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德(汉代礼学家)的个人简介
戴德(?~?),字延君,春秋宋国君主宋戴公(子郑┑亩浪铮骱毫汗窈幽鲜∩糖鹗蓄⊙羟┤耍易逑院铡:捍裱Ъ遥裎睦裱А按蟠餮А钡目凑撸碜鳌洞蟠骼窦恰贰R凰滴嚎こ馇穑窈颖笔『κ谐砂蚕乇毕缫澹┤恕W婕干剑癜不枕干剑H喂哦迹裥咸ǎ┩酰跸┨怠4鞯禄钤居诤涸凼保ü扒43年-公元前33年),是后仓(公元前70年在世)的四位弟子之一,《小戴礼记》作者戴圣是戴德之弟戴仁之子。由于二人在礼学上的重大贡献,也被后人尊称为儒宗。
人物介绍
任信都王( 刘嚣)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称“大戴”,也叫“太傅《礼》”。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残。戴德和《小戴礼记》的编纂者 戴圣(戴德之侄)都是 西汉经学家 后苍的弟子。
方志记载
戴氏原为 春秋时子姓,是 宋戴公的第二十二世孙,以祖谥为氏。世居春秋 宋国故地 梁国(见《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戴德(生卒不祥),字延君,号称 大戴;侄 戴圣,字次君,号称小戴。汉宣帝时均立为博士。戴德官至信都王(刘嚣)太傅;戴圣官至九江太守。同受《礼》于后苍,曾选集古代各种礼仪论著,辑注成儒家经典《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故《三字经》中有“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之说。
《礼记》为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其中有《 曲礼》 、《 檀弓》、《 王制》、《 月令》、《 礼运》、《 学记》、《 乐记》、《 中庸》、《 大学》等篇。是长时期积累起来的繁富的礼制。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思想、仪礼、官制、器物等方面的重要典籍。
汉初,秦始皇焚书,《礼》不得传,唯有高堂生能言讲。遂传《仪礼》十七篇于萧奋,萧奋传之孟卿,孟卿传之后苍,后苍传之戴德。后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有关礼仪的学说共二百一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辑成《大戴礼记》(今残)。如今所传的《 礼记》为 戴圣著《 小戴礼记》或称《小戴记》。
戴圣于西汉宣帝时,曾以博士的身份与当时著名文人、学士施仇、梁丘临、欧阳地余、刘向等在石渠阁参加汉宣帝主持召开的评定《五经》同异的御前会议,论定并博采诸家礼说,辑四十六篇为《小戴礼记》。汉末,马融传小戴之学,并增补三篇共四十九篇,即今本《礼记》。
作品介绍
《 大戴礼记》,亦名《大戴礼》、《大戴记》。前人据唐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 郑玄《六艺论》“ 戴德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之语,多谓其书成于 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之手。现代 学者经过深入研究,推翻传统之说,论定成书时间应在 东汉中期。它很可能是当时大戴后学为传习《士礼》(即今《 仪礼》前身)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该书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 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 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 儒学的基本资料。《诸侯 迁庙》、《诸侯衅庙》、《朝事》、《公符》等篇,记录诸侯 礼制,可补《仪礼》之阙。《五帝德》、《帝系》两篇载上古帝王世系, 司马迁据以撰成《五帝本纪》,是探索史前史奥秘的珍贵文献。更有《 夏小正》一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 月令,篇中被学者称作“经”的文字,据说传自夏代,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对一年十二个月天文星宿、气象物候的认识,在天文史、气象史、农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大戴 礼记》当初和《 小戴礼记》(即《礼记》)并行而传。但《小戴礼记》因得着郑玄作注而在唐代列为“ 经书”;《大戴礼记》却从此长期被冷落,多赖北周学者卢辩的注释得以流传。至 清代,《大戴礼记》方日益受到重视,陆续有学者进行整理研究。成绩卓著者,当推 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 王聘珍的《 大戴礼记解诂》。
人物名言
1、且夫正人执仁破志,先行后言,千里之外,皆为兄弟,苟是之不为,则虽汝亲,庸孰能亲汝乎?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3、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
4、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5、国虽大,好战必亡。
6、辨言而不固行,有道而先困,自慎而不让,当如强之,曰始妒诬者也。
7、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
8、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仪则入刑,相为表?者也。
9、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0、廉言认为气,骄厉以为勇,内恐外悴,无所不至,敬再其说以诈临人。如此者隐于廉勇者也。
11、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12、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不穷不能而哀怜伤病,是以明其仁也;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争义不争利,是以明其义也;又能舍服,是以明其勇也;知终知始,是以明其智也。
13、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贤人以言,防其不足,伐其所能,曰日损者也。其貌直而不侮,其言正而不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防其过,曰有质者也。
14、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15、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
16、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17、攻战守,进退止,前后序,车徒因,是谓战参。
18、断绝士卒通家书及与支属往来,这叫做断绝士卒的后顾之心;提拔优良的士卒,将兵器做这当的安排,这叫做增添士卒的力气;抛弃?重,减少携带的食量,这叫做开发士卒拼死作战的意志。
19、顺与之弗为喜,非夺之弗为怒,沈静而寡言,多稽而俭貌,曰质静者也。
20、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2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22、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23、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24、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之千里。
25、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26、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
27、无绵绵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2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9、阴行以取名,比周以相誉,明知贤可以征,与左右不同而交,交必重己。心说之而身不近之,身近之而实不至,而欢忠不尽,欢忠尽见于众而貌克。如此者隐于交友者也。
30、心气华诞者,其声流散;心气顺信者,其声顺节;心气鄙戾者,其声斯丑;心气宽柔者,其声温好。信气中易,义气时舒,智气简备,勇气壮直。
31、素动人以言,涉物而不终;问则不对,详为不穷;色示有余;有道而自顺用之,物穷则为深。如此者隐于文艺者也。
3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3、可言不信,宁无言也。
34、用其所欲,行其所能,废其不欲不能,於敌反是。
35、推前恶,忠府知物焉;首成功,少其所不足;虑诚不及,佯为不言;内诚不足,色示有余;故知以动人,自顺而不让;错辞而不遂,莫知其情。如是者隐于知理者也。
36、廉言以为气,骄厉以为勇,内恐外悴,无所不至,敬再其说以诈临人。如此者隐于廉勇者也。
37、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38、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39、难投以物,难说以言,知一如不可以解也,困而不知其止,无辨而自慎,曰愚赣者也。
40、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
42、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43、见利息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
44、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45、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46、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47、易移以言,存志不能守锢,已诺无断,曰弱志者也。
48、素动听以言,涉物而不终;问则错误,详为不穷;色示有余;有道而自顺用之,物穷则为深。如斯者隐于文艺者也。
49、军旅以舒为主,舒则民力足。虽交兵致刃,徒不趋,车不驰,逐奔不逾列,是以不乱。
50、奖惩之制,无?於民,则人归亲於上矣。
51、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52、不治则乱至,乱至则争,争之至又反于乱;是故宽裕以容其民,慈爱以优柔之,而民自得也已。
53、故六者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若此则身安而誉至,而民自得也。
54、故上者辟如缘木者务高,而畏下者滋甚,六马之离必于四周之衢,民之离道必于上之佚政也。
55、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
56、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诚忠必有可亲之色,诚?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托之色。
57、善政行易则民不怨,言调悦则民不辨法,仁在身取民显以佚之也。
58、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59、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60、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
61、贵者敬焉,老者孝焉,幼者慈焉,少者友焉,贱者惠焉。
62、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呕然以偷,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累然而静。
63、小施而好大得,小让而好大事,言愿以为质,伪爱以为忠,面宽而貌慈,假节以示人,故其行以攻其名。如此者隐于仁质也。
64、喜怒以物,而色不作;烦乱之,而志不营;深道以利,而心不移;临慑以威,而气不卑,曰平心而固守者也。
65、六曰言行不类,终始相悖,阴阳克易,外内分歧,虽有隐节见行,曰非诚质者也。
66、古者,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军容入国则民德粗,国容入军则民德弱。
67、礼者,禁於将然之前;而法者,禁於未然之后。
68、征清而能发,度察而能尽,曰治志者也。
69、内得爱焉,所以守也;外得威焉,所以战也。
70、古者,贤王明民之德,尽民之善,故无废德,无间民,赏无所生,罚无所试。
71、质色皓然固以安,伪色缦然乱以烦;虽欲故之中,色不听也,虽变可知;此之谓观色也。
72、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73、其言甚忠,其行甚平,其志忘我,施不在多,静而寡类,庄而安人,曰有仁心者也。
74、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谓之正。
75、自事其亲,好以告人,乞言劳醉,而面于敬爱,饰其见物,故得其名,名扬于外不诚于内,伐名以事其亲戚,以故取利,分白其名,以私其身。如此者隐于忠孝者也。
76、故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为非者,虽有,不亦鲜乎?
77、但凡人:樗,榉夼,橥隙,榈酪宥,槔娑
78、刚有柔,有浊有清,有好有恶。咸发于声也。
79、华如诬,巧言、令色、足恭一也,皆以无为有者也。此之为考志。
80、喜怒以物而变易知,烦乱之而必不裕,示之以利而易移,临慑以威而易慑,曰鄙心而假气者也。
81、故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民之表也,迩臣便辟者群臣仆之伦也。
82、财利之生征矣,贪以不得;善政必简矣,苟以乱之;善言必听矣,详以失之;规谏日至,烦以不听矣。
83、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84、良贾深藏如虚,君子有盛教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