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哲(清朝)的个人简介
程哲,江南歙县人(今安徽歙县),监生,清朝著名的散文大家、石刻家。雍正二年至雍正六年任崖州(今三亚崖县)知府。雍正七年改任广东盐运司运同。
基本内容
人物轶事
提到程哲,大家首先想到应该是“天涯石刻”,雍正五年(丁未年,公元1727),程哲时任崖州知府,到“天涯海角”漫游抒怀题刻“天涯”二字。根据历史学家郭沫若点校的《崖州志》记载:“天涯u2019石刻,亦在下马岭海滨石上,与u2018海判南天u2019相去咫尺。字大三尺许。旁镌u2018雍正十一年程哲u2019。字四寸。”,从此天涯石刻矗立在南海边,历经风雨200多年,如今成为著名的游览景点。
细心的人肯定会发现郭沫若的《崖州志》怎么会写“雍正十一年”呢?其实现在的天涯石刻是经修饰的,现在镌刻的是雍正丁未,两者又有什么渊源?
根据古代年代题款常识,把皇帝年号“雍正”、年数“十一”和干支中的“未”字放在一起,干支中有辛未、葵未、乙未、丁未、己未,而雍正十一年又不是前述带“未”字的干支年,因此,可以肯定,“雍正十一未”这样的年代标识是错误的。对此,蔡明康解释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雍正十一未”是1984年修刻时误刻添填的,当然依据是来自郭沫若1962年修订的《崖州志》。查找1962年2月20日《羊城晚报》第二版,确有郭沫若当年发表且影响一时的《天涯海角》一文。文中记述了他三次游览天涯海角并观测“天涯”二字的情况:1961年2月13日,郭沫若第一次来到海南,19日在海南地方官员的陪同下畅游天涯海角。这一次,兴致勃勃的郭沫若凭目测仅估计出“天涯”、“海角”两组出自不同手笔的字,大小略等,当时还认为此四字均为一代文豪苏东坡所书,但字体差异很大。郭沫若写即事诗一首记此一游。1962年1月11日,郭沫若再次“故地重游,山海虽无殊,而人事却有小异,同复成诗一首。”这一次,他没有论及“天涯”石刻的事。
蔡先生说:“对崖州文化情有独钟的郭沫若为重印《崖州志》而亲自点校,这是全国众多地方志中唯一得到他亲点的方志。郭沫若在阅读《崖州志》的过程中发现,u2018天涯u2019二字是u2018雍正十一年u2019州守程哲所写,而非苏东坡所书。这一校正颠覆了多年来的u2018权威u2019解读。1月16日黄昏,郭沫若第三次游天涯,为了看清楚u2018天涯u2019二字的书写年代,他看得非常仔细。果然,u2018雍正十一年u2019五字在u2018天u2019之右,u2018程哲u2019两字在u2018涯u2019字左边,于是,郭沫若在天涯巨石镌诗三首碑注中写到:前后三游,时经一载,始获事物真相。”
“可是,郭沫若欣喜所获是不是事物真相呢?如他所言,u2018天涯u2019二字的刻写时间果真就是u2018雍正十一年u2019?”蔡明康不以为然。据他介绍,查考《广东通志?卷二十九?职官志》“知崖州条目”记载:“程哲,江南歙县人,监生,雍正二年任。”而《崖州志》列出的崖州知州程哲的继任者是:“严钰,江南含山贡生,雍正七年任”,而严钰之后是浙江举人杨城,雍正八年任崖州知州。从这一线索鲜明的记载来看,雍正十一年知州应该是杨城。又据《广东通志?卷十九?职官志》记载:“程哲,江南歙县人,监生,(雍正)七年任广东盐运司运同。”可见,程哲于雍正七年就调任广东盐运司运同。若按以上记载所说,作为一代散文家和石刻家的程哲在任崖州州守时不到“天涯海角”抒怀一番,而偏偏要在离任后的“雍正十一年”才去题刻“天涯”,这既不合乎常理,也不符合实际情形。
“崖州古代交通不便,u2018鸟飞犹是半年程u2019,程哲纵使喜欢崖州风物,也不可能在官务繁忙中再折回崖州,题刻u2018天涯u2019吧!后人的考证证明,雍正十一年程哲题刻u2018天涯u2019的记载是错误的。”蔡明康显得持重起来。
雍正“丁未年”水落石出
时光转换到了1984年, 崖县(当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有关部门组织了一次对“天涯”石刻做循字刻深加填丹青之修事,修刻工修刻出来的款识是“雍正十一未”。
蔡明康说,值得注意的是,其时崖县文化局、文化馆组织普查队到天涯海角游览区,对摩崖石刻再度进行拓片考察,当地文博专家黄怀兴、何擎国等人经验证拓片后,惊喜地发现右边的年代落款是“雍正丁未”,这一发现推翻了郭沫若当年认定的时间。
黄怀兴为此曾撰写专文介绍:“雍正”二字和“丁未”二字的字距是相等的,“十”字竖画下端向左有明显提勾,从拓片可辨,“十”字应为“丁”字。原先一直讹传的“(雍正)十一”二字只占一个字的位置,可见,“一”字是牵强加上去的。从岩面与拓片上看,没有“年”字,只有“未”字依稀可辨。经拓片和岩面辨考,应是“雍正丁未”,与“天涯”石刻款识“雍正丁未程哲”完全吻合。可以认定“天涯”石刻是程哲在任崖州知州期间的第四年“丁未”(公元1727年)题刻的,这才是事物的真相。
修订《崖州志》时仅在当地住了10日的郭沫若先生,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年代有些久远、又曾破损缺页的《崖州志》弄得准确无误,实在是不可能的事。而当年已约古稀的他在黄昏时刻远距离目测“天涯”二字时出现的误差确实情有可原。但是,事物不该因感情因素而淹没了它的真相。蔡明康先生摆出有关程哲的记载:雍正二年(甲辰)至雍正六年(戊申)程哲在崖州知州任上,雍正五年为丁未年,这正好与“天涯”的石刻时间相符,一点不差。
至此,程哲题刻“天涯”的历史迷案终于有了公认的答案。
蔡明康说,“天涯”石刻伫立在海边200多年,经日晒雨淋,伴随崖州的高温潮湿,在风化剥蚀之下,字迹模糊难以辨认;加之当年《崖州志》的编撰者和后来的郭沫若,都因没有攀崖登岩而凭肉眼远距离察看,把“丁”字看成“十”字,把“丁”字提勾和蚀痕误相连接,致使“天涯”这一著名题刻时间一错多年。好在我们后来的研究者并没有迷信古人或权威,最终将这历史纰缪加以纠正,还历史一个真实面貌。这样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学风浮躁、虚假成风的今日,尤其值得倡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