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宝贤的个人简介
曾宝贤,汉族,男,1934年10月出生,广东韶关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曾宝贤毕业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曾任职于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现在是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地铁与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编委会委员。
人物简介
曾宝贤 高级工程师。男,1934年10月出生,广东韶关人,中共党员。毕业于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曾任职于铁道部第四设计院。现任广州地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地铁与轻轨交通工程测量规范编委会委员。
主要贡献
40多年来,从事铁路、城市轨道运输系统综合选线研究与勘测,主持过铁路、桥梁、站场、房建、地铁的设计与施工,参加过“国际隧道协会年会及学术报告会”,1995年代表广州市参加“中美工程技术研讨会”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到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进行地铁、轻轨设计与施工考察,多次到香港作技术交流。近10年来,在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实施中,对地铁线路的选定、车站分布与站位的确定、车站的规模、车辆段的选定、轨道的施工等有关地铁工程设计与施工,有较深的研究,并有一定的经验与独特的见解,所提出的方案均被肯定和采纳,对地铁工程测量控制网的布设有较丰富的经验,为广州地铁工程一、二号线布设了完善、合理的测量网,在地铁工程施工中,敢于采用桩基转换技术,为我国地铁工程施工填补了空白。
所获奖项
撰写《广州地铁车辆段段址比选》、《广州地铁平面与高程同布设》等论文,为广州地铁的建设做出一定贡献,被评为总公司地铁标兵。1991年获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和广东省铁道学会荣誉证书。1994年《铁路线路纵断面优化设计研究》获院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工程综合研究》、《广州地铁桩基转换工程》获1996年中国土本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
人物专访
“我当年给一号线装修的时候,广州还很穷,最初16个站装修预算才9600万元,后来实在不够用,又勉强提高到1亿零300万元,就这么点钱,真是逼得我把一分钱掰开花,什么高档装修材料都不敢用。想到当年花钱那么节省,现在有钱了就大笔一挥,花9000多万元搞总体翻新,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广州地铁公司原副总工程师、地铁一号线装修组组长曾宝贤,昨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眼下一号线耗资9000万元总体翻新改造时,痛心不已。
当年装修原则:安全、简明、经济,少花钱多办事
记者:你是当年广州地铁一号线装修工程的总负责人,当年装修的原则和要求是怎样的?
曾宝贤(以下简称“曾”):上世纪90年代,地铁一号线主体工程做完之后,紧接着就要开始进行16个站台装修,我是当年装修组组长,修建一号线的时候广州还比较穷,我们当时商定的原则是安全、简明、经济。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首要就是安全,其次装修风格要简洁实用,少花钱多办事。
当时一号线用于装修的钱很少,最初给的预算是主体工程的10%,也就是9600万元,16个站一除,平均每个站才600万元,还要装修两层(注:站台层和站厅层)。当时我就跟上面负责的同志说,你这不给我出难题吗?这点钱怎么能装修得了16个站呢?后来经过努力申请,才加到了1亿零300万元。就这么些钱,我只能看菜吃饭,当时给每个站的装修都批了一个限额,就在这个限额内做,不能超。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批的花地湾站装修限额是300万元,最后用了310万元左右,小站限额少点,大站就多点。
为了省钱,我制定了一个装修原则,装修规格尽量保持一致,瓷砖的大小、广告灯箱的尺寸都一致,让所有的材料尽可能通用,一个站的瓷砖拿到另外站去也用得着,这样维修保养的时候就方便,全线的备料也减少了,不会五花八门什么规格都有,贴瓷砖都是在站台层的楼梯、工作间贴,站厅层贴得比较少。
翻新有无必要?
哪块墙出问题就补哪里,有什么必要全部拆掉呢?
记者:你觉得使用十多年就大规模翻新改造必不必要?
曾:我看了地铁公司最近的解释,它的用词是“翻新”,我觉得这个词就很不合适,怎么是翻新呢?我地面好好的你要翻新吗?应该用保养才对;维修保养是经常性,某个墙面有问题,我进行修补。地铁是一个公共交通,最主要保证安全,如果说地铁站某个地方有问题,应该及时跟进,不可能是翻新,翻什么新呢?哪块墙出问题就补哪里,有什么必要全部拆掉呢?没有这个必要,我觉得部分人似乎有一个思想,就是广州就应该搞得格外漂亮。地铁不是讲漂亮的,讲的是实用,使得乘客觉得安全、舒适、准时。
记者:但是地铁给出翻新瓷砖的理由似乎也很充足,现在掉瓷砖不是个别现象,部分车站墙面瓷砖超过60%出现空鼓现象。
曾:这个60%的数据是一个车站还是所有车站的,这个不能笼统。这个车站墙面瓷砖出现60%空鼓,那推倒重来是正常的,因为确实不好补了,但是所有车站都到了60%这么严重吗?恐怕也不是吧,那些只有一点空鼓,那挖下来补好总可以吧。你说以前水泥粘得不牢,那我们可以再想办法,现在的工程技术这么发达,总可以想出办法粘得牢吧。我看长寿路站一装修就把原来的墙面砖都揭掉了,挂了新的石材墙面,里面也是空的,这么做就一定没问题吗?我对此有疑问。
站台层本身空间就比较小,你还要(用悬挂石材的装修办法)占用它的面积,这合适不合适?如果是个别站台出现问题,你搞一刀切,全部推倒重来,这难道对吗?难道不应该对16个站逐个调查,地板、墙面、天花吊顶,分别有什么问题,进行评估,视其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吗?我总觉得,纳税人的钱,应该节省着花,现在是一说到有问题,就一刀切全部翻新,我的天呐。
记者:如果真的如地铁解释中所说,很多站出现60%的瓷片空鼓现象,是不是反衬了过去日常保养的缺失?一号线每年装修保养经费是多少?
曾:这个要看当年的施工质量了,南方潮湿的天气对此也有影响,具体每年保养经费是多少,我也不清楚,因为我1996年就退休了,后来当了两年顾问,到1998年连顾问都不当了。
日常养护如何?
不能把没有维修保养好带来的问题,通过一次大翻修来解决
记者:地铁公司内部决策架构如何?像一号线翻修这种9000万元的工程,决策是怎么敲定的?
曾:现在的情况我不清楚,不过当年我负责装修的时候是这样,先议定一个装修原则,报总公司讨论,批准之后就按这个办。总公司讨论一般是召集公司领导人、副总级别和一些技术骨干参加,大家共同讨论,认为没问题就按这个办,如果大家讨论有分歧,还是由公司一把手拍板。
当年一号线装修的时候,有个厂家提出要用它的天花吊顶,那么我就主持大家研究,大家发表意见,摆出优缺点。曾有人提出用石膏板做一号线天花吊顶,我就不同意,它重量大、容易受潮变颜色,后来采用了垂板吊顶,因为板上面很多管线,有水管、电缆、信号线,如果用扣板封死了,检查的时候就看不到情况,比如出现漏水,就看不到哪里漏。最后决定用垂板,大家都同意,就这么决定了,因为用垂板方便维修,哪个位置有问题就可以打开来检查。
记者:现在地铁公司认为,正是因为使用了垂板吊顶可以频繁地打开,导致它出现松脱,需要更换,你怎么看待这种质疑?
曾:香港地铁就是用垂板,时间长了很多粉尘,工程人员晚上可以拆下来冲洗。至于挖钩出现松动,你每次打开的时候都要检查,一出现松动就更换,哪个钩松了就换哪个,地铁还有备料的嘛,你不能等它坏了再一换一大片啊。说到底都是事在人为,如果你爱惜它,这些设备用的时间就长,如果你不爱惜不管它,破车不倒尽管拉,这就不行的嘛。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讲,地铁应该要加强的是日常保养维护检查,钩锈了你就涂油,关键是你肯不肯做。不能把过去那么多年没有维修保养好带来的问题,通过一次大翻修来解决,不能这样搞。你可以去问问地铁公司,站台日常的维修保养都做了哪些工作?
应往哪里改?
现在有钱了,是不是可以把自动扶梯先恢复?
记者:那你觉得使用十多年后,一号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曾:一号线很多站原有设计有自动扶梯的,后来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都砍了,我想现在应该有钱了,是不是可以把这些扶梯先恢复。我注意到芳村站补了一个自动扶梯,花地湾站原来设计四个口都有的,后来只建了一个。你有钱不应该花在一号线翻新上,应该考虑乘客的需求,不能光考虑漂亮,要那么漂亮干什么?谁去欣赏啊?对不对?公共交通首先要实用啊。二号线我去看了,三元里站的通道搞那么漂亮,用了高级的搪瓷钢板,我感觉啊,现在广州市有钱了,一号线我花钱的时候那真叫难,一分钱掰着花,你通道搞那么漂亮干什么?我去巴黎、马赛、里昂的地铁都看了,人家的通道都很简单,人家现在用的还是马赛克瓷砖,几十年用了不也挺好吗?
当年装修一号线的时候,有个厂家问我,你去上海体育馆站看过没有,那里的浮雕多漂亮啊,我说对不起,我用不起,不仅不用你的浮雕,还要把它改成广告灯箱,可以赚钱盈利的,那不一样漂亮的?你搞浮雕谁去欣赏啊?乘客到站就是想走路、快点离开。从西朗站到黄沙站试开通的时候,当时上海地铁指挥长来看,跟我说看了广州五个站,没一样是高档材料,但是效果很好。我说我没办法,没钱啊,学不了你,只能用这些材料。我去新加坡地铁也看过了,人家用的是大理石,我只能看不能学,学不起。1992年到香港看地铁,回来写了一篇东西谈地铁装修的,车站仅仅是供乘客上下车之用,不会过多留意里面的装修,所以最好站台、通道墙面都只用马赛克贴面,天花板也不必用全吊顶装修,但对每个车站出入口人数、位置却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这些才是重点。
还能改变什么?
比如说吊顶,能不能找原来的厂家再做一点更换?
记者:如今一号线翻修工程已经上马,要停止似乎不太可能,我们能改变什么呢?
曾:工程标书都是根据任务来定的,如果一个车站没那么多瓷砖要换,是不是可以折中一点,不是不让工程队做,做少一点也可以吧。再比如说吊顶,能不能找原来的厂家再做一点更换,也不是说工程全部不让做,有些要改造的,当然可以,但是能不能现在节省一点,需要多少就做多少,这样总可以吧。
揭秘
一号线翻修决策是怎样出炉的
一个金额高达9227万元的项目(据广州地铁公司招标公告),按照正常的决策程序,必须逐一经过可行性研究、立项、改造方案设计、专家评审、施工招标、施工等一系列程序。由于项目资金属于广州地铁自筹,不涉及财政专项拨款,因而其所必须经过的一系列流程,其核心环节都在企业内部消化,公众无法窥其详情。
立项:地铁依内部管理制度而定
据记者日前向市发改委了解,确定地铁一号线翻新工程不需要报市发改委立项,市地铁公司可自行决策。另据记者从地铁公司招标文件中查证,对于使用自有资金的投资项目,市地铁公司有一整套的管理规范(其文件名为《广州地铁总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总公司业务立项管理办法》)。涉及地铁维护保养的项目可以分成两块内容,一块是常规养护项目,这部分金额每年划拨到维修中心、车辆中心等下属单位的年度预算里,不需另外立项。第二块则是由各下属单位上报申请单独立项的,比如一号线总体翻修项目,这些项目最终由地铁总公司党政联席会议、全面预算委员最终审定,是否立项、何时实施均由此决定。
评审:地铁自选本公司专家进行把关
据市地铁公司工程人员介绍,由于是企业自主行为,一号线改造设计方案由地铁设计院负责,而技术评审则由地铁公司在本单位内部选择专家进行把关,同时,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制度也没有强制性要求市地铁公司必须公布改造后的效果图。
这种在技术上由地铁公司一手包办的做法,毫无疑问使得改造方案只能体现市地铁公司的意志,无论是改造整体风格、材料的选择、施工的工艺,均由其自由决定,而作为一号线使用者的广大乘客(同时也是一号线财政拨款的负担者)却无法参与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没有外部专家的参与,使得改造工程没有经过不同专业判断的检验,给改造方案的必要性和科学性留下难解的隐患。
招标:唯一涉及外部监督的环节
由于本次一号线改造工程全部在广州市工程交易中心进行招投标,因而必须和其他政府工程一样,接受交易中心招投标制度的约束,其参与评标的专家,全部从交易中心的专家库中随机抽出。这也使得招标评标环节成为改造工程中唯一有非地铁公司外部专家监督的部分。
遗憾的是,招投标的制度设计仅仅能保证该环节合规守法,同时确保工程的造价符合工程管理规定,但却无法追溯到前面的立项和评审环节。
声音
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出来回应质疑?
现在期望地铁公司给个让人满意的回复,已经是奢望,是不可能的了。因为它肯定从它自己的利益来考虑嘛!我只寄希望于政府主管部门,能否出来对社会各界的质疑进行说明。按我国的体制,企业负责人只对上负责,不对社会负责。所以这事现在只能由政府出面来解决。
――― 省政协常委孟浩
9000万“自筹资金”也应属于老百姓
地铁真是个败家子!地铁公司是全资大型国企,至少从理论上讲是全民所有的,它这9000多万“自筹资金”也应该属于老百姓呀!我很想问一下,请地铁公司交代一下这个自筹资金的来源是哪里?我想,这件事情,也体现了公众对大型国企长期无度挥霍公帑的一种愤怒,希望地铁能正面回应这些问题,不能老用签了合同、再改就工程违约这种借口。
――― 广州市政协委员韩志鹏
曾宝贤叹翻新
地铁是一个公共交通,最主要保证安全,如果说地铁站某个地方有问题,应该及时跟进,不可能是翻新,翻什么新呢?哪块墙出问题就补哪里,有什么必要全部拆掉呢?没有这个必要。
我觉得部分人似乎有一个思想,就是广州就应该搞得格外漂亮。地铁不是讲漂亮的,讲的是实用,使得乘客觉得安全、舒适、准时。
我总觉得,纳税人的钱,应该节省着花,现在是一说到有问题,就一刀切全部翻新,我的天呐。
越洋比对
国际大都会纽约地铁脏破没钱治
全世界最有效率的纽约地铁,给人留下的主要印象却是又脏又破。铁轨里都是垃圾,还有老鼠乱窜。很多中国游客都会觉得奇怪,这么重要的“面子工程”,怎么就不舍得花点钱呢?如果你拿这个问题去问一个纽约客,他会瞪着眼睛看你“纳税人的钱是那么好花的?”
历史悠久的“孤寒”传统
纽约地铁运行至今已逾百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的公交系统之一,承载着纽约市近40%的客流。在每天进入曼哈顿中央商务区的客流中,搭乘地铁到达的为62.8%。纽约地铁的所有权归纽约市政府,由运输署(简称M TA )负责运营。
纽约地铁鼠患已有数十年历史。近几年纽约市曾在地铁线路展开数次大范围投放灭鼠药行动,但收效甚微。市政卫生资深研究学者罗伯特?科里根说,新的控鼠计划至少应包括研制更加有效的灭鼠饵和翻修垃圾房。运输署发言人凯文?奥尔蒂斯对美联社记者坦言,科里根的计划不错,但缺钱。
运输署维护纽约地铁的钱来源于州政府及市政府基建预算与业务预算拨款。在基建预算方面,市政府的拨款逐年递减,州政府更是出现过不拨一分钱的情况。
因此,对纽约地铁来说,最头疼的问题就是“没钱”。M T A的“孤寒”(粤语,指吝啬)是有悠久传统的。每逢年底,M T A需要提交财政预算报告,组织公众听证,然后才能提交议会通过。
而地铁如果需要翻新或涨价,M T A都得先小心翼翼地出一份估价报告,然后需要公众听证、议会通过,经过至少数月甚至数年的哀求、游说,才能从政府牙缝里“抠”出一点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