试验产品跟踪检查和对比测试,不断改进,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研究课题。结论是:烧毛和丝光要适度,前处理要重退浆轻煮练,要求染色的半制品白度接近坯布白度,具有一定毛细管效应,布面上的残留浆料和杂质力求染前洗净,染色时调好硫化元染料的青红光和青光的比例,降低硫化钠的用量,染色后水洗槽中要控制好还原总量,务求洗净残留的浮色和硫化钠,后处理用磷酸三钠代替纯碱,烘干后织物含潮率要接近或低于标准回潮率。他撰写了《丝光硫化元布工艺过程的初步试验报告》上报纺织工业部,其中防脆研究的主要内容在1957年第10期《染整通报》上发表。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的改进和考验,这一科研成果在 1963年全国第一次棉布印染专业会议上被纺织工业部选定作为制订《丝光硫化元布基本工艺过程计划》的蓝本,在全国贯彻试行。
主持完成高速高效平幅练漂机攻关项目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外市场对纯棉粗厚织物漂色布的需求不断增长。这类坯布配棉等级低,含杂高,上浆率也较高,用原有绳状或平幅练漂机不能获得理想的练漂效果。为此,国内部分印染厂分别从 日本、 瑞士和 联邦德国引进了不同机型的平幅练漂机,投产后质量较好。邓美武有机会参加纺织部组织的专家组到各引进厂家进行技术鉴定和验收,同时还随山东省机械进出口公司赴欧洲实地考察。他在充分认定引进设备优点的同时,也总结了不足之处,如价格昂贵,助剂依赖进口,流程长,加工不同产品时的灵活性较差,有的单元机设计不尽合理等。从对前处理工艺和国内相关设备制造水平的了解出发,他提出了联合国内有关单位共同攻关研制高速高效平幅练漂机的设想,在充分论证和修改后,被列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参与该项目的有山东薛城纺织机械厂、济南第一印染厂、山东工业大学和常州印染科学研究所等。邓美武是项目的主要技术和组织协调负责人,他提出的采用蒸煮合一的汽蒸箱,既保证了煮练效果,又提高了前处理生产效率的设计方案。他还协调助剂生产单位组织技术攻关,研制成功适应高速高效流程前处理工艺的助剂,并且负责全部工程的安装调试工作。在这过程中,邓美武先后解决了纯棉粗厚织物在箱内产生横档印和练斑等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问题,完善了计算机检测装置的性能。
74型印染机械的选型70年代初,我国大力发展涤棉布生产,提高印染布后整理水平迫在眉睫。为此,当时的轻工业部决定由部纺织局和机械局联合选调有关技术人员组成热熔染色联合机和树脂整理联合机选型工作组,下分工艺、机械和电气自控三个小组,邓美武是工艺组负责人。这两台大型联合机及由此衍生的其他相关印染机械,基本上涵盖了涤棉漂染加工的全套印染机械配套用的单元机、通用装置和专件,这就是印染界统称的“74”型(LMH型)印染 机械。
选型工作组自 1973年3月至6月,由部纺织局和机械局组织去京、津、沪、苏、鄂、皖、鲁等省市的25个印染厂进行调研,并先后在湖北省沙市和上海、南京等地多个印染厂,针对关系到染色色差和“环染”的染色轧车的轧余率和均匀性、红外线预烘、热风烘燥和高温焙烘以及引起皱条的原因等进行7次生产验证,取得了准确可靠的技术数据,同时也对各厂深色涤棉色布取样,统一在上海检测其色牢度和透芯度,以便对照其工艺、设备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7月,邓美武和其他几名成员到京起草选型报告。他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涤棉热熔染色与树脂整理产品的技术标准、工艺条件,并针对实际生产中常见的各种色差、染色不均匀及表面树脂等常见疵病的发生机理,从控制轧车轧余率,提高轧辊轧水均匀程度,控制预烘过程染料的“泳移”入手,提出了设计参数;针对加工过程中织物皱条的发生原因,提出了上下导辊中心距和直径设计的工艺要求以及工艺车速的设计依据;还对热熔染色机和树脂整理机提出了采用积木式单元机结构设计的意见。这些意见得到领导和业内同仁的认同,为我国首套涤棉染色及树脂整理设备的设计提供了工艺技术数据,并统一了所有单元机和联合机的选型样机和应改进的意见。
邓美武-工作履历
1951年9月-1956年10月 济南第一印染厂技术组长、技术员
1956年11月-1963年7月 济南第一印染厂工程师、生产办公室副主任
1963年8月-1966年10月 济南第一印染厂工程师、基建办公室副主任
1966年11月-1973年2月 济南第一印染厂工程师
1973年3月- 1979年10月 借调轻工业部机械局工程师、山东省轻工业局印染机工作组长
1979年11月-1990年11月 济南第一印染厂生产技术副厂长、副总工程师,技术改造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主要论著
1.邓美武,仲宝红.实用棉布染色法.上海: 中华书局,1951
2.邓美武,仲宝红.海昌蓝染色法.上海:中华书局,1951
3.邓美武.丝光硫化元布工艺过程的初步试验报告.山东省印染专业会议论文.1957
4.邓美武.硫化元布的防脆初步试验.北京:染整通报,1957(10):12-18
5.仲宝红,邓美武.丝光硫化元布染整工艺技术经验.北京:中国纺织,1963 (12):13-16
6.邓美武.芒硝制碱的综合利用的研究.济南:山东纺织工程学会,1959年论文选集(下集):35-57
7.邓美武,仲宝红.高级防水防霉帆布的染整工艺的研究. 北京:铁道科技,1961(2):37-43
8.邓美武,陈慧琪,吴效贤等.热熔染色联合机和树脂整理联合机选型报告(上册第1-3章).北京:轻工业部热熔染色机、树脂整理机选型工作组,1973
9.邓美武.国外圆网印花机的发展动态.北京: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染整新技术学术讨论会选集(上册)1984:7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