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正文的个人简介
曹正文,江苏 苏州人,50年代生于上海。 现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发表作品950万字,出版专著40部,主编丛书52部。曹正文 - 人物简介
曹正文, 原名曹晓波。笔名米舒、文中侠, 江苏苏州人。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新民晚报》专栏作家。高级编辑。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曾于1992年至2004年间先后以学者与记者身份出国访问,赴马来西亚大学、墨尔本大学、本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讲学。上海九三学社第八、九届市委常委。上海市政协第九、十届委员。
曹正文 - 爱好
曹正文不仅爱好读万卷书,而且热衷于走万里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读书开阔了他的视野;而行万里路,则是另一种读书方式,即打开一本立体的书。
曹正文 - 成功之路
曹正文是江苏苏州人,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上海,先后当过工人、教师、记者,经自学考试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80年代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新民晚报》高级编辑、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与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他在1998年起被推荐为第九届、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他每年坚持写提案七八份,并以敢于直言而引人注目。
从小与书结缘
曹正文出生百日之际,父母让他从一大堆玩具中抓一件东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舍近求远地抓了一本书,这一抓,便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他在读小学时迷恋《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连环画,星期天母亲给他二角钱看电影,他不去看电影,而是去小书摊上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以看20本连环画来自娱自乐。
因为是苏州人,曹正文另一个爱好是“听书”,即听评弹。他读中学时,常常下午独自去书场当小听众,听吴子安说《隋唐》、张鸿声说《英烈》、吴君玉说《水浒》、金声伯说《七侠五义》,更陶醉于《玉蜻蜓》、《白蛇传》、《三笑》等说表弹唱之中,这对曹正文日后走上文学之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上了初中,曹正文迷上了唐诗宋词。1966年,他初中毕业,正逢十年浩劫开始,家被抄之后,100多本藏书被当作“四旧”掳掠一空,这些书都是他读中学三年用零用钱从旧书店淘来的。
一次偶然机会,他意外获得了读书的机会。他与母亲一起去调房子,去看的那间房是一个三层阁,那房子只有十来个平方,室内无家具却如同一个“书窠”,主人的床是几块板,搭在厚厚的书上,当曹正文走进这间陋室,眼睛顿时发亮。细问之下,才知房主乃是一家出版社编辑。这次调房并未成功,但房主见他如此迷恋书籍,遂与他结成忘年之交,答应每周借他十本书,一周到他家换一次。他第一次从房主那儿借到的便是《译文》(后改名为《世界文学》)。他在半年中就如饥似渴地读完了借来的自创刊号至1966年的上百本《世界文学》。他从此认识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左拉、海涅、普希金、歌德、席勒、泰戈尔、果戈理……。他在自己的小屋里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并自编了一本《我喜爱的外国抒情诗选》。广泛的阅读,弥补了他文学知识某一方面的空白。
母亲从当时微薄的收入中拨出一部分钱,让他买书。母爱的伟大令他终生难忘。“文革”的前五年,他关起门来读了不少书,通读了《二十四史》的大部分,并做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几千张读书卡片。他含英咀华,一方面获取知识,另一方面对他的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个机遇
笔者知悉,曹正文曾经在1978年考研时遇上了意外的挫折。那年月,他埋头在家苦读,不闻窗外事,一心报考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赵景琛、章培恒先生的研究生。当时全国报考该专业的考生共二十有余,仅收一人。五门功课考过,他自我感觉不错,便有点觉得稳操胜券,颇有点得意忘形。最后一场考试的最末一题规定既要标点又要翻译,他却只顾了点标点,而不知考卷背后有翻译之题,白白丢了30分。开榜之后方才知道自己与第一名考生仅差20余分,尽管主课中国文学史、副课中国古代史的考分均列全国考生第一,但因漏做翻译题遂落榜,与读研失之交臂。曹正文说:“幸有章培恒先生勉励再三,始知人生之磨难也。重读太史公之《史记》,感慨良多。”
他说:“追溯人生走过的历程,我已经很满足了。我年轻时奋斗过,二十几岁就出了著作,在中年时我获得过各种荣誉,但我很清楚地知道,这一切并非完全依靠我个人的努力,在我的同辈中,有人比我聪明,有人比我更勤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被时代淘汰了。我的幸运,一是在于我一生做事都很勤勉,一个人一天勤奋,两天勤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很勤奋。一个人能坚持始终很勤奋,总可以抓住人生的一两次机遇吧!二是在我的生活中,尽管遇到一两个很坏的人,或者是奸诈的流氓,或者是凶险的无赖,但我一生中大多数的朋友是真诚善良的,我尤其受到不少文坛前辈的厚爱,如赵家璧、罗竹风、冯英子、徐中玉、冯亦代,正是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之下,我才能越过人生一个又一个险阻,实现我的理想与憧憬。”
“行路的快乐又远胜于读书”
少年时曹正文潜心埋首于陈编,尤为心仪司马迁。当年司马迁身处逆境,却写出了千古名著《史记》。这与青年时代的司马迁云游天下之经历是分不开的,即所谓见多识广也。太史公“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楚梁以归”,而后又“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司马迁壮行天下,体察民情,广闻博学,为日后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也是曹正文心中的楷模。《徐霞客游记》是一部状物记事的经典散文,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曹正文谈起这部佳作来,也是爱不释手。“人生有诸多快乐,我认为最快乐的莫过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快乐,古代圣人说得明白。读书长知识,开眼界,纵横五千年,极目古今事。读书是我间接了解世间诸事万物的一种手段,对人活着的意义参悟大矣。而行路的快乐又远胜于读书。作为地球上的一分子,能够到各处走走,将书本上的知识立体化,那收获更为大矣。”
在曹正文43岁那年,他应马来西亚大学的邀请前往作《新派武侠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影响》的演讲,并访问该国与泰国和新加坡,自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接着应邀去墨尔本大学、大田大学、多伦多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等讲演。从1992年开始先后以学者兼记者的身份访问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33个国家及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他除了接受邀请出国讲课和出国考察之外,还自掏腰包出境旅游。他说:“地球上有许多美丽夺目的风景,到世界各国品味奇风异俗与秀美风景,我只是走马看花,但目光所及,已令我喜不胜喜,与地球热恋,世界真是太奇妙了。”他每到一个国家,在工作之余,总是细心观察,四处体验,回来后则一篇篇地写出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以及他对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感受,集腋成裘,便有了前不久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我走过88个城市》(上、下集)。
著作等身,梦想成真
于1973年发表处女作至今,曹正文已发表各类作品1000余万字,出版作品集169部,其中个人专著51部,主编丛书118部,真可谓著作等身。
1988年曹正文名列英国欧罗巴出版公司的《世界名人录》;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6年荣获“上海十大藏书家”称号;1997年应邀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其小传先后列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等16种,作品获奖30余次,其长篇心理推理小说《紫色的诱惑》获中国首届侦探小说大赛佳作奖。苏州图书馆设立的“曹正文收藏签名本陈列室”为国内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计划
曹正文计划在以后两年再完成两部书,其中之一是《我的读书生涯――我读过的99本书》,另一部是《如何玩中国》,他把自己游览祖国神州的喜悦,让大家来分享。届时,他又将向广大的读者展示出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曹正文 - 感慨
他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那逝去的岁月给我留下多少珍贵而难忘的记忆,或是欢乐、或是烦恼,或是惋惜,或是激动。但自我懂事以来,我就没有消沉过,惆怅只是人生的间隙。今天的希望被现实撞得粉碎,但经过夜的漫长的滋润,明天阳光升起时,同时也升起了我新的希望。我常常想,我这辈子决不能虚度,纵然要经过无数次挫折,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只是我的梦想成真。”
曹正文 - 成就
曹正文,是著名的武侠作家和评论家,写过很多评论金庸的文章。1950年生,江苏苏州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读书乐》专版主编。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小说家,武侠论著有《中国侠文化史》、《金庸笔下的一百零八将》、《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等,武侠小说有《龙凤双侠》、《三夺芙蓉剑》等。。现为上海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常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专栏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发表作品950万字,出版专著40部,主编丛书52部。代表作有历史小说《唐伯虎落第》、心理推理小说《紫色的诱惑》、散文集《米舒书话》、《秋天的笔记》、《珍藏的签名本》、文学史《中国侠文化史》、《世界侦探小说史略》。
1993年荣获“上海市首届韬奋新闻奖”;1996年荣获“上海十大藏书家”称号; 1997年应邀参加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 以记者与学者的身份先后访问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埃及、俄罗斯、新加坡、日本、南非、印度尼西亚、韩国等12个国家与中国香港、台湾、澳门三个地区。
曹正文 - 荣誉
1993年荣获上海首届韬奋新闻奖(上海编辑最高奖 ),1995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1993年至2000年先后出访新加坡,俄罗斯,马 来西亚,泰国,韩国,美国,瑞典与澳大利亚,在马来亚大学,莫斯科大学,斯德哥尔 摩大学与墨尔本大学讲课。
1997年应邀赴瑞典第91届诺贝尔颁奖仪式。共发表作品900万 字,出版个人专著38部,主要代表作《米舒博士谈读书》,《紫色的诱惑》,《苏东坡出山》,《中国侠文化史》,《世界侦探小说史略》,《喝午茶》,《珍藏的签名本》 等。并主编《一百名人谈读书》等5部。曹正文的《紫色的诱惑》获98’全国首届侦探小说大赛佳作奖。
曹正文 - 主要作品
独撰作品
《秋香别墅的阴影》,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5
《多情的窃贼》(五角丛书.文学类),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6
《四十岁男人的困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10
《佛岛迷踪》,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12
《金色的陷阱》,江西文艺出版社,1989
《紫色的诱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9(获98’全国首届侦探小说大赛 佳作奖)
《都市疑案》,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7
《世界侦探小说史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主编、合著作品
《现代名人暗杀风云录》(东方明,曹正文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5
《外国历险小说精选》(曹正文主编),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1.9
《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曹正文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大侠与名探文丛》(罗立群,曹正文主编),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2002年 ,已出13期。(该文丛为季刊,每年出四期)。
曹正文 - 名作鉴赏
《我读过的99本书 》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窗口,那么曹正文先生的新书《我读过的99本书》就是给我们打开了99扇窗。这些窗口不仅丰富了曹正文的内心,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视野。
曹正文先生的一生,几乎就是读书的一生,从童年开始,他就用仅有的零用钱去买各种各样的小人书,并用心阅读。直到今日,他收藏和阅读的书籍不下万册,平均下来,几乎每两天就读完一本书,而且还不是一般地读,不是一目十行,而是有笔记,有心得,有产出,他主编二十年的“读书乐”及几十本他编著的书就是最好的产品。
简介
曹正文的新书《我读过的99本书》共有二十万字,其中还收入了近千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史料,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平台,让那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曾经影响了他人生轨迹的99本书均已登场,一一展示书中的魅力所在。
意义
这些书的涉及范围很广,少年时代的曹正文先生正处社会动乱时期,初涉图书的曹正文在图书里找到了他的精神粮食,于是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连环画、唐诗、宋词、元明戏剧、明清小说、当代文学、欧美文学等,正是这些书,让曹正文先生在一个没有希望的年代找到了希望。
青年时代的曹正文先生可以用博览群书来形容,《中国通史》、《古文观止》,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这些形态各异的文字,既造就了他的人生,也造就了他那闻名中外的“读书乐”栏目。
进入中年以后,曹正文先生的心境就像一条湍急欢快的小河驶到了大海,渐渐地归于平静,读的多为一些养生、旅游、书画、古玩的书,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功成名就后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心态。
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能安静地独处一室,浸没在书香的氛围里,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和坚守。
曹正文 - “米舒”捐书
让更多的人享受读书的快乐
2008年11月,由上海九三学社文化委员会捐赠给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沙溪中学的2400册图书送到灾区。这其中就有上海九三文化委员会主委曹正文捐赠的408册图书。这是曹正文近五年来向崇明希望小学、上海大学、苏州图书馆、上海市文史馆等10家单位捐赠的第10批图书。在这五年中,曹正文向社会各个部门捐出了他收藏的12000册图书。
曹正文是《新民晚报》高级编辑,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在《新民晚报》创办“读书乐”专刊,以“米舒”的笔名为广大读者回答问题,这个“书友茶座”已达22年,曹正文已表了3000余篇文章,出版了176本书(他个人专著达58本,主编丛书118本),由于他把平时稿酬所得,大多用于购买图书,还由于他主编“读书乐”专刊,采访了大江南北各界名流,获得了3500册作家签名本。因此,他在1994年被评为“上海十大藏书家”。他的笔名“米舒”,就取自于“迷书”之谐音,在上海新闻界,曹正文以爱书而闻名。
2003年,有人欲出高价收购曹正文收藏的签名本,当时一本名家签名本就拍卖到2000元,曹正文收藏了巴金、冰心、唐|、季羡林、金克木、杨绛、廖沫沙、柯灵、施蛰存、苏步青、张中行、秦瘦鸥、吴作人、刘旦宅、赵家璧、罗竹风、王元化、柏扬、余光中、金庸等3000多位名家的签名本。曹正文对此不为所动。由于藏书日益增多,家中“书满为患”,于是经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现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牵线,曹正文把他心爱的签名本藏书捐给了他家乡的苏州图书馆,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签名本陈列室。
当时有苏州报记者采访曹正文:“为何不为金钱所动,不卖书而捐书?”曹正文回答:“这些文学大师与名家的赠书,是一种友谊,我怎么可以拿去换钱呢?这些书放在自己书斋中,只是我个人的享受,现在我把签名本藏书捐给图书馆,可以让更多的人品味读书的快乐与收藏的快乐。”
正是抱了这一宗旨,曹正文又先后向崇明希望小学、上海大学图书馆、上海市政协、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残联等机关,先后捐献了上万册藏书。
这次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新建的学校开学了,但学校的图书馆缺少图书。今年9月,曹正文就把自己想给灾区中学捐书的想法,向上海九三学社主委赵雯同志作了汇报,在赵雯同志的支持下,曹正文在九三学社文化委员会过组织生活时,提出了捐书的想法,立即得到九三文化委员会全体社员的热烈响应,在半个月中,九三学社文化委员会30余名社员纷纷捐书,并由上海九三学社市委社会服务部联系到了四川广元市剑阁县沙溪中学,为“灾区重建中学图书馆”很快变成了现实,一个“九三爱心图书馆”在该中学成立。
曹正文每次与自己心爱的藏书分别,他总是依依不舍,不少书是他在书店与书摊上淘来的,正是这些书让他享受了读书与写作的快乐。今天他把自己心爱的藏书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享受这份快乐,这也成了米舒最大的心愿。
曹正文 - 曹正文评古龙
曹正文对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都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所出版的众多作品中最著名者当数武侠相关评论,譬如这本创作于1989年的《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谈》。
曹正文是内地武侠评论界的先驱,很长1段时间里也是主流人物之1,这本书也是建国后大陆出版的第1部研究单个武侠小说作家的专著。此书的名字很值得玩味,“武侠世界的怪才”。通常这个“怪”字多少总带点贬义,虽然曹正文在书中对古龙的评价极高,但作为1个对武侠小说很有研究的学者,用“怪才”2字来形容古龙,其本意不外乎就是:就武侠世界而言,古龙(及其小说)新颖、奇特、另类、不俗,剑走偏锋、独1无2,但却还谈不上主流,更不是第1。
这么理解书名只是个人意见,不能替曹正文做主,但他随后的文章里提出的许多对古龙小说的看法,却是很准确而深刻的,兼顾了古龙小说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全面而精辟,其中某些看法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仍非常有价值。例如他曾在《江氏父子》1章里经过详细的论述后于末尾处写下了这么两段话:
江别鹤与江玉郎,不仅是《绝代双骄》中的反面角色,也不仅是古龙武侠小说中数一数二的艺术典型,而且还可算为中国小说史上两个难忘的文学形象。
能与古龙匹敌的自然是金庸先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表现出了一流的艺术水准。但单以写反面人物而言,我以为无论是《笑傲》中的岳不群,还是《射雕》中的欧阳克,他们的阴险与狠毒,与江氏父子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古龙先生在这方面,确实是技高一筹。
如此1来,就等于把江氏父子定义成了武侠小说史上最成功的两大反面角色。陈青眉曾在其关于古龙的系列评论《床前明月光》中说江别鹤的真面目暴露得过早,其伪君子形象显得虎头蛇尾,“伪”得不够彻底,是败笔。我个人也认为江玉郎绝对是武侠史上的经典反派,可要是加上个老子,这两人未必就能比得过《多情剑客无情剑》里的龙啸云和龙小云(虽然很多人不同意龙氏父子是真正意义上的反派)。但无论如何,曹正文的这个看法是很有意义的,更是对古龙小说的巨大肯定。同样,曹正文也在另1篇《10大恶人》里说,“‘恶能造善’,这是一种对比的写法。古龙在这方面的艺术技巧,我以为并不亚于歌德”,且论证有力,理由充分,并非空泛之言。能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这许多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看法,曹正文的魄力与眼光可见1斑。
曹正文的见解之精辟独到,并非停留在《绝代双骄》这1部书上。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对比来发掘作家、作品的特性,比如点评《楚留香》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读《楚留香》,1语就能道出主角最本质的东西:侠与风流。借着楚留香的侠,以小见大,写出了新派武侠与传统武侠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更独立的人格,有更真正意义上的侠气。而借着“风流”2字,又引申出了古龙笔下大部分人物的共性:光明磊落,义薄云天,肝胆相照,满腔热血,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曹正文的许多观点,在古龙小说评论中都具有1定的代表性,比如在谈到古龙对武学的理解时,他用了“无便是有”4字;又比如对古龙小说里武打场面的看法,也是4个很贴切的字“武戏文唱”。在这些观点里我认为最值得1提的是曹正文认为古龙创作思想里有浓厚的平民意识,因为他偶然发现古龙笔下的正面形象,用刀者居多。由此再联系到古龙在《飞刀,又见飞刀》的序中对刀和剑的分析,并推而广之,注意到古龙整个小说创作中的平民意识以及这类现象的意义,确实很有道理。有兴趣者,不妨参看这篇评论《古龙创作思想中的平民意识》。
氛围营造与心态描写绝对是古龙的强项,曹正文当然不可能忽略这两点,他在《古龙小说的心态描写》1章中以《火并萧11郎》为例,向读者详细剖析了古龙在心态描写方面的才华。的确,《火并》1书最精彩处就在于它的心态描写,而此书里心态描写的段落之多之细之成功,也远非古龙其它小说可比。曹正文认为古龙在这方面完全可以与高水平的纯文学作家相媲美。心态描写本非纯文学的专利,但在武侠小说中大量运用这种手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却只有古龙1人而已。只可惜,目前流行的古龙小说评论(尤其是关于《火并》1书)却甚少关注这个话题,所以曹正文的看法,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同样,他在给古龙小说排名时将《武林外史》列于《名剑风流》之后,1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名剑》里“李家栈”那场戏明显盖过《武林》,而“李家栈”这场戏却又正是典型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氛围描写的成功为它增色不少。如果有人将来列举古龙小说经典戏份,不知会不会有“李家栈”?我想肯定是有的。
曹正文 - 写作评价
我们还要注意曹正文的写作手法。古龙的武侠创作宗旨之1,是“求新求变求突破”,而曹正文并未刻意花专门的篇幅对此进行介绍分析,他只是似有意似无意地在许多章节的中间或最后,或赞叹古龙创作思想的新奇巧妙,或强调古龙小说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这实际上已经在肯定古龙的求新求变,这比起刻意而集中的论述显然更高明。
当然,曹正文并非完美,他的这本评论集也还存在漏洞和缺点。我认为,他最大的1个局限是思想还倾向于传统化,而这在1定程度上又影响了他对古龙小说进行更公正的评判。举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在《武侠世界的怪才》中数次流露出重长篇而轻中篇的口气。诚然,鸿篇巨制在诸多方面对作家的要求更高,但这不代表中短篇就没有力量,海明威、莫泊桑、鲁迅等都是绝好的证明。即便单就武侠世界而言,古龙的中篇系列代表作,无论小说本身的水准,还是宏观方面的地位、影响、意义都不逊色与金庸等人传统的大块头。此外,曹正文在提到《绝代双骄》时还批评说书的结尾又落入了大团圆的窠臼。
这种看法,往大了说就是过分强调悲剧的艺术震撼力和感染力。从感情上说,《绝代》里几个主要形象(尤其是正面人物)都已经够悲惨,安排1个大团圆结局,实在很完美,也正是观众所希望的;理性点说,如果非得加上个悲剧的尾巴,其效果不见得就更好,试想1本书看完,好人终究难免悲凉1世,坏人们的奸计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得逞了,那又有何益?更何况,如果处处都刻意回避喜剧效果而片面追求悲剧色彩,长此以往,悲剧是否也会泛滥得不名1文?
总的说来,曹正文在这本书里所写的东西,是相对宏观又精彩细致的,大部分都客观而中肯。虽然有些地方探讨得不够深入,甚至1些很有价值的人或现象(尤其古龙小说的消极阴暗面)几乎没有提到过,但我想这或许跟当时的大环境有关,毕竟十几年前的武侠在内地还难登大雅之堂,甫1开始就说得太深太细未见得就能讨好。而且缺少了交流的空间和氛围,不能集思广益多受启发,也没法说得更细更深。这不能不说是本书的1大遗憾。当然,篇幅的限制也是个重要因素,毕竟全书加起来不过13万字,而古龙小说就算称不上博大精深,想在短短13万字内就把方方面面都照顾得周全也是件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