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松坡的个人简介
丛松坡(1961-)汉族,山东省文登市米山镇姜格村人。现任《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总编纂、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经理世界丛氏宗亲联合会、丛氏研讨会秘书长。为地域文化、家族文化、姓氏文化研究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自由撰稿人,《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总编纂,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文登市七、八、九届政协常委。
人物生平
丛松坡(1961-)汉族,山东省文登市米山镇姜格村人。高中毕业后种过地,当过兵,写过通讯报道。1987年后到乡镇企业工作,由业务员到供销科长到副厂长、厂长。1996年应国家之号召,拆资将小厂买下变为私营业主。1995年组织发起成立“丛氏研讨会”;1999年组织发起成立“香港世界丛氏宗亲会”;2004年成立“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现任《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总编纂、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经理世界丛氏宗亲联合会、丛氏研讨会秘书长。为地域文化、家族文化、姓氏文化研究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自由撰稿人,《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总编纂,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文登市七、八、九届政协常委。
主要成就
1995年 组织发起成立“丛氏研究会”
1998年 赴祁连山徒步七天考察匈奴王城,写下了《一个民族的背影》的历史散文
1999年 赴香港,联系海外丛氏及港澳台宗亲,在香港成立“香港世界丛氏宗亲会”
2003年 建立姓氏文化网站。 成立威海丛兰文化传播中心
2004年 与吉林文史出版社合作,主编出版《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第一部《王氏源谭》出版发行
2005年 与威海宗亲筹建丛氏大宗祠,《刘氏源谭》出版发行
2007年至2009年 驱车十余万公里联谊各地丛氏宗亲,成立地区宗亲联谊会28个,并被 选为丛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张氏源谭》、《李氏源谭》出版发行
2009年 联谊海内外丛氏族人,发起成立世界丛氏宗亲联合会,并任秘书长
2009年10月 在威海,成功组织召开了首届世界丛氏恳亲大会暨丛氏大宗祠开祭大典
2010年10月 组织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丛氏恳亲大会暨丛氏大宗祠祭祀大典
2011年6月 主持召开了中韩金丛东迁文化座谈会研讨韩国金氏祖源,发表论文:《金、丛
两汉东迁考》,论述考证金丛一脉及朝鲜半岛金氏的东渡时间和路线
2012年4月 被聘为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2年10月 应邀去韩国庆州考察韩国金氏发源
2013年4月 接受香港凤凰卫视及烟台电视台记者专访。发表了《丛松坡先生谈访录》
2013年6月 组织实施了省级重点文物文登丛氏宗祠捐款及修复工程
2013年10月 组织召开了第三届世界丛氏恳亲大会、丛氏大宗祠祭祀大典和文登丛氏宗祠重光庆典
出版著作
与吉林文史出版社合作,主编出版发行了姓氏研究丛书300多万字。主要有:策划编纂《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相继主编出版了《丛氏源谭》第一部、第二部;《王氏源谭》、《张氏源谭》、《刘氏源谭》、《李氏源谭》等姓氏文化研究丛书。
明志格言
志心于道义者,不以功名累其心;志心于功名者,不以富贵累其心。过此以往,其余不足观也。锦衣、玉食、富贵、名利、成功、失败,感觉而已。
人物评价
姓氏文化的传播者――丛松坡
《中华百家姓氏源谭》丛书主编、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文登市政协常委、世界丛氏宗亲联合会秘书长丛松坡潜心研究中华姓氏文化,先后编纂出版了丛氏、王氏、李氏、刘氏、张氏等姓氏源谭系列丛书,并被国内多个图书馆收藏,成为国内著名姓氏文化研究专家。
丛松坡自小受父辈影响,喜欢研究姓氏文化和地域文化,九十年代末,他一直致力于丛氏文化及威海地域文化的研究,想让全世界各地的丛氏宗亲都知道他们的根,他们的祖先就在威海,自费近百万元奔波海内外访亲联谊。2009年至2013年丛松坡号召天下丛氏族人,成功举办了3次世界丛氏恳亲大会。大会期间世界各地丛氏族人10000多人来到威海,在威海引起了巨大反响,弘扬了威海之山海地域文化。
二十年以来,丛松坡以溯源复兴民族文化为目的,以联谊传播振兴家族文化为已任,自费走访收集了数百部姓氏谱牒,主编出版发行了姓氏研究丛书300多万字。在国内外姓氏文化届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登
丛松坡:从张氏发祥郡望之争说起
――《张氏源谭》序(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推迟了半年多、本应在2006年出版的《张氏源谭》,数易其稿,终于可以排版付梓了。忝为总编的我,在松了口气的同时,却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胸中也总郁闷着一些东西,未能酣畅淋漓地宣发出来,以致萦绕难遣。
余偏居一隅,研究姓氏之学十余载,观诸姓氏谱牒,均宗源非一。特别是张、王、李、赵几个大姓,人口众多,其族源绝非出自一人,各宗谱书也追宗不一,但基本都互相认可。张氏是一个逾亿人的大姓氏,数千年来,数千个支系犹如万流归宗,汇成了今天张氏一族的汪洋大海。各大支系、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宗系源远流长。历史上,张氏于得姓宗祖挥公为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虽有争议,但对张氏得姓及发祥地望,数百年间,并无歧义,各地张氏基本上都言必称自己是出自清河望族。可近些年来,张氏宗源文化研究,这个原本并不复杂,由张氏后裔们收集汇编历代《张氏族谱》就完全可以解决的课题,却突然引起学术界和史学界的一些大家们的强烈关注,一些据说是史学名家、著名教授也纷纷挥毫上阵。一时间,4000多年前的张氏始祖挥公到底在那一片古土上得姓,成了我们这些现代人非研究解决不可的问题了。
争战的号角自中原吹响,晋军兵分二路,又引来甘肃一骑,遂与争锋。原本坐地称尊的清河老大,也不得不仓猝应战。五路人马各请高人,引经据典,开坛论战,大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于高材捷足者先得之势。但混战多年,数百个会合下来,仍是五路人马各有千秋,并没有谁败将下来。本想有诸多治史大家摇旗布阵,必有奇兵致胜,稳祭弓长于中原。但看来史学家们的大名,也未必压得住阵角。
五地张氏发祥郡望之争,使《张氏源谭》也推迟了出版发行,既然书称源谭,那就总得给天下张氏族人一个交待。所以,于《张氏源谭》即将排版付梓之时,余又堆古今张氏史料考证于一室,伏案数日,在将所有有关张氏起源之众说梳理数遍之后,渐悟奥妙,心中也顿时豁然开朗,遂贸然执笔,且效古人,也试解张氏祖源之争。
改革开放以来,一股由海外涌向古老华夏大地的寻根祭祖热潮,迅速在己渐趋和谐的中国大陆蔓延展开。秉承先祖勇于开拓而进军于世界各地的张氏后裔们,数典念祖,叶落归根。带着数代人的期盼,寻根问祖,溯本求源。刚开始,这股陡然聚起的手足一脉的亲情热潮,使已在阶级斗争中脱胎换骨,还沉浸于亲不亲阶级分的各地土著乡亲们手足无措。可是不久,在东南海岸,一些得风气之先的率先解放思想开发经济的区域,那座座尘封已久,因为多种原因而没有当做四旧被拆除的祠堂,却突然间不断地涌来一大批一大批光彩满面、行囊充盈的寻根远客。其中不少诚挚的眼中噙满泪水的远方游子,一掷千金,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不少地方,因是某姓氏的发源之地,或因存有一座早已荒芜了的祠堂,而每年引来数以万计的寻根游客,并以此联谊而招来一批批的投资客商。
南风北渐,数年之后,这种寻根联谊,搭寻根文化之台,唱发展经济大戏的举措,为不少中原、北方省份的政府所重视。由于地方政府的参与,一时间,不少名人故里、姓氏发祥地也突起纷争。张氏的得姓发祥圣地,在近些年来争执最大:源于河北清河说,源于山西太原说,源于古张国之说,最近又出现了源于河南濮阳说,源于甘肃天水说。且每说都引经据典,与它说水火不容。
持清河说者认为:天下张氏宗清河,这是祖辈流传,张氏族谱所载,四海张氏共知,清河古郡是天下张氏之发源圣地是不容置疑的。
持山西太原者说:挥公居尹城,即在现太原附近,并有挥公之孙祠----台骀庙为证,台骀是挥的孙子,因治水有功,受封于太原。所以天下张氏宗太原。
持古张国说者据:《姓氏考略》云:“黄帝子挥,始造弓矢,受封於张,其后遂为弓氏和张氏。”张姓之得姓,以封地为姓。《路史 . 国名记》也记载“黄帝之子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所以古张国、现山西永济市之东是张氏发源圣地。
近年间突起的、持源于濮阳说者认为:挥公是黄帝之孙,而非其子,且濮阳为古帝丘,有颛顼城,所以挥公只能是辅佐其堂兄弟颛顼帝在濮阳工作时发明弓箭,挥公上班在濮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说张姓祖根只能在濮阳。这个据说是出自史学大家的研究成果,显然是有些差强人意的,但笔者收藏的一部明版本《张氏族谱》却为濮阳曾为一支张氏之源提供了一些佐证;其谱序云:“张之受姓P于轩辕之子,天下之张厥初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其结尾处还有诗为证:吾家本名族,受姓轩辕氏,濮阳蕃本根,分合清有几……。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张氏大支系的族谱,但说服力,毕竟比按排4000多年前的挥公在濮阳工作上班,要有力的多。
持源于天水说者认为:天水为“伏羲故里”,伏羲在此封姓。而张姓始祖张挥,其出生地和根据考证应该在古秦州天水一带。1940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曾专程赴天水认祖归宗。而正在致力打造“中华民族祭祖圣城”的天水官员表示,将为海内外的张氏后裔提供良好的祭祖寻根条件,时机成熟时,天水将兴建张氏宗庙。
勿庸讳言,改革开放,人心归璞,陡然生起的旅游寻根热潮,是张氏始祖发地突起纷争的主要原因。分布于全世界,人口逾亿的庞大的张氏宗族,其祖源圣地,当然地成为与张氏发源有些渊源的各地各路高人们所注视。不少地方政府直接参与,集中当地史学名家广造与论,广收资料,成立研究机构,出版论文专集,有的甚至率先投入巨资,建造挥公陵园。对此,不少研究祖源的张氏后裔无法接受。一时间张氏发祥地之争骤然升温。报刊、论集、你立我驳;社坛、网站相继建立,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但,我们知道, 连被称之为史无前例的文化工程,由国家政府资助数千万人民币、汇国内史学界顶尖高手200余人参与,轰轰烈烈地搞了五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至今都争议难平,更别说是比夏商周还早了千年以上的远古神话的黄帝时期。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然而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迄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从此上溯的历史是模糊不清的。在司马迁的《史记?三代世表》中,也仅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名字,都没有具体在位的年代,所以才有了这历时五年耗资无算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而要搞清楚黄帝时期人物的生平、活动地域,恐怕比丈量宇宙的面积还难吧!纵观诸类文章,特别是几个据说是史学大家、著名教授的所谓考据,说只有他们那块土地才能是挥公出生或成长或受封的土地,别无它处,对另外一些祖源地则矢口否认,这就未免使人感到有些武断了。
由此我们不由地想到了有着近千年争议的著名的“隆中对”发生地之争,一直争到了十多年前的1990年,中国国家邮政局准备发行“隆中对”纪念邮票,湖北襄阳卧龙岗诸葛草堂,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堂,二路诸葛故里人马,各请业界高人、军师,于历史的天空中大战教百会合,胜负也未见分晓,结果是,发行“隆中对”邮票的事黄了。
笔者有幸在2007年初应邀参加武汉首届世界金氏宗亲联谊大会,趁机造访了襄阳卧龙岗古隆中之地,在遍游了那片据说是当年卧龙先生躬耕之地及高卧的山岗之后,我和导游聊起了南阳、襄阳两卧龙及十多年前那次“隆中对发生地”之争。导游兴奋地告诉我,这次不用争了,前年,我们国家前任领导人来我们这里视察了,这足以说明这里是真正的卧龙岗、古隆中。可不,公园门口一个大匾坊上昭然地用斗大的字写着热烈欢迎某某某视察的巨幅标语。虽然我心中也一直以襄阳卧龙岗古隆中为刘玄德三顾茅庐的正宗之地,但这个历史上就有争议的地方,并不能因为谁光临一下就能始其成为正宗得了。
其实“隆中对”这段公案,早在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知府时,就为这场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只是今人不古,又扬起了隆中风波。150多年前,当顾嘉衡上任为南阳知府时,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更达到了高潮;南阳人认为,襄阳人来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他的家乡,将古隆中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则认为,既然是我们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判为正宗,否则他就甭想回家乡了。两下互不相让,只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人马聚至府衙,只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就了一副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起事者顿时脸红,且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告一段落。是啊,诸葛孔明躬耕于卧龙岗上时就以天下为己任,出山后鞠躬尽瘁,又何曾将襄阳南阳放在心上。
其实有不少的历史名人之故里、陵墓,诸多非一,这主要因为流动是人类的特征,所以只要你有政绩,受到人们的拥护和爱戴,人们就会勒石镌铭地来纪念你。上面所提的诸葛武侯祠,在全国计有七处。就连人们所熟知的神医扁鹊的墓地也分别有:河南汤阴、山东济南等共六处之多。这些每见于正史,至今还不足二千年的大名人,今天都说不清,更何况张氏祖先挥公,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远古神话黄帝时期,这恐怕是近二千年前的诸葛大人也说不清楚的。何况今日。
比发明了弓箭的挥公晚了数百年的五帝最后一帝舜帝,仅陵墓就有20多处。所以现今所涌现出的五个张氏祖源说,并不为奇,且都有渊源。只要不强奸古意,顺其民心,特别是张氏族人的人心所向,多几处古迹,多几处祭拜之地,又有何妨!
但且莫非己莫属,说只有自己那块土地才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明、是宗源,别处只能算是支流,这就有失大家风度了。学学古人,有一点顾知府的雅量和胸怀,尊挥公,应天意,联宗源,顺民心,各自开发,任天下张氏族人各自朝拜,未尝不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联生谊,和生财。不知分持五地张氏起源说的诸君大家以为然否?
外姓他氏,斗胆置喙,实有逾制之嫌。失敬之处,惶恐企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