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璐的个人简介
柴璐,1977年3月26日出生于陕西西安,内地女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00年进入《海峡两岸》,任编导、出镜记者。2007年成为《海峡两岸》栏目主持人。2008年获得央视年度“十佳”优秀节目主持人称号。2009年7月,被调至新闻频道,任《国际时讯》等栏目主持人。2012年获评广电总局青年岗位能手。2013年,获评央视新闻中心“岗位标兵”,并在第四届大学生电视艺术节被全国大学生票选为“最受欢迎的新闻女主播”。2014年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奖。
早年经历
1988年――1991年 就读于西安市远东第二中学(初中);
1991年――1995年 就读于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中,复读一年);
1995年――1999年 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播音专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2002年――2005年 就读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获得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
一个普通的工厂家属院,一色的五层楼,铁灰色的,楼与楼之间有窄窄的花园,被万年青围着,不知道花园中间是什么。路旁有不太高大的梧桐树,间或也有一两棵无花果树,柴璐出生在这里。
柴璐 柴璐家住在五楼,一个大房间和一个小房间。站在阳台上看得见秦岭,楼下不远处就有大片嫩黄嫩黄的油菜花田,夕阳西下时,橘红的霞光铺陈在田里,美得很。
小柴璐刚刚生下来时,从上到下都是向日葵的颜色、通体金黄。落地三天,就被医院下了三份病危通知书。一个黄黄的小孩,放在育婴室的婴儿群中格外显眼,也博得了护士阿姨的额外爱怜,喝了同伴们双倍的配给奶。妈妈说小柴璐天生应该是个坚强的孩子,刚出生就战胜了死神。
小时候的柴璐长得象个娃娃,眼睛之大有点惊人,那时所创下的回头率的历史记录,达到她人生的最高点,至今没有能力出其右。好动也是惊人的,常常趁着妈妈午睡,沿床根儿手脚并用地爬出去玩,也常常以挨鞋底而结尾。聪明和馋的程度差不多一样惊人,为了吃顿巧克力,以超快速度背唐诗,吃完之后又以超快速度忘记。
一岁时刚刚学会了走路,就跑去厨房,在爸爸身后踮着脚,悄悄伸手去够灶台上的一个锅,大概是好奇使然吧,结果一锅沸粥灌进了棉袄,手臂上落下了一道伤疤,妈妈心疼地抱着小小柴璐哭,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可能当时是疼的,但这一切感觉都并没有存进小柴璐的记忆,所有的痛苦都没有记忆,小柴璐只能靠大人们的描述去想象自己当时的壮观。但懂事起,小柴璐知道小柴璐右臂的伤是小柴璐护身的武器,可以去吓唬想欺负小柴璐的小男生。那时的小柴璐,却并不知道,这道伤毁灭了小柴璐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小柴璐喜欢跳舞。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跳舞,每次音乐课学了新歌,小柴璐回家后都要自己编一段舞蹈来跳,跳得如痴如醉的,枕巾、毛巾、纱巾飞的哪哪都是。后来音乐老师知道了,就在一堂课上突然点名让小柴璐秀了一段,同学们的羡慕眼神和老师赞许的眼光坚定了小柴璐要学舞的梦。机会终于来了,省少儿芭蕾舞团的招生,小姨带着小柴璐挤进人群去报名,三伏天气,热得要命,知了拼命叫,小柴璐憋的小脸红红的排在第一个。考场是个敞开的教室,家长考生都围在窗外看,被念到号的小孩就进去跳,一次进三个小孩,那架势有点像时下流行的PK。考试内容很简单,放段音乐,让考生随着乐感随便跳,哈,小柴璐像压中了考题的范进,狂舞一段,头晕目眩之际好象看见高高桌子后面的女老师在点头。
但是,当那个戴眼镜的老师把小柴璐拉到一边捏手捏脚、琢磨骨骼时,却突然睁大眼睛盯着小柴璐的胳膊说:“你这伤……孩子挺聪明的,改学别的吧,跳舞还是算了。”年轻的小姨大概众目睽睽下觉得很没面子,拉了小柴璐就往外走,小柴璐“哇”地一声号啕大哭,生平第一次觉得心灵受到伤害,开始自卑起来。那年小柴璐7岁。
童年经历
柴璐很小就识字,5岁上小学之前就读完了三年级语文课本。酷爱看童话,借着妈妈在图书馆工作之便,几乎看尽了全世界的童话,美国童话、俄罗 柴璐斯童话、奥地利童话…甚至还有捷洛斯克伐克童话,虽然小柴璐不知道这个地方究竟在哪。小人书版的四大名著,儿童版的世界名著,如今西单图书大厦热卖区的《人生必读的100本经典》,翻一翻,几乎一半以上都是小柴璐在小学六年级之前完成的功课,也不知道当时读懂没有。最喜欢看书的地点是在厕所,最喜欢看书的时间是在吃饭时,呵呵,两者当然只能择一。如今留在儿时印象最深的一套书是《绝代双骄》,那是在六年级看完的,记得当时小柴璐在日记里写:这是一本让小柴璐的思想有质的飞跃的书。究竟质的飞跃为何,已经淡忘了,大概是感叹小鱼儿与苏姑娘的智慧吧。
也许因为看小人书多的缘故,小柴璐开始喜欢画画,从在作业背面画发展到偷偷从教室带回粉笔来,在楼梯上画,于是小柴璐们单元的楼梯总比别的单元显得有艺术气息,每一阶楼梯上都有一幅画,大部分是美女图,各式各样的美女,粉笔颜色不一,粉笔充裕的时候可以用白色画面部轮廓,红色粉笔画唇,蓝色画发髻,黄色画金色头饰,粉笔不充裕的时候,也能见到绿色眼睛眉毛头发的女子。等到渐渐美女的粉笔印被上上下下的邻居们的鞋踩淡了,小柴璐就一鼓作气从一楼到五楼再画一回。不过是80张图而已。后来小柴璐的画作偶尔流传到“江湖”上,被同窗一番啧啧称奇,还有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如若至宝般地讨要,有时在雨后泥地上的一番随意泼墨也被围观,就慢慢滋生起小柴璐的骄傲心来,竟想把这当作毕生事业去奋斗,被老妈一顿呵斥。结果是弟弟上了美术辅导班,小柴璐上了英语辅导班,与画画隔水相望两无情。
再后来,虽然作文几乎篇篇是范文,但数学实在是“百读不侵”,每每拉了后腿,加上太沉迷于课外书,功课总在中上徘徊。
中学经历
十几岁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柴璐变得非常难看。青春期的荷尔蒙分泌让柴璐从上到下圆滚滚的。妈妈为了杜绝早恋这种危险的事在她的家庭里发生,防微 柴璐杜渐的工作做到极至,中学六年,柴璐从没有新衣服穿,只能穿小姨和妈妈淘汰下来的旧衣服;发型也十分奇怪,很短很短的童花头,沿着耳朵边裁过去,傻傻的。所以即使有人在柴璐耳后大喊无数声“美女”,柴璐也不会回头,因为柴璐觉得那人一定不是在跟柴璐说话。
可是,即使是家西莫多,也恋上了艾思梅达。
7岁建立的自卑感仍然堪用,加上后来的发展没有可书之处,无论从哪一方面评价,柴璐都觉得自己都不是出众的女生,不够美、不够高、不够热情、不够活泼、跑步不快、数学题解不开……这些负面的评价让柴璐越来越敏感,悄悄关起稚嫩的心门,只留一道窄窄的缝隙,张望世界。不去靠近别人,也对靠近的人心存疑惑。但终于,柴璐还是喜欢上了一个人。偷偷地。那男生坐柴璐前边,来往过一两封字体俊秀的信函,以偷偷塞在课桌抽屉的方式,再后来,一个很漂亮的女孩喜欢他,他对柴璐说:咱们做哥们儿吧。
那时放学以后,男孩子通常会把他喜欢的女孩子的书包藏起来,好拖延与她在一起的时间,等大家都走了再两个人一起回家,女孩子虽然明白,却也假装生气,然后娇娇地发脾气,无限柔媚。那时的柴璐曾经偷偷盼望自己的书包也会被谁藏起来,却始终没有。于是柴璐只好自己一个人去学校图书馆看书,直到闭馆了,看门的大爷把饭盒敲的山响,柴璐再遛遛达达回家去。
一个人穿越操场是一种享受、用嗅觉分辨热闹和静谧的尘土气息、仰望擦得干干净净的玻璃窗反射下来夕阳光、低头拨弄水龙头弄湿的一片花草、诺大一个校园,人去楼空,却被柴璐收获无数张美丽画面,所以柴璐写诗,把美都写成诗,因为只有诗才配得上那些美。那些残红的落日;斜逆光线的灰尘;车棚中柴璐孤零零的自行车;校门的大锁;天空的云,柴璐常常想象自己是这个、那个,好象大自然的万物都和柴璐有关,都读得懂柴璐的心事,都可以和柴璐交流,而柴璐是个柴璐的外壳下面的一个美丽的精灵。
柴璐经常会哭,甚至为一根飘荡在空中的蒲公英。那时候,柴璐孤独而安静,不被注意。藏在角落。
只有一件事情,柴璐是可以站在众人注目之下的,那就是说话。
说话包括:几乎承包所有为大家朗读语文课文的任务;在英语老师教新课前就能流利背诵全文;把一个童话故事讲到让女生抹眼泪男生锁眉头;在合唱比赛中屡屡担当旁白重任;在演讲中滔滔不绝;在辩论中唇枪舌剑……只要是与说话有关,柴璐就似乎变了一个人,从怯懦委琐变得自信夺目,光彩奕奕。这是柴璐唯一的舞台。
命运之神的眷顾梦想开始
直到高二的一个下午。命运之手在柴璐面前,打开一扇门。
正在上自习课的柴璐突然被通知去政教处一趟,一路上柴璐磨蹭着,数窗户铁栏的影子,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门口,却怎么也没想出自己有什么犯错的地方,硬着头皮敲门、进门,抬眼,一位穿红色夹克的青年男老师转过身来(他长得很好看),微笑着问柴璐:“你叫柴璐吗?”柴璐懵懵地点头,他说:“你好,我叫陈浩。”后来才知道,这个叫陈浩的男老师并不是柴璐们学校的老师,他只是柴璐们学校老师的朋友,路过时偶然听到了学校喇叭里传出的朗诵诗歌的柴璐的声音,想见见念诗的学生……就是这个陈老师让柴璐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有一个大学,叫北京广播学院,那里每一个学生都很优秀,新闻联播的每一个播音员都是那里的学生,陈老师说:“柴璐觉得你可以试试。”
从那时起,陈老师真的成了柴璐的老师。他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交给了柴璐。
那年柴璐刚刚16岁,但是柴璐知道自己这一生是要做什么了。
很多练习的记忆都模糊了。一个夏天,一个冬天,又一个夏天,又一个冬天,柴璐在快乐中痛苦着,痛苦是因为自己的进步不够大;柴璐又在痛苦中享受着,享受着柴璐用声音和文字交流的权利和快乐。
有一个情景柴璐至今不能忘,那是一个雪夜的早晨,天还是黑漆漆的,柴璐骑着自行车去上学,路上的雪化了一半又上冻了,厚厚的冰被轧成横七竖八的冰道,有窄有宽,歪歪斜斜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摔倒。路上并不黑,因为路灯亮着,黄黄的、温暖的光,晕成一个圈又一个圈,,经过每一个路灯时,柴璐就在心里默念一遍:“柴璐要考上北广”,又经过一个路灯,柴璐又默念一遍,一路上,有很多路灯,所以,柴璐要念很多遍,不知道有多少遍……
大学经历
还差一个多月满17岁。
留着齐耳短发,穿着跟同学借来的白色大毛衣,黑健美裤, 柴璐旅游鞋,柴璐去面试了。
有考生的家长轻轻说:这个女孩长得像鲁玉(那时候她还叫鲁玉,主持《艺苑风景线》)。柴璐就低头乐,美得不行。
挤在人群里看发榜,榜榜都在前三名。更美了。
最后的三试在兰州,西北五省的考生都要去那里参加考试,坐火车去,柴璐第一次坐火车。妈妈陪着。
考场设在甘肃电视台里一个很高的楼上,听说这里是新闻联播的播音员李修平参加工作的地方,柴璐们就觉得肃然起敬,然后觉得自己未来也会因踏进过这个地方而成为新闻联播的一员似的。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站在大楼的窗户旁,俯视整个街道来来回回的人群和车流,柴璐心烦意乱。陌生的城市,嘈杂的考生,令柴璐感到一种无依无靠的慌张。终于,柴璐找到一个没有人的楼道,长长舒了口气,习惯的孤独让柴璐安静下来。柴璐举起手,握成一个空心圆,就把整个太阳握在手中了,迷起眼睛透过粉红的掌心看窗外射进来的阳光时,眩目的白,迷幻而温暖的,接着就呈现出七个美丽的颜色来,旋转着,像孔雀的屏,这美丽是为柴璐的坚持而闪烁,柴璐满足地笑了。然后走进考场。
柴璐以为柴璐可以成功,但,柴璐没有。柴璐没有收到北广播音专业录取通知书。
消息传来,最后录像一关时,由于柴璐的新闻播报总歪着脑袋,所以被PASS了。
为什么歪着脑袋?习惯吗?不是。医生告诉柴璐,不是。那为什么?
因为柴璐出生时候,是个难产婴儿。妈妈说的对,柴璐是个坚强的孩子,战胜了死神却也负了伤。柴璐脖上的一块肌肉轻微地失去了弹性,并不影响生活,但是却影响出镜的形象。老天像跟柴璐开了一个玩笑,把柴璐推向战场,却拿走了柴璐的剑。难道是让柴璐又一次要放弃柴璐的梦想?像7岁时一样?不。 30%的机会也决不放弃
那一年柴璐的高考分数可以上外语学院,专业第一成绩也使柴璐可以去陕西广播电影电视学校学播音,但是那都不是柴璐想要的。柴璐想要的,柴璐得不到。除非柴璐做手术,可能有30%的机会,只有30%的机会。
医院病房的灯亮得特别早,每天5点,护士姐姐就准时来抽血,不知道为什么每天她们都要抽那么多血。柴璐的主治医生的名字也很奇怪,就叫“李一生”,好像生来就是做医生的。他们研究了很久,每天柴璐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就是看他们测量这个测量那个,忙来忙去。写了很多档案在床头的夹子里。
手术并不大,只是位置在颈动脉旁边。
局部麻醉,柴璐可以跟他们聊天。
李医生说:“柴璐,我们知道你有个梦想,要考北京广播学院,对不对,我们会给你做一个特别小特别小的伤口,以后摄影机都看不到。”
柴璐使劲笑,听到刀子划开皮肤的声音。
李医生说:“不过我们有个要求,以后你去北京广播学院念书了,毕业了,一定要做《正大综艺》的节目主持人,一定把我们请到北京去做嘉宾,好不好?”
柴璐使劲点头,眼泪滑下来。
那天夜里,妈妈趴在柴璐的床头睡着了,柴璐静静躺着,一动也不能动,耳朵里的收音机里传出柔美悦耳的女主持人的声音,她在主持一个音乐节目。柴璐的眼泪就一直流一直流,整整一夜。不仅仅是麻药过后伤口的痛,更多的疼在心里,柴璐好羡慕那个收音机里的人,可以在话筒前面这样柔美地讲话,而柴璐,柴璐不知道,一个月石膏拆掉之后,柴璐能不能好,柴璐的声带会不会受影响,柴璐可不可能得到像她这样的一个工作的机会,在话筒前面,柔美地对柴璐的听众说话。柴璐不知道,因为一切只有30%的机会! 命运之神不会忘记她的付出
再后来,柴璐脱下了石膏壳,摆在阳台上,远远看像个盔甲卫士。妈妈要扔掉,爸爸拦住了,爸爸知道柴璐的心思。
第二年,忘记自己穿了什么去面试。
柴璐一个人去的,走进一个好大的操场,满满的,全是人,上千考生,数千家长。中间不乏帅哥靓女,很多美美的女生,个子高高的,长长的发,她们的家长围在旁边,左手润喉茶,右手化妆镜;还有很多人在大声朗读;也有人在翻字典。柴璐低着头默默从他们中间穿过,柴璐没有她们美,柴璐知道,但柴璐一定赢,因为柴璐付出的比他们中间任何一个人都要多。
命运是不会忽视这些的,他给耕种的人收成。
那一年,柴璐的专业分与文化分双双全省第一,并同时以全国专业最高分的成绩走进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DD柴璐梦想开始的地方。
实习经历
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柴璐曾经在《中国报道》担任实习记者,那一年,给了她很多历练。做一名记者似乎是柴璐一个遥远的儿时的梦了,但柴璐真正 柴璐拿起话筒走进人群的时候;当柴璐面对一张张陌生面孔的时候;当柴璐在城市与城市之间穿梭、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一个真实瞬间的时候;当柴璐一次次疑惑、震惊、感动、而同情、而悲哀、而忧虑、而愤怒的时候,柴璐似乎渐渐懂得: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记者,意味着什么。
柴璐是要从头学起的。
四年如一日的吐字练声、铿锵顿挫的新闻播送、温婉流畅的长篇通讯、诗歌朗诵大赛的澎湃激情……在这里统统归零。
第一天走进《中国报道》繁忙的办公室,不知道该站在哪,没有人有时间抬起头来看柴璐一眼,没有人注意到柴璐的存在,大家以跑步的速度进进出出,或者埋头狂摇笔杆,或者急促敲打键盘,柴璐找到一个角落坐下来,新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几天后,柴璐已经学会在几个办公椅之间不断迁徙,只要它的主人去采访、或者去了机房,柴璐就可以暂时保管它一会儿,在这宝贵的可以坐下来的时间里,柴璐开始“啃”一摞摞厚厚的节目文案,那些都是已经播出节目的字幕稿,“温故而知新”是最迅速摸准节目脉络的捷径。日子一天天过去,那记录也日益薄了下去,终而成了“明日黄花”,而柴璐也沉浸于文案所铺陈的一幅幅记者英姿的画卷不能自拔:他们的双腿曾经奋战在汹涌洪水的最前线;他们的手掌抚过最贫穷村落孩子的面庞;他们沉着冷静身入毒枭得到第一手画面;他们与不同肤色的国家领导人相对而坐侃侃而谈……从铅字中,柴璐一个个地熟悉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手稿、体会他们脉动的节奏、思想的格局,逻辑的演变,柴璐渴望着,有一天,能够成为让这个集体骄傲的一员。
然而柴璐不得不承认,柴璐太低太低了,仰望时,满眼只有炫目的光。
当柴璐第一次坐在编辑机旁,对着闪烁的红绿按键瞪大了眼睛,看老记者们十指如弹钢琴般地跳动,而屏幕上一个个几秒长的美丽的镜头被连成一幅流动的故事,柴璐只能头晕目眩地垂头而出,去给“师傅”买盒饭。
怎么办?进步只能从阅读开始。
在八小时上班时间之外,柴璐开始疯狂“自我恶补”:柴璐把A4纸订成厚厚一沓,一笔一划在上面写下“新闻基础自我培训”几个大字,作为柴璐的读书摘记;借来电影学院的《剪辑学》,试着理解镜头的蒙太奇、跳轴、构图,试着感受剪辑的节奏、切换的技巧;广院书店里是个大宝库,《电视新闻》、《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新闻编辑与制作》都被柴璐收入囊中,中外著名记者的传记也成了柴璐研读的对象;就连每天看电视,柴璐也不放下纸笔,力争把记者每一个提问都速记下来,分析节目的骨架结构……看报纸、作剪贴、写电视,柴璐使尽自己每一分力气使自己思想丰满起来、笔头流畅起来、技巧娴熟起来。柴璐,笨拙地像一个雏鹰,嗑磕碰碰,想离开峭壁上的浅窝,去蓝天体会翅膀的力量找寻自由感觉DD只能闭眼一跳。
斯坦尼说过:“当你在体验生活时,你就在积累情感。”而记者尤其有更多的机会。
第一次出镜做现场报道是在广西边境的一个城市DD防城港。一个美极静极的小城。采访的由头是1月5日防城港海关缉私队在北部湾海面击沉了一艘走私“大飞”(他们把四个马力的走私艇称作“大飞”)这在当时的海关历史上是第一次。在整整三天的追踪调查和报道中,柴璐深刻体验到了一名缉私队员的辛苦,在颠簸的甲板上,在漆黑的风浪中,柴璐已经不可能再顾及头型化妆是否亮丽、衣服是否平整,姿态是否端庄,柴璐面对在晃动甲板上东歪西栽还要努力站稳的摄像大徐,只在心中要求自己必须“一遍过”,柴璐的师傅大李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真实、准确、迅速。
这不仅是对记者的要求,也是对一名缉私队员的要求,柴璐就是艇上唯一的女缉私队员。
雷达上显示的“大飞”躲进渔船群中再也不动了,好不容易得到的情报,苦守了两天两夜,却一无所获。李关长拍着船舷说:岸边一些渔民近些年捕鱼量越来越小,收入也差了,走私团伙就出50元、甚至30元雇这些赋闲的渔民24小时盯着这几艘缉私艇,只要这边一起锚,那边立刻就停止行动。“大飞越来越狡猾,给柴璐们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关长的手越握越紧,手背青筋暴露,柴璐可以体会到那一刻他内心的焦虑、愤怒和无奈。
缉私艇出海一次最低需要20000元人民币,这些毫不知情的渔民为了区区30、50元,打一个电话就让这些缉私队员的劳动白白付之东流。柴璐不知道,这些年,这样的电话打了多少,这些愚昧的人们又让缉私队、让海关、让国家蒙受了多少实质上的损失,柴璐也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该用法律去约束,还是用道德去衡量,但柴璐知道,柴璐和柴璐的同事们是为之深深痛心的,关长是为之深深忧心的,那么老百姓呢?
缉私艇上只有一台电视,只要一出海,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地闪着雪花,大部分时候,缉私队员们也不看电视。柴璐猜想,渔民们也是不看电视的,他们或是没有电视,或是赚钱去了,那么在节目中的呼吁,他们能听到吗?那一刻,柴璐突然觉得,一个电视人的责任不仅仅是做出好节目奉献给观众,另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正是为了那些看不到节目的人。
当柴璐一行三人摄制组和缉私队员们一起在海上熬了两个通宵却一无所获的时候;当风浪越来越大、暗涌越来越猛,柴璐们实在支持不住而跑到船尾大吐不止的时候;当大家都平躺在甲板上,听满是雪花点和电波声中依稀传来的新闻联播时;当海关工作人员离别前情真意切地嘱托柴璐们为改善缉私艇的马力多呼吁一下时,柴璐真的深深感到,作为一个记者,一个电视人,一方面是重于泰山的责任,另一方面又深感人微言轻,怕心余力不足。
6月5日,国际环保日,柴璐跟着师傅大李来到山西太原。想象中的浓烟滚滚、污水横流并不存在,太钢和钢玉都开始了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回收“三废”,循环降温的工业废水被修成喷泉;废气废渣全被封闭回收处理……虽然工人们仍然承受着震耳欲聋的噪音、千度高温的热气流,但他们似乎全然不觉,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站在每年都有工伤意外发生的一个铁水漕前,一位像被刚从水里捞出来的工人师傅笑盈盈地说:“这里是全厂最重要的岗位。”那一瞬间,柴璐明白了伟大和平凡之间的勾联。
也是在这次采访中,柴璐邀请人大环保资源委员会的主任曲格平做现场访谈。他虽然早已鬓染白霜,但依然谈锋甚健,庄中亦谐。访谈很成功,但与柴璐无关。那只得宜于师傅的智慧与曲主任的口才。
坐在曲主任的对面的柴璐像一个小学生,坐在一面镜子前,一眼看穿自己的浅白,柴璐只能仰视他,柴璐只能背诵问题,柴璐的师傅大李写给柴璐的问题。柴璐厌恶自己这样装腔作势的提问,柴璐羞愧于无法与对面的这个思想丰沛的老者交流,人家是一片海,柴璐,只是一条细细的小土沟。那一刻,柴璐想到了那位喜欢皱眉头的前辈曾说的那句话“渴望年老”,的的确确“年轻”对于柴璐而言,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劣势,当面对一个有丰富人生阅历的采访对象,两股洪流必须旗鼓相当才激得起壮观的浪,否则,只能被淹没,被征服,被吸呐,而对方,也没了兴致。(后来这种感受一再发生在柴璐面对这些人时: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澳门回归筹委会副主席马万祺、秘书长陈滋英、经济学家吴敬涟)
越老就越容易找到平视的感觉,这平视的角度是被智慧、知识、经验、感悟托起来的,平视才能不卑不亢、才能从容不迫。柴璐知道自己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但柴璐在攀登。
柴璐不知道自己写的这些算不算一份实习总结,但柴璐想一年的历练已使柴璐的学业和人生都有莫大收获:柴璐做到了在播出时间进入倒数几分钟时,定气凝神一个拌子不打播完一篇长稿;柴璐可以在一、两分钟内记住一大篇出镜词;柴璐可以迅速海选手头占有的资料,发现采访题目中的价值所在;柴璐学会了把主观隐于细节表现的客观背后…..从大李师傅那里,柴璐学到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干活儿要玩命。
在柴璐生命中的第二个城市DD北京,在这里,柴璐或精彩、或平庸吧,柴璐不知道,站在车灯烁烁的街头,柴璐还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柴璐并不知道是否有一天柴璐可以真的成为《中国报道》的一员,“向世界报道中国,以中国人的视点报道世界”,但柴璐知道,她已经成为柴璐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一个又一个节目不仅记录了某些历史的片段,也成为柴璐青春岁月的积淀。当柴璐走出中央电视台的大门时,柴璐的内心常升起一种类似崇高、庄严、自豪一类的感情。面对电视这个浩淼如烟的海洋,柴璐只是一粒小小的贝壳,如果没有偶然的海浪把柴璐卷到沙滩上,柴璐永远不可能看到这么美好的阳光。感谢偶然的海浪,感谢注定的阳光。
演艺经历
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对台部主任李海明说:“八年的记者编导工作,柴璐很认真很刻苦,她拿下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位,让我很敬佩。”
提起柴璐,李海明主任赞口不绝。1999年,李主任刚刚接管《海峡两岸》不久,那时候的《海峡两岸》内容形式都很陈旧,收视经常拖后腿,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将开始。
“柴璐是学播音主持的,她刚来应聘的时候是想做主持人,但是我们都觉得她刚毕业没多久,又是一张娃娃脸,可能驾驭不了这档政治性比较强的节目,所以决定让她做编导。”
与自己主持梦想擦身而过,柴璐却从来没有放弃。李主任说:“柴璐最大的特点就是勤奋、不张扬。”
她不太喜欢跟朋友出去吃吃喝喝那些事情,她经常一个人加班做节目,一个人看书学习。工作特别认真,而且她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力。她一边工作一边拿下了清华大学的硕士学历。“我经常拿柴璐当例子教育组里的其他人,不要忙于表面的工作,要向柴璐一样知道学习、充实自己。”
李主任提起一件事情让他印象深刻。曾经有一次柴璐出差采访,很辛苦很用心的做了一份作品出来,结果却被要求严格的李主任枪毙了。也许因为委屈,也许是其他原因,柴璐哭了。但是第二天,她还是交出了修改后的合格的作品。
“其实我们节目组里基本每个人都哭过,严格的要求才能带出一流的人才,这是我坚持的。”李主任这样说。
不仅仅李海明主任对柴璐要求严格,柴璐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的人。她说:我要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网络上有很多观众网友评价柴璐是“聪慧的美女”。柴璐说,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是美女,我也不想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什么女”,我只是很平凡的一个普通人。我能够走到现在的岗位,要感谢的人很多,我只能说我很幸运。我只能更加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做好应该做的事情。
柴璐的努力没有白费。在选择《海峡两岸》新主持人的时候,经过八年积淀磨练的柴璐获得了敬一丹的高度赞赏,以评选组全票支持的结果成为《海峡两岸》新任主持人。
敬一丹说:“很难得看到从毕业开始踏踏实实积累磨练,走到现在成熟的主持人。柴璐通过八年来工作的努力积累已经完全能够驾驭这样的节目。她会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
“第一上节目的时候,我也很紧张,”柴璐说:“但是当我对着嘉宾提出第一个问题之后,紧张情绪就消失了。可能是我之前作记者作编导的经验有一定的帮助,跟嘉宾交流实际上跟以前采访也没有很大差别。”说到这里,柴璐笑了。
一个从15岁开始就梦想成为主持人的女孩,在向着自己梦想前进的路上,用八年的时间沉淀自己,积累经验。这份执着与稳重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当我第一眼看到她出镜主持的时候,我心里踏实了。”柴璐的大学老师这样说:她很执著,为了她的梦想她从来都不会放弃。她在学校的时候不是最优秀的,各方面条件来比她都不拔尖,但是她非常努力。
从最初主持节目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信心满满,柴璐经历过迷茫寻找定位的时期。“后来又一个朋友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友善两岸,从我开始’。我突然觉得我不能仅仅是一个主持人,我传递的是海峡两岸的声音,我更应该是一个和平友善的声音源。”
友善两岸,从我开始。这也成了柴璐经常说的一句话。中国著名楹联专家陈韬先生,慕名为柴璐创作了一副出色的嵌名对联:“柴烽一道海峡闪,璐角千声两岸飞”!将柴璐的名字和她主持的《海峡两岸》全部刻画在两行动人诗句中。(注:璐角指璐玉制成的号角)。陈韬先生创作感言:“柴璐是一位潜力丰厚的新闻才女,她的事业前景非常乐观”。
面对这样一幅嵌名对联,对给以她如此高度评价的楹联专家,柴璐满脸都是感激:“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奔跑的人,但是不管有多么艰难,我一定会奔跑下去。”
对于未来,柴璐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优秀主持人,她会去比较总结自己的缺点不足。提起近年主持人大赛选拔出来的新人,柴璐感慨:“当一个人面临可能决定命运的比赛的时候,他的发挥很可能只有平时的6分,能够超常发挥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他们在那么紧张的时候还能侃侃而谈,真的觉得他们很棒!”
“我是一个新主持,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还有很多人值得我去学习。”柴璐说:“我热爱主持人这个职业,我想我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尽我的最大努力,以我最好的状态走下去!”
1998年底――1999年初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栏目实习记者。
1999年――2007年 大学本科毕业后,担任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海峡两岸》栏目记者、编导。
2007年4月起担任《海峡两岸》栏目主持人(2009年11月后不再主持《海峡两岸》栏目)。
2009年7月,加盟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主持《午夜新闻》、《新闻直播间》等栏目。
2009年8月起担任新闻频道《国际时讯》栏目主持人。
2009年9月起担任新闻频道《新闻30分》、《法治在线》等栏目主持人(2010年7月后不再主持《新闻30分》和《法治在线》栏目)。
2013.4月和郎永淳主持华药会开幕式
2013年2月9日和欧阳夏丹、李梓萌在2013年蛇年春晚上出场曲演唱
2012年12月和白岩松主持河南十大法治事件颁奖晚会
2012.11.24和郎永淳主持浙江省广东商会成立庆典
2012直播报道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八次会谈
2011年10月24日正式入驻央视24小时
2011直播报道两岸两会领导人第七次会谈
2011和水均益主持读者三十周年文艺晚会
2010直播报道两岸两会领导人第六次会谈
2010和康辉朗诵蓝水冰
主要主持央视新闻频道《国际时讯》《24小时》等
荣誉记录
2007年:《海峡两岸》获得《新周刊》中国电视节目榜主榜
2008年:荣获中央电视台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甲等光荣称号
2008年:央视十大名主播
2010年:央视挂历3月封面人物
2013年央视挂历8月封面人物
2013 荣获全国十佳主持新星奖
2013 第14届金话筒主持人提名奖
人物事件
2008年11月初,赴台采访陈江会谈险遭台独分子包围;
2009年4月,参加“生态中国颁奖晚会”,晚会在“中国生态贡献奖”颁奖完毕后,进入第二篇章,李瑞英、李修平、梁艳、郎永淳、海霞、张璐、颜倩、纳森、彭坤、耿萨、贺红梅、合佳、胥午梅、朱广权、郑丽、于胜春、紫凝、刘羽、柴璐、宁馨、谷兵、和晶、小鹿(郏捷) 等23名央视主持人在“中国生态贡献奖”颁奖结束后,共同走上晚会舞台,宣读“绿色出行――擦去你的碳足迹”活动倡议书,敬一丹、崔永元作为晚会主持人共同倡议。
成为央视2010挂历3月封面人物
在央视主办的2010年《新年新诗会》中与康辉共同朗诵《蓝水兵》
2013年2月9日和欧阳夏丹、李梓萌在2013年蛇年春晚上出场曲演唱
现主持中央电视台《新闻1加1》《24小时》。
3岁,第一次站上舞台背诗,表情丰富、手舞足蹈,赢得了一口袋的糖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