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恩的个人简介
陈国恩 笔名肖亮。男,汉族,1956年5月生,浙江鄞县人。1982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鲁迅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
主要业绩
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研究,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90余篇,出版著作3部,联合主编《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选》。其中《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家重点图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从20世纪中外文化交流的背景上梳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脉络,探讨其流变规律,致力于理论创新,颇受学界同行的好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曼君先生著文称赞其“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张力,做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历史评价与审美评价的相互交融”,“是一部富有创见和文采的优秀著作,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层次”(《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另发表书评8篇,肯定其学术的创新。共计完成省级课题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个。2001年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安徽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1990年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996年和1998年分别获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二等奖。
研究工作
从事的研究工作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主要成果有《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家“十五”重点图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论中国“自由”派文学》(《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文化研究,主要成果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三是中西文学关系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接受研究,主要成果有《心有灵犀一点通――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堂u2022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四是中国新诗研究,主要成果有《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迄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4部,主编《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1部,合作主编《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2本等。其中,《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一书颇受学界好评,《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书评,肯定其把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现已完成2个省级课题和1个“211”工程课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个,省级科研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一项,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个。获奖有:《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获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中国“自由”派文学》获浙江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专著《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获安徽省优秀图书奖一等奖(整套丛书获奖)、武汉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拓展教学空间,构造多维平台,综合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2名),“中国现代话剧教学汇演的研究与实践”获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名),2006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陈国恩近二十年主要论著目录
专著、编著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 (合作)专著 成都出版社 1990年2月出版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16万字专著)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
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30万字专著)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和2002的10月重印 2001年获安徽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2002年获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
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中外文化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与文化透视(25万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05年12月出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一辑(副主编)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一世珍藏的美文130篇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合作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第二辑(合作主编) 中华书局2007年4月出版
博士原创学术论丛(7本)(唐金海 陈国恩 周斌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权绘锦:《转型与嬗变――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研究》
龚金平:《开放视野下多维对话关系的构建――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
罗显勇:《梦中的国土――后现代语境中的乡土小说的文化母题及现代性特质》
刘海波:《20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
刘俐莉:《战争苦难与女性成长――20世纪中国女性的战争书写》
杨蓉蓉:《学府内外――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现代大学与中国新文学关系研究》
肖向明:《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论文1、从苏曼殊到郁达夫──现代浪漫抒情小说发展的一个侧面《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88年第3期《中外郁达夫研究文选》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2、屠格涅夫对郁达夫小说的影响 《外国文学评论》1988年第3期1990年获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3、《柔石小传》补正两则 《鲁迅研究月刊》1993年第4期
4、论五四文学的自我表现特征 《学术论坛》1993年第5期
5、论现代浙江作家群的崛起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4年第5期转载 1995年宁波师院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6、张承志的文学和宗教 《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1995年第12期转载1996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获宁波市第五届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7、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及其研究的反思u2022 对人性的探索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6年第6期
8、论婉约词对“新月”诗人的影响 《武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6年第11期摘录1997年获宁波市文联优秀评论奖二等奖
9、论中国“自由”派文学 《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10期转载《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1998年获浙江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0、社会革命与浪漫主义的调适 《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11、30年代的“最后一个浪漫派”──历史与现实交汇点中的沈从文小说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新华文摘》1999年第12期摘录
12、浪漫的传奇──论抗战时期的新浪漫派小说 《江汉论坛》1999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1999年第11期转载
13、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回顾与反思 《社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4期
14、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论郭沫若40年代的历史剧《贵州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15、人生边缘的牧歌──论30年代的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6期
16、五四浪漫主义的局限与衰落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7、“感伤的行旅”──论五四浪漫抒情小说 《宁波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
18、闪光的浪漫主义流星──论新时期的知青小说 《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
19、世纪初的启蒙与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观的萌芽 《鲁迅研究月刊》1999年第12期
20、《丰乳肥臀》是一部“近乎反动的小说”吗? (易竹贤)──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中的观念与方法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21、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对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潜在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22、民族精神的延续与新生──论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人文论丛》2000年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23、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与宗教 《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24、回归、新变与泛化──论四十年代浪漫主义思潮 《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1 期
25、废名小说与禅佛精神 《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26、周作人思想蜕变问题的再检讨 《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27、“历史反思”应该具有历史感 《文学评论丛刊》第4卷第1期
28、论浪漫主义的自由本质――兼及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长江学术》第2辑(2002年)
29、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4期《传承与创新》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2年12期转载
30、《堂u2022吉诃德》与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31、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道家色彩 《文学评论》2002年专号
32、阳明心学与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观 (朱华阳) 《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 2003年3期转载
33、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出版
34、中国新诗知性品格的建构(左敏) 《宁波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5、小说稿费制与清末民初的文学变革(左敏)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6期
36、再评何国瑞先生文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易竹贤) 《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7、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学习与探索》 2003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2期转载
38、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39、论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下)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40、论池莉的小说创作(王艳) 《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
41、周作人与“江户情趣”――兼与永井荷风比较(孙德高)《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42、俄苏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影响综论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43、论冯至叙事诗中的现代意识(刘悠扬) 《长江学术第》6辑(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4年第7期转载
44、龙泉明教授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45、还原历史的真相――关于舒芜和七月派的几个问题(朱华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5年第12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46、香港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魏家文) 《中国电影年鉴》(2005年)
47、文本的裂隙与风格的成熟――论巴金的《寒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48、《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现代历史小说的文体自觉(权绘锦)《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
49、略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庄桂成) 《光明日报》2006年4月4日第11版理论周刊
50、文学的审美泛化(庄桂成) 《人民日报》2006年4月20日第九版
51、“拉普”文学观的传播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 《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52、《堂u2022吉诃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53、巴赫金接受中的主体性问题与巴赫金形象(雍青)《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 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
54、市民世态 历史文化 欲望叙事――九十年代城市小说的三种表述(吴矛)《福建论坛》2006年第5期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6年第8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1期 论点摘编
55、张承志小说中的男权意识(王淼怡) 《江汉论坛》2006年第6期
56、书信中所呈现的闻一多人格 《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中国人民大学复印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4期转载
57、《萧萧》、《丈夫》、《三三》、《贵生》的版本问题(孙霞) 《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3 2007年第1期
58、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长江学术》2006年第3期
59、论闻一多的生命诗学观 《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2004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60、中国现代浪漫小说的怀乡意识(张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61、文学革命:新文学历史的原点 《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论点摘录
62、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联想 《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63、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外来影响及其经验 《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64、澳门新移民文学的语境及发展前景 《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65、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66、商品拜物教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文艺争鸣》2007年第10期
67、“两个口号”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68、国学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7年8月24日 用300字的篇幅重点介绍了本文的主要观点
69、沈从文小说《静》的空间形式(吴翔宇) 《名作欣赏》2007年第11期
70、“革命文学”论争与俄苏文学文论传播中的期刊(孙霞)《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71、论应修人诗的牧歌风味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72、巴人乡土小说探析 《宁波师院学报》1986年第3期
73、郁达夫小说抒情风格的演变 《宁波师院学报》1988年第5期
74、“五四”文学的文化品格 《宁波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75、关于鸦片战争以后文学史分期问题──与近现代文学合并说商榷《宁波师院学报》1990年第3期
76、巴人作品中的宁波方言 全国第三届巴人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1年11月
77、鲁迅《狂人日记》新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2年第1期
78、鲁迅《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 《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1期
79、关于《沈光文与晚明易学》一文史料失实及沈光文祖籍问题《宁波师院学报》1993年第3期
80、论“自我表现”的多重涵义 《广西民院学报》1994年第1期
81、巴人作品使用宁波方言得失略论 《宁波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
82、方方池莉谈创作 《阅读与写作》1995年第1期
83、新文学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问题 《广西民院学报》1995年增刊
84、文学的民族化方向与外国文学的影响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
85、自由主义文学与启蒙思潮 《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
86、整体世界史观与文学的民族化 《宁波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
87、巴人作品宁波方言词语释义 《宁波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
88、中国现代文学为何较少深刻性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12期
89、“男性的音调”:论郭沫若的《女神》 《中国新诗研究》1998年第2期
90、禅意与佛性──论废名小说 《三峡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91、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郭沫若《女神》综论 《常德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92、文学思潮变迁与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93、现代派文学背景中的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思潮 《洛阳师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94、世俗认同与身份焦虑――池莉创作简论(王艳) [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3期
95、新月派诗与婉约派词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96、论闻一多的“文化国家主义”(孙德高)《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97、情感的矛盾与艺术的超越――论闻一多的爱情诗(魏家文)《闻一多研究集刊》第9辑,武汉出版社2004年出版
98、萧红的小说与“五四”文学传统(任秀霞)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
99、“拉普”与中国左翼文学批评的历史反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年5期
100、游走于多重文学思潮之间――论林徽因的诗歌道路(王一珂)《创作评谭》2004年第4期
101、中国乡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浮躁》《废都》《高老庄》的精神症候分析(王俊)《文艺评论》2004年第5期
102、透射理性之光的浪漫情怀――论萧红小说创作风格(万娟)《创作评谭》2005年第2期
103、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陈国恩教授访谈录 《文学教育》2005―07(下)
104、易竹贤先生的“鲁迅研究”与“胡适研究” 《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105、爱情的想象与恋爱的告白――“湖畔”与“新月”情诗比较论《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6、心中有良知 彩笔写春秋――评龙志毅的长篇小说《政界》 《贵州作家》第1辑
107、鲁迅和茅盾的小说创作与时代精神 《襄樊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湖北省作家协会2005年文学讲习班纪念特刊》
108、《世界美文精选》序 《写作》2006年第2期
109、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论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 《珞珈讲坛》第2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110、新的开拓 新的挑战――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词《闻一多殉难6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11、受虐倾向与权力欲望――余华早期小说人物心理分析及其他 (王钟屏)《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5期
112、意识到的启蒙主义的历史限度――论《祝福》中的“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教材和教研论著1、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2005―07(下)
3、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期
4、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 (参编)教材 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
5、当代中国文学 (参编)教材 广西师大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
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 978-7-900725-12-7
陈国恩近5年的学术情况总结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1、指导硕士生学位论文30篇
2、指导博士生学位论文7篇。
3、指导博士生研究报告1篇
4、指导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次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转摘。
4、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写成多篇调查报告,2005年获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武汉大学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获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三等奖。
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湖北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05.7-2007.7。
2、 “中国现代话剧教学汇演的研究与实践”,湖北省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4.7―2007.7。
3、“新建的汉语言文化系管理模式与课程设置研究”,武汉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004.5―2006.7。
4、“中国现代话剧教学汇演的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本科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4.2―2006.7。
5、 “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学术前沿问题研讨课的设计与实施”,武汉大学研究生院教学改革项目,2005―2008。
6、“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项目,2004―2006。
7、研究生精品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武汉大学研究生院项目,2006―2008
近五年发表的教研论著1、不虑胜而先虑败――高考的心理调整 《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11月号
2、经典作品与文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4期
3、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36万字)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
4、美文与美文的写作――《世纪美文精选·序》,《写作》2006年第2期
5、中国现代话剧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
6、美文与美文的写作,《写作》2006年第2期。
7、近年来武汉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4期
近五年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和奖励2001年获湖北省第二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2年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3年12月获湖北省文学奖提名奖
2007年获重庆市第六届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2007年获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