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武
时间:2024-01-05 13:23:37编辑:小周
丁明武的个人简介
丁明武承担硕士生《物理有机化学》、《杂环化学》及《叶立德化学》的教学。主持2002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线粒体呼吸抑制剂的合成与构效关系”,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了1995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Wittig反应法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氮杂环化合物”及1996年武汉市晨光计划项目“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了国家“八五”及“九五”新农药创制工作。简介
丁明武 教授: 196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物生平
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1988至199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农药所攻读硕士学位,1999至2002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攻读理学博士学位。在华中师范大学任教至今,1996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晋升教授,2004年任博士生指导教师。发表论文
先后在 ., Eur. J. Org. Chem., Synthesis, Chem. Lett., 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4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一本,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授权4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200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农药分子设计、合成与性质研究,杂原子及杂环化学。工作经历
主要从事叶立德化学、杂环化学及新药合成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孙勇,杨尚君,陈云峰,付伯桥,宿亚丽,曾桂萍,许志锋。所获荣誉
所完成的项目“(氮杂)Wittig反应研究与新型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获2000年湖北省自然科学叁等奖(第一获奖者),多次获湖北省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主要论著
中文 1. 丁明武,《杂环合成中的维悌希反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丁明武,刘钊杰。氮杂Wittig反应的最近进展。有机化学,2001,21(1),1。 3. 丁明武,许志锋,刘钊杰,周青春,吴田捷。新型咪唑啉酮氧苯氧羧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杀菌活性。应用化学,2001,18(8),640. 4. 丁明武,涂海洋,刘钊杰,许志锋。3,5-二氢-4H-咪唑啉-4-酮的合成。有机化学,1998,18,572. 5. 丁明武,石德清,肖文精,黄文芳,吴田捷。1-芳基-5-苯并三唑基-1-戊烯的合成及其位置异构体的GC-MS研究。化学学报,1996,54,1023。 6. 丁明武,石德清,肖文精,黄文芳,吴田捷。Wittig反应研究(XXIII):1-(1H-1,2,4-三唑-1-基)-6-芳基-5-己烯基芳(烷)基酮的合成与生物活性。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16,1396。 7. 丁明武,石德清,肖文精,黄文芳,吴田捷。Wittig反应研究(XXI):ω-唑烯类杀菌剂的合成.应用化学,1995,12(1),9. 8. Ding, M. W.; Huang, W. F.; Tu, H. Y.; Wu, T. J. First Preparation and Reactivity of γ-Oxo Vinyliminophosphorane. Chin. Chem. Lett. 1997, 8, 289. 9. 丁明武,黄文芳。Aza-反应最新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8,507。 10. 丁明武,肖文精,黄文芳,吴田捷。Wittig反应的研究(XIV)―苄基型膦叶立德Wittig反应中的阴离子效应。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7,479。 11. 丁明武,卢水明,石德清,肖文精,黄文芳。二苯基型及ω-唑基季磷盐的合成与生物活性。湖北化工,1996增刊,58。 12. 丁明武,涂海洋,刘钊杰。2-氨基咪唑啉酮衍生物的新合成法。合成化学,1997增刊,148。 13. 丁明武,许志锋,吴田捷。2-烷氨基及2-芳氧基咪唑啉酮的新合成法。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8(增刊),330。 14. 丁明武,孙勇,刘钊杰。2-烷硫基-4H-咪唑啉-4-酮衍生物的合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增刊),153~154。 15 曾桂萍,丁明武。新型2-取代-4H-咪唑啉-4-酮的合成。化学试剂,2001,23(3),158。 16 许志锋,丁明武。碳二亚胺化学进展。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专辑,40. 17 曾桂萍,丁明武。烷氧基丙二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专辑,103~108。 18、丁明武,涂海洋,刘钊杰,庄农波。新型2-氨基-5-苯亚甲基-4H-咪唑啉-4-酮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19,895。 19 许志锋,丁明武。具有生物活性的咪唑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湖北化工,1998增刊,33。 20 肖文精,丁明武,王今红,谭效松。三唑磷合成工艺研究。农药,1994,33(1),14。 21吴田捷,丁明武。毛细管色谱/质谱测定Wittig反应的顺反比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6,55。 英文 1、 Huang, W. F.; Ding, M. W.; Xiao, W. J.; Wu, T. J. Kinetics of the PTC-Wittig Reactions of 2-Butenylmethyldiphenylphosphonium ylids. Phosphorus, Sulfur and Silicon, 1993, 77, 196. 2. Ding, M. W.; Zeng, G. P.; Liu, Z. J. Synthesis and Fungicidal Activities via Lawesson’s Reagent. Herterocycl. Commun., 2001, 7, 37. 13Xiao, W. J.; Tang, Z. L.; Ding, M. W.; Huang, W. F.; Wu, T. J. Studies on the Wittig Reaction (XXV): The Stereochemistry of Bis-Wittig Reaction Between Aromatic Aldehydes and 1,2 and 1,3 Bis-ylides. Phosphorus,Sulfur and Silicon, 1996, 116, 211. 14 Xiao, W. J.; Tang, Z. L.; Ding, M. W.; Huang, W. F.; Wu, T. J. Studies on the Wittig Reaction (XXVII): Phase Transfer Catalytic Bis-Wittig Reaction of 1,2- and 1,3-Bisylide. Chin. Chem. Lett. 1997, 8, 361. 15 Huang, W. F.; Xiao, W. J.; Ding, M. W.; Zhu, J.; Cheng, X. R.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Propargylic Phosphonium Salts. Chin. Chem. Lett. 1991, 2, 209.
上一篇:丹尼·特乔
下一篇:狄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