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须隆的个人简介
陈须隆,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学术著作:《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联部主持的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中“我国基本制度与政策的系列外宣资料”之一,2010年11月出版中英文单行本。个人简介
姓名:陈须隆
职称或职务:198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学位,1997年和2001年分别获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1年加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综合室。自2005年9月至今任国际战略研究部副主任;自2006年11月至今为副研究员;自2007年11月至今被聘为中国联合国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2009年被聘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评审专家;2011年3月成为新成立的中国联合国研究联席会议的专家成员。2004年1月至8月,在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做客座研究。
研究领域: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外交、国际战略、国际安全合作
主要著作
一、学术著作
1、《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中联部主持的党的“对外信息传播工程”中“我国基本制度与政策的系列外宣资料”之一,2010年11月出版中英文单行本。
2、陈须隆、钮波:《华夏复兴的契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
二、学术论文
1、“2010年中国多边外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10/2011年》第三十一章,北京:时事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2、“2009年中国外交综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9/2010年》第十八章,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3、“试论中国的u2018新战略对话u2019”,《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第6期。
4、“和谐世界理念对中国外交的理论意义”,载赵进军主编:《新中国外交6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5、“建设和谐世界思想:中国对21世纪国际关系的重大理念贡献”,载马振岗主编:《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环境和对外关系的演变与展望――2008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
6、“中国对多边外交的高度重视及其主要表现”,载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8/2009年》第十八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5月。
7、“中国多边外交:在非凡年代谱写新篇章”,2009年2月23日发表于国研所网站。
8、“坚持和发展新安全观携手构建和谐亚太”,2008年12月24日发表于本所网站。
9、“建设和谐世界: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创新”,郭震远主编的《建设和谐世界:理论与实践》第二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6月。
10、“多边外交:展示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6/2007年》第二十三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5月。
11、“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发展和创新”,2008年5月9日发表于本所网站。
12、“极地争夺评析――兼论中国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载马振岗主编:《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与中国――2007年国际形势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4月。
13、“开展全方位多边外交,努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6/2007年》第十八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6月。
14、“建设u2018和谐世界u2019的理论思考”(参与),《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15、“从u2018和谐社会u2019到u2018和谐世界u2019”,载于《中国社会导刊》2006年第36期。
16、“联合国改革及其影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著:《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2005/2006年》第七章,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6月。
17、“以新安全观积极引导国际安全合作发展方向”,见徐坚主编:《国际环境与中国的战略机遇期》第三章的第四节,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18、“浅论联合国改革”,《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19、“走到岔路口的联合国:重新审视与变革图谋”,宋明江主编《世界格局之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与学术交流基金会,2004年。
20、“试析u20189?11u2019事件对国际格局的影响”,2002年本所年终论文集论文,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2002国际形势年鉴》以摘录形式收入。
21、“国际安全机制”,王杰主编的《国际机制论》第六章,新华出版社,2002年。
22、“欧安会的起源:主意的产生(1954-1969)”,《欧洲》2001年第2期。
23、《欧安会/欧安组织与欧洲安全――区域安全合作的一种经验分析》,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1年。
24、“核不扩散机制透析――国际安全机制的一个案例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8月。
25、“国际安全机制:定义与分类”,《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1期。
26、《从冷战后北约的作用析北约东扩的动因》,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97年。
三、时评文章:
1、u2018New Blood Propels Changeu2019/《新安理会与安理会改革前景》 Beijing Review,Vol. 54, No.7 February 17, 2011. / 《北京周报》中文网,2011年3月4日。
2、“慕尼黑安全会议释放出的信号”,《t望》(新闻周刊)2011年2月第6-7期。
3、“美带冷战思维u2018重返亚洲u2019”,《t望》(新闻周刊)2010年12月第52期。
4、“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u2018玩火u2019”,《t望》(新闻周刊)2010年8月第34期。广为转载。
5、“u2018金砖四国u2019机制化合作上路”,《t望》(新闻周刊)2010年7月第30期。
6、“u2018G时代u2019改观天下”,《t望》(新闻周刊)2010年4月第17期。
7、“核安全峰会的u2018美国步调u2019”,《t望》(新闻周刊)2010年4月第14期。广为转载。
8、u2018New Century, New Prospectsu2019/《核安全峰会催变世界 世界因核而变》,Beijing Review,Vol. 53, No.15, April 15, 2010./ 《北京周报》中文网,2010年4月15日。
9、“在全球性挑战压力面前”(与刘友法、董漫远合著,署名在后),《t望》(新闻周刊)2009年12月第50期。
10、“北极通航引发u2018深海u2019暗战”,《辽宁日报》2009年10月15日A06版。
11、“中国观点光艳全球四大峰会”,《t望》(新闻周刊)2009年9月第39期。
12、“反种族主义世界会议乱相之因”,《t望》(新闻周刊)2009年4月第17期。
13、“联合国决议为何难息加沙战火”,《t望》(新闻周刊)2009年1月第3期。
14、“新一届联合国大会的四个看点”,《t望》(新闻周刊)2008年9月第38期。
15、“八国集团u2018气候u2019对话”(特稿),《t望》(新闻周刊)2007年第24期。
16、“中国在八国集团峰会对话中展现外交新姿态”,中国网特稿,2007年6月9日。
17、“融入国际社会 发挥独特作用―简评中国在联合国的35年历程”,《北京周报》2006年10月第42期。
18、“克服门户之见――评八国峰会机制及其作用”,《北京周报》2006年7月第30期。
19、“u2018八国峰会u2019三大看点”,《t望》(新闻周刊)2006年7月第27期。
20、“美日缘何拿会费说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2006年5月第6期。
21、“人权理事会的诞生与中国的作用”,《北京周报》2006年4月第16期。
22、“联合国机构私营化有风险”,《世界新闻报》2006年2月17日第5版。
23、“中国声音――中国通过联合国峰会向世界传达的重要信息”,《北京周报》2005年9月第48期。
24、“联合国酷刑专员为何首次访华”,《世界新闻报》2005年12月6日第3版。
25、“日本u2018争常u2019新策略难奏效”,《世界新闻报》2005年11月4日第11版。
26、“联合国首脑峰会三大看点”,《t望》(新闻周刊)2005年9月12日第37期。
27、“美国修正案的图谋”,《t望》(新闻周刊)2005年9月12日第37期。
28、“联合国首脑会议能否成功受多方制约”,中国评论网2005年9月7日。
29、“美国搅局安理会改革”,《世界知识》2005年8月第15期。
30、“中国军费开支缘何被肆意夸大”,《北京周报》2005年7月第27期。
31、“安理会改革Q&A”,《世界知识》2005年7月第13期。
32、“聚焦联合国改革:摊牌时刻正在到来”,《半月谈》(内部版)2005年7月第7期。
33、“联合国改革逐步走到摊牌时刻”,《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7月7日第4版。
34、“安理会改革冷眼看”,《世界知识》2005年5月第9期。
35、“《开罗宣言》的历史真相与国际法效力――纪念《开罗宣言》发表60周年兼驳《开罗宣言》无效论”,《光明日报》2003年11月29日。同时被国内各报广泛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