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小的个人简介
刁小,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长期从事光学与光谱学、气体放电、等离子体以及物质结构等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光学、真空电子学和等离子体物理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复旦大学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只X光管;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基本简介
刁小(1907―1989),曾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动回声测深仪、第一只医用X光管和高压整流管。筹建了复旦大学的固体发光与光谱学重点实验室。一贯重视并亲自参加基础课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和教材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只X光管;此外,复旦大学还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和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
人物生平
少时教育
刁小,1907年12月21日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周梅初在昆山一所中学任国文教师,热烈追求进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昆山县副县长。周梅初对儿子的教育十分重视。当时全家七口人,生活困难,经常举债。尽管家境清寒,他竭力支持14岁的刁小离家远行,独自一人到南京就读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学。每年放假回家,刁小总要到上海县(今上海市)叶企孙家作客。有时,叶企孙也到周家拜访。在叶企孙的点拨指导下,刁小萌生了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并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周梅初的民主开明思想和叶企孙的科学救国思想,对刁小早年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正好体现了“五四”时期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成绩优异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四年中,刁小得到叶企孙、吴有训等良师的精心指导,特别注重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探讨,为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1929年,刁小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即考取“庚款”公费留学,成为该届毕业生中最早出国的一位。他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师从K.T.康普顿(Compton)。 在普林斯顿大学,刁小取得了相当出色的研究成果,先后发表了3篇学术论文:《氩放电管中的振动和移动辉纹》(1931)、《二氧化硫的发射和吸收光谱》(1931)、《二氧化硫的光谱》(1933)。因成绩优异获得金钥匙奖。但他没有舍得花美元去购买那把金钥匙,仅仅带回一纸奖状。1933年回国,为了增长见识、考察科学,他取道欧洲,途经英国、德国、苏联回到祖国。
担任教授
回国后,刁小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担任电磁学、分子运动论及热力学、近代物理及实验、原子与分子光谱、气体传导等多门课程,并进行汞分子光谱的研究。
1936年,刁小应聘到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任教,并担任系主任,教授光学课程。抗日战争期间,刁小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仍任物理系主任。美籍天体物理学家范章云,是当时毕业留校的助教,在刁小指导下工作。
1943年,刁小转交通大学任教。1946年随校回上海。在交通大学期间,刁小曾任物理系主任和理学院院长。并亲自讲授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课程。同时带领教师们建立了原子物理实验室,还开展了原子物理学方面的科学研究。此实验室至1948年已初具规模。
1952年院系调整后,刁小被调至复旦大学任教。
光学贡献
1956年刁小参加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讨论,与王大珩一起,主持了物理学规划中的光学部分的制订,为推动我国光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7年他邀请各大学的光谱学教师到复旦大学,研讨我国高等学校光谱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我国光谱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刁小非常重视基本理论的教学,他本人始终坚持授课,讲授过原子物理学、光学、电磁学、热学、普通物理学、理论物理等课程,并提出“理为基础,工为应用”的办学思想。
“文化大革命”中,刁小受到不公正的对待,直到1969年得以纠正,但他一直坚持工作。从1974年开始,刁小长期被疾病缠身,1989年2月1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2岁。
人物精神
热爱教学
刁小热爱教学,工作十分认真。从他回国时(不满30岁)起,一直到病魔缠身,数十年如一日,不论严冬酷暑,他总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和写备课笔记。凡听过他的原子物理学课的学生,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要求学生物理概念清晰,逻辑思维严密,实验数据可靠,分析推论严谨。他严谨的治学方法更是学生
们学习的榜样。
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刁小十分开明。在重庆交通大学期间,冯康、周世勋、方俊鑫要求从电机系和航空系转学物理系,去找刁小帮助。刁小积极给予支持。冯康转学未成,就同时读两个系的课程,成绩都很好。后来,冯康成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周世勋、方俊也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刁小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1951―1982),上海物理学会理事长(1951196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人物贡献
开展“声回响”理论及应用研究
在重庆时期,刁小不忘科学为社会、为人民服务。为了测量长江――嘉陵江沿江小城市的吃水线和水下暗礁,以保证安全航行,他带着讲师李博、助教林大中等探索测量方法。他们自己争取经费,动手设计制作仪器,在参阅国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了利用超声反射的方案。它的原理和当时刚刚出现的雷达相似,后来被称为“声纳”,当时刁小把这一原理称为“声回响(EchoSounding)”。他和中央工业实验所合作,研制成功了超声发生器和超声探测器,最后制成磁伸缩式高频声波自动记录的回声测深仪。刁小和助手们还不畏艰险,坐船在江上实地试验,证明这种仪器既能相当准确地测量河道深度,又能简便地探出暗礁位置。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当时教育部的嘉奖,并移交有关部门使用。
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只X光管
从1949年下半年起,由于实验需要高真空技术,刁小指导助教方俊鑫建立供电子管抽气用的玻璃高真空系统,并抽调中法药厂玻璃工蔡祖泉到交通大学做玻璃吹制工作。1950年后,进口来源完全断绝,原子物理实验室的库力芝式封闭X光管阴极灯丝损坏,所有X射线的实验被迫停顿,更显得迫切需要真空技术。方俊鑫将搁置了15年之久的德国真空泵重新装置起来,建立了能抽到10-7毫米汞柱的玻璃真空系统,为进行真空电子管的制造和修理工作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交通大学与东北卫生部合作,开始研制医用X光管,由电机系试制高频感应炉,物理系试制电子管,并由刁小主持正式成立了“电子管工作委员会”。
1952年底全国院系调整,交通大学物理系部分人员并入复旦大学,刁小和方俊鑫来到复旦大学,与轻工业部上海精密医疗仪器厂的华中一等一起从事X光管的研究。1953年3月底成立了复旦大学X光管研制实验室,继续接受工业部门(此时改为轻工业部上海医疗器械厂)的委托,由政府调集了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原来从事该项工作的大部分人员,恢复和发展因院系调整而中断的研究工作。由刁小任主任,方俊鑫任副主任,华中一为厂代表。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解决了真空铸靶、阴极设计、铜与玻璃的管状封接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制定了排气和除气规范等一系列工艺规程文件,于1953年秋试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医用封闭式X光管。X光管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节省了大量外汇,更重要的是使我国电真空器件的设计和制造步入了新的阶段,推动了我国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1954年1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技术报告,5月2日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研制X光管工作的新结果》,正式宣布了研制成功。
从1954年起,刁小再接再厉,又指导华中一用全部国产材料研制成功100千伏高压整流管,为X光机配套;还指导蔡祖泉吹制成了玻璃高真空扩散泵。1955年英国物理学家J.D.贝尔纳(Berna)到复旦大学参观时,看到我国自制的X光管和玻璃扩散泵,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工业部门要求医用X光管和高压整流管在工厂投产,研制实验室由华中一、龙康、蔡祖泉等共同编写了《爱克斯光管制作工艺规程》一书,供生产部门使用。与此同时,复旦大学物理系也在刁小等进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各种研究,如真空物理、固体发光、电介质物理、原子分子光谱等,后来都发展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培养光谱学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生
50年代初期,刁小和同事们合作翻译Э.B.史包尔斯基(Шпоольскйй)著《原子物理学》第一、二卷,成为全国物理系统一教材。1961年刁小又与卢鹤绂、许国保合作编写《受控热核反应》,他负责撰写第四章“高温等离子体的辐射”,于1962年出版发行。刁小也很关心科学普及工作,1959年参加撰写《辞海》物理学方面的条目。
与此同时,刁小还在“等离子体光谱及气体放电”专业及“光谱”专业等几方面,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他们在刁小的指导下,先后于1964年和1965年完成了《火花通道等离子体的冷却规律》、《镁离子谱线MgⅡλ4481A等离子体中的宽度和位移》等研究论文。
刁小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在刁小的指导下,杨澄中、范章云、蔡驹、冯康、方俊鑫、华中一、蔡祖泉等,都成了科学界的知名人士。他们及下一代学生,都为物理学的发展,为中国物理学的振兴做出了贡献。
刁小是我国早期从事光学、真空物理学研究者之一,是一位有作为的科学家。刁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人们将永远铭记他在物理学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人物简历
1907年12月21日 生于江苏省昆山县。
1929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29―1933年 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学习,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1936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1936―1943年 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3―1952年 任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52―1989年 长期担任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
195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1981―1982年 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1989年2月13日 在上海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