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利多罗·卡尔达拉·达·卡拉瓦乔

时间:2024-01-04 13:54:52编辑:小周

波利多罗·卡尔达拉·达·卡拉瓦乔的个人简介

波利多罗·卡尔达拉·达·卡拉瓦乔,生辰年代是1495至1543年,意大利画家。他以描绘罗马历史场景的饰带及其他装饰画最为出名。罗马奎里纳勒圣西尔维斯特教堂的壁画以风景背景著名。卡拉瓦乔还曾在那不勒斯和墨西拿工作过。

基本内容

波利多罗·卡尔达拉·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Polidoro Caldara da,1495?-1543年),意大利画家。他以描绘罗马历史场景的饰带及其他装饰画最为出名。罗马奎里纳勒圣西尔维斯特(S. Silvestro al Quirinale)教堂的壁画以风景背景著名。卡拉瓦乔还曾在那不勒斯和墨西拿工作过。

人物生平

名列世界百大名画家,巴洛克风格最重要的代表卡拉瓦乔,颠沛流离的一生和错综复杂的疯狂情爱,激发出一波波影响后世的绝伦画作。

故事始于卡拉瓦乔幼童时期至病终,一气呵成的史诗钜作。卡拉瓦乔年轻时便展露傲人才华与声名狼籍的惹事风格,是十六、七世纪罗马艺文圈的话题风云人物。电影描述画家对故乡的热爱和备受争议的恋爱史。从藐视保守教派锺爱的高贵优雅画风,到他擅长暗底光影的强烈对比色调,勾勒出画家细腻情感和埋藏在批判背后的赤子之心。

在银幕重塑这位伟大画家的生平和作品非常困难。最初既定的诠释方式在拍摄期间一再经过修改和考验,卡拉瓦乔的原貌终于渐渐浮现,并开始带领我们步往他内心深处,窥探他的终极冒险与一生流浪。直到最后,整部电影就像他内涵丰蕴的画作,一幕接著一幕上映,充满黑暗与光明的对比与震撼。

黑暗光明是一体两面的精神状态。两个元素相互对比,却也相互依存。卡拉瓦乔的画作和人生可说由这两个元素交织而成:光与暗、理性与非理性、神圣与罪恶、爱与暴力、创造和毁灭、生与死。而这部电影的中心精神,正是紧紧环绕这些元素运行。

卡拉瓦乔的身边总围绕著各式传闻。有人说他是品行不良、亵渎上帝的杀手,是个晕素不忌的杂交狂、易怒残暴的酗酒鬼;他也是妓院和酒馆的老主顾,剑不离手并爱惹事生非;他被指控是个狡诈的机会主义者,倚赖贵族威权达到他的作画目的。同时,他却拥有博学浩瀚的神学知识,热衷于圣灵的探讨,并永远站在贫穷人民的那一方。正因如此,他广受社会底层人们喜爱。无庸置疑的是,他一生致力于绘画,并渴望将光明传达给人类。

卡拉瓦乔作画原则是不画生活中没有的形象,他以虔诚的内心试图和上帝对话,痛恨矫揉造作、局限于神圣教条的宗教画像。常以市井小民为圣母或圣徒的模特儿,因此遭受保守团体批评。在他笔下,基督和圣贤成了平民,他们筋骨裸露、粗眉大眼、衣服褴褛、甚至摆出尴尬的姿势,丝毫不依循前辈大师的创作规矩。他声称要把下层民众带入教堂,以渔夫、妓女、农民、工人、流浪汉蓝图画出天堂的感召。将卡拉瓦乔的人物性格于大银幕上重现,要诀就是抓住他对社会所付出的宏观情感,并永远看向真理的赤子之心。他的一生醉人、危险又充满了谜,是非常吸引人并探究的电影题材。

成就

卡拉瓦乔有一种引人注意的才能,他能把重要事件的经过以一个非常活泼的场景表现出来。《以马忤斯晚餐》描述门徒认出基督的时刻:在旅馆主人眼中,之前他是一个哀悼耶稣去世的旅行者,但这一刻之后,他就成了救世主。在《圣马太蒙召》中,圣马太指着自己,似乎在说“谁,是我吗?”,而他的眼睛盯着基督,似乎已经说,“是的,我要跟随你。”《拉撒路的复活》里,卡拉瓦乔更进了一步,给了我们复活的物理过程的匆匆一瞥。拉撒路的身体仍然处在痛苦的死亡僵硬状态,但他的手已经活了,向着基督,认出了基督。主要的巴洛克画家走了和卡拉瓦乔同样的道路,例如贝尼尼就醉心于出自奥维德《变形记》的主题。

作品背景

以马忤斯的晚餐是宗教画作里不朽的题材;耶稣在上十字架三天以后复活(Resurrection),这一天就是复活节。“早上,若干圣女发现耶稣的坟墓已经成为一空坟,而晚上耶稣又在圣女摩达腊的马利亚之前显现了”(傅雷《世界美术名作20讲》)两个圣徒在去以马忤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个小城)的路上,碰见一个陌生人,这两个圣徒在讲述着这两天来发生的事情,这个陌生人――如我们能猜出的那样就是基督,他和他们一起到了以马忤斯的一个小饭店。在这两个圣徒祝祷了以后睁开眼睛,准备用餐时,才发现这个不相识者正是基督,而基督在他们惊恐万状之时忽然不见了。以马忤斯是地名,耶稣复活以后在此第一次向门徒显示。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圣周四的“主的晚餐”,但不知道为什么4部福音书里提及它的部分并不多,仅仅只有“路加福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马可福音”只有两句话提及,而其余两部福音书干脆只字不提。

上一篇:陈开洪

下一篇:窦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