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韶广

时间:2024-01-07 17:27:56编辑:小周

方韶广的个人简介

方韶广,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作物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展合作研究。

概述

方韶广,男,1957年5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作物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开展合作研究。

工作及荣誉

历任福建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主持)、科研处处长、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等职务,2008年9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五届福建省教学名师,挑战杯全国优秀指导教师,获首届亚洲国际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杰出成就奖,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术)带头人,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兼任亚洲国际化感作用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和化学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水稻学组副组长、中国植保学会化感作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科技论文在线“生态学”和“作物学”方向专家、《中国农学通报》副主编、《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编委、第6届《应用生态学报》编委、第4届《应用生态学报》常务编委、《生态学杂志》编委、《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委、《福建林学院学报》编委、第2届全国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等。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合作,排名第6)、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3项、排名第二1项)、三等奖2项(排名第二1项、排名第三1项)、申请专利3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1项、第二1项)、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先后指导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博士后7人。

科研

所属学科

1.生态学2.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研究方向

1.作物生理与分子生态学;2.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分子机理

科研成果

1.福建省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1997年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排名第六)

2.水稻旱育稀植增产机理研究与应用,2001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福建省主要生态农业模式研究应用,2003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4.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与应用,2004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5.水稻化感作用的分子生态学研究,200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6.福建地道药材莲子GAP关键技术研究,2007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7.无公害优质稻米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008年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近5年主持的部分课题

1、“水稻新品种(组合)高效生产与加工技术”(2004-2006),福建省重大项目2004NZ01-4

2、“水稻化感作用的分子生态学研究”(2002-2006),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2002F012

3、“富含r-氨基丁酸萌芽米糙米食品的研究开发”(2003-2006)福建省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经费010224

4、“水稻对UV-B辐射胁迫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2006-20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71103

5、“氮素营养调控化感水稻抑草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2004-2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71028

6、“水稻对UV-B辐射增强的抗性机制与基因定位”(2002-2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10043

7、稻米重金属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研究(2003-2006)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3Y027

8、“水稻化感作用机制与基因定位研究”(2003-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070068

9、“强优势杂交稻及其亲本基因差异表达的规律与机制研究”(2008-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741028

10、“不同供氮条件下水稻强弱势粒灌浆的分子机理研究”(2009-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494

11、“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分子生态学研究”(2009-201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803890006

12、“Lsi1基因对水稻抗UV-B辐射的调节机制研究”(2010-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71737

2.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林文雄 林文雄,男,1966年3月出生,博士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林文雄

现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副所长。

1988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光电子专业

1988年保送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

1994年公派赴美国硅谷开展“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研制”课题的国际合作研究

近年来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5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四项中国授权专利、20项中国受理专利;

作为第一作者获得2006年第13届运盛青年科技奖,2006年福建省科技奖二等奖;

作为主要参加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励。

近年来共培养博士后1名,研究生2名。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激光工程技术研究室主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辐射安全与激光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激光 》、Chinese Physics Letters、《物理学报》特邀审稿人。

长期致力于全固态激光、非线性光学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系统集成技术及工程化应用研究。主持了国家级创新基金重点项目和科研基础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15项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先进水平,并在在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中获得了推广、应用,对增强我国在激光高技术领域的实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姓氏 方

姓氏溯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方叔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故后世一些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方氏血脉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l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方氏概述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大学士方逢辰, 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当代“中华第一刀”砚雕大师方见尘等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史家郑樵赞:"莆人惟言方氏,他族不与齐驱,以其国朝簪组之盛,无如此家也"。 莆田历史上6大藏书楼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宋朝方氏出名的藏书楼有:方氏望湖楼、白杜万卷楼、方万一经堂、方渐富文阁、方于宝三余斋,方崧卿藏书也都达数万卷之多。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其中惠来县莆裔方氏达17万人.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莆田方氏家业繁盛,名士、高官辈出,“儒业功名,指不胜举”主要名人有:宋藏书家方竣,方略,刑部尚书方衡,考据大家方崧卿,御史方庭实, 铁骨名臣方轸, 名士方信儒,名宦方大琮,理学家书法家方士鹞,诗人方惟深,元名医方h,明刑部尚书方良永等等。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 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有人认为是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的家族。直到当代, 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名家如云,形成一个庞大的学者群体. 其中较为知名的如:理学家方学渐, 经易学者方大镇, 理学家方孔荨⑹朔轿恰⑺枷爰曳揭灾恰⒀д叻街械拢Ъ曳街型ā⒀д叻街新模朔轿, 文学家方登峰、方式济, 文学家方孝标, 方拱乾,书画家方亨咸, 文学家方世举、方贞观,桐城派始祖方苞,文学家,政治家,水利专家方观承, 文学家,总督方维甸,文学家方宗诚、方东树、学者方守, 方守敦, 文学理论家方孝岳, 民国要员方治,“一代大哲”方东美, 作家方令孺,诗人方玮德,学者方德(舒芜), 新闻学者方祚德(方言),画家方鸿寿,演艺家方子哥,政治家方兆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易学学派", 而且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梁实秋道:“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当代学者钱理群说,"桐城方氏是继曲阜孔氏之后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家族,是中国文化世家的一个绝唱"。台湾作家高阳赞:“方氏一门,忠孝节义,四字俱全,为中国第一等的诗礼之家 ”. 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桐城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

中华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最多是安徽达100万多, 其次是浙江约55万, 第三是广东约40万,其他较多的省份为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云南,江苏,台湾等,在北方省份方姓人口稀少, 在河南排86位.人口最多的县市为广东惠来县,该县方姓聚族达17万之多,其它人口较多的聚居县市为福建云霄县,莆田县,浙江淳安县,桐庐县,金华县,安徽桐城,枞阳,歙县,休宁,湖南平江,岳阳,广东普宁,开平,东莞等等,人口最多的镇是广东普宁洪阳镇,方姓约7万人,约占50,是真正的"方半镇" 。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人口10多万,.始迁祖唐朝翰林学士,新罗文化大史方智.泰国方姓多为潮汕移民人口6万.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株连流放的族人也高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为了逃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才,张,施, 旋,余,汪等等.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名家豪杰如云,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苏东坡题词"文章华国, 诗礼传家",苏洵题"文武世裔, 千古流芳" .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百分之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百分之0.8,排二十五位,出自方氏作品中的成语多达57条;著名医学家占百分之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百分之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爱国诗人方岳,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英烈方声洞, 革命领袖方志敏, 抗日英雄方振武将军, 方先觉将军. "一代大哲"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等等. 古今方氏名著巨作如:十大悲剧《雷锋塔》;科技巨著《物理小识》;古典名著《东游记》,哲学巨著《东西均》;医学名著《伤寒论条辨》, 《中西交通史》;《药地炮庄》;博大精深《通雅》;《方氏墨谱》;科技杰作《御题棉花图》;《可爱的中国》;《方苞集》等等。

上一篇:陈晓华(安徽建筑大学)

下一篇:邓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