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忠吉

时间:2024-01-09 01:34:56编辑:小周

毕忠吉的个人简介

毕忠吉(约1636-约1688),号铁岩,晚号铁岚,一号淄媚。他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过人,幼年即熟读《五经》及故辞,秉性聪颖。清顺治十四年(1657)成为举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京殿试,中进士。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元年(1662)任常州府推官。后升刑部主事,晋员外郎。康熙十六年任蠡县事,后升任主政。康熙二十年(1681)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明年会试同考官,工部郎中。二十四年(1685)以佥事督学贵州。任满授云南布政司参议,一摄粮储道,再摄盐驿道。年五十五岁卒。同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王士祯,为同期进士。

人物生平

毕忠吉,他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自幼天资过人,秉性聪颖。其祖父和父亲均为乡贤名人,少承家学,饱读诗书,尤喜《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和秦汉文学。十四岁即补县学生,深得先生器重。参加乡试、会试,均以优异成绩取中,清顺治十四年(1657)成为举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京殿试,中进士。
23年的官宦仕途,他清正廉明、体恤民情。康熙元年(1662),初任江南常州府推官。任职期间,对历任积压下来的重案文书,重判快决,大快民意。特别是他审时度势,大力整顿漕政,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施政能力。清代的漕粮征派与解运自产生之时起,便蕴涵着制度性弊病,使得背负这一负担的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掌管漕运的满族押运武官又桀骜难制。毕忠吉对那些作弊和鱼肉百姓者坚决绳之以法,决不姑息,曾惹得众多满族武官到其官署前大声吵闹。当时,同僚和属下都劝他迁就,但他慨然而言:“我看重的是国家纲纪、百姓辛勤劳动所获粮米,我自己的官职有什么可惜的!”于是上奏巡抚,核定违纪与滋事者之罪,并更换得力官员督运漕粮。旋因父母病故,丁艰归里。康熙十六年(1677)起复为直隶府蠡县知县,在任期间,革除杂税,稽查隐田,解脱百姓困苦,政绩赫然。经朝廷考核,擢升刑部湖广司主事,覃恩授承德郎;继升贵州司员外郎。
康熙二十年(1681),毕忠吉充任顺天(今北京地区)乡试同考官,越明年,为会试同考官,“得人最盛,状元蔡升元即出其门。”不久,晋升工部屯田司郎中,“监督两窑,罢陋规差竣,诸工商刻石颂德。”一届任满,康熙二十四年(1685)升按察使司佥事,并任贵州提督学政。任满,又升任云南布政使司参议,分守永昌道,先是掌管粮储道,继而兼管盐驿道。清代的云贵地区,实属偏远之地,由于山路阻断,交通不便,百姓疾苦之状,更为惨戚。因此,他在掌管盐驿道时,自己严格遵循礼法,决不以权谋私,地方馈赠,分文不收。关注民生民情,对百姓深怀体恤之心,全力为之削减超过纳税能力的额征,抑制重复收税项目。属下若有不遵法度、胡作非为、勒索百姓者,一定严惩不贷;而对政绩优秀者,则尽力荐举于上司,使其得到升阶。
他还是一位勤于立言的学者。在赴云南途中,毕忠吉模仿郦道元《水经注》写法,写成游记文集《滇南记》和《诗稿》各一卷(原有稿本、抄本行世,可惜今已亡佚)。另撰有《太乙立成历》五卷五册。他还曾与人合作评注《杜诗注解》(唐代诗人杜甫撰,明代顾宸著),现西北大学图书馆就藏有唐杜甫撰、明顾宸著、清李壮、毕忠吉评注的《杜诗注解》十七卷本。系康熙二年(1633)辟疆园刻本。对杜甫之诗,毕忠吉赞不绝口,“予观唐三百年,以二律并称,擅长者独子美一人,供奉长于五而短于七”;对杜甫的近体诗,毕忠吉称赞曰:“有时藻赡精工,有时横厉悲壮。”(《辟疆园杜诗注解序》)他为什么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呢?因为杜甫的许多诗文通过生动的叙事和描写,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带来的征戍之苦和农村的凋敝,字里行间充满了这位现实主义诗人对人民的同情。联系毕忠吉一生为官勤笃,廉洁爱民,深得民意,其原因不难理解。
毕忠吉喜欢藏书,家有藏书楼曰“慎贻堂”,藏书甚多。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毕忠吉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享年57岁。此时的毕忠吉“宦囊萧然,同官经纪其丧以归”,却赢得了云贵民众的尊崇,“滇人胪其政绩,入祀名宦祠”,后入乡贤祠。回家乡归葬后,乡人为了纪念他,又立专祠,祀于其里,私谥曰“勤惠先生”。

主要成就

清抄本《慎贻堂书目》现藏国家图书馆,为海内孤本。通读并查考此书目后,我们发现,它不但是研究山东著名藏书家刘喜海、毕忠吉以及山东文献的重要书目,而且还为研究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李渔提供了宝贵资料。

个人作品

毕忠吉一生喜欢收藏书画,而且所藏书画宏富。他在家中建了座藏书楼,并以堂号“慎贻堂”冠名,广泛收藏书画,以资后人和乡里弟子。因为在这位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诗礼承传的熏陶,通过科举踏入仕途的官宦看来,与其为子孙留下所谓的家业,远不如留下万卷图书。
毕忠吉曾为“慎贻堂”藏书楼所藏书画编有总目,但已亡佚。十分值得庆幸的是,今国家图书馆所藏海内孤本《慎贻堂书目》乃这一书画目的节抄本,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山东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的包云志先生通读并查考此书目后认为,“它不但是研究山东著名藏书家刘喜海、毕忠吉以及山东文献的重要书目,而且还为研究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李渔提供了宝贵资料”,并撰写《孤本〈慎贻堂书目〉查考记》一文详细论述这一清抄孤本的价值。国家图书馆所藏《慎贻堂书目》系毕忠吉藏,刘喜海、刘如海校抄。
刘喜海(1793-1853)字吉甫,号燕庭,山东诸城人,是清代著名政治家、书画家刘墉的侄孙。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官至四川按察使,陕西、浙江布政使。其精心博古,好搜奇书,是道光和咸丰年间著名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对古籍善本不惜重金购求,一生主持校抄书目一百多部。刘如海,原名刘雯,字子章,号尔文,一生布衣,子女又多,家境颇为窘迫,为刘喜海抄书,以此养家,《慎贻堂书目》即他76岁时所抄。
《慎贻堂书目》共收书387种,分为经类、小学类、正史类、编年类、故事类、传记类、职官类、仪注类、刑法类、姓氏类、地理类、诸子类、数术家类、杂艺类、类书类、医书类、别集类、词曲类。刘喜海在《慎贻堂书目》前有一说明:“本是书画目,今删其画不录而书则检载之,非依原本也。”《慎贻堂书目》不仅删原目画,而且书也不是照抄,只是“检载”。怎样“检载”呢?刘氏在书后也做了说明:“右所载多近人不甚著名之小集,以其难得故备录,而原目之甚易得者,如李杜全集之类概不录。”
根据《慎贻堂书目》所抄,可以看出毕忠吉所藏图书对文献学的贡献,主要在五个方面:
一是收藏了很多稀见著作,为后人研究散佚文献提供了线索。其中既有撰著者有名或比较有名,但书不为人知,被各书目脱漏的;又有书不为人知、撰著者也不出名的;还有其他书目有著录但书已亡佚的。例如,宋芮作舟、吴锐《小学群言析衷》六卷,清喻成龙《集圣训》一卷,清伦品卓《修白鹿书院便览》一卷,陶原良《四书千古定本》四十卷,周龙甲《警士铎》一卷,等等。
二是收藏了许多山东先贤的著作,为山东的文献学研究丰富了内容。书目收录山东先贤著作60种,其中18种已被《山东文献书目》收录,而未被收录,像大家熟悉的先贤明冯惟讷《诗纪》一百五十六卷,明钟羽正《司空道稿》二卷,清赵执信《孙中郎传》一册,清高珩《何思先生传》一册,清毕忠吉《太乙立成历》五卷,清叶先登《颜神镇志》五卷,等等。
三是收藏了很多与自己居官地有关的著作,为研究云贵地区的风土人情增添了宝贵资料。例如,毕忠吉康熙元年至康熙四年任常州府推官,他收藏的书中有常州人唐鹤徵《武进县志》八卷,钱一本《日启新斋像抄》六卷,杨兆鲁《闽南纪事》二卷,等19种。又如,毕忠吉康熙二十四年曾任职贵州、云南,《鸡足山志》的撰著者范承勋时任云贵总督,并曾对毕忠吉有过嘉奖,此书很可能是那时收藏的。
四是收藏了很多为官山东的外籍人著作,为研究当时山东官师志保留了巨大财富。《慎贻堂书目》中收在山东做官的外籍人著作达37种之多。例如,任弘烈《泰安州志》四卷(明万历三十年泰安州郡守,山西长治人)、张鹏翮《敦行录》二卷(康熙二十三年任缪州镇总兵,四川遂宁人)、周昌《从戎笔记》一卷《明心奏稿》一卷(康熙十七年知山东登莱青道,湖北钟祥人)、徐从治《奏议纪略》二卷(累官济南知府,浙江海盐人)、吕坤《居官必要》八卷(山东布政使,河南宁陵人)、严曾榘《蒲台县志》十卷(康熙二十五年山东巡盐御史,浙江归安人)、孙元衡《新城续志》二卷(康熙三十二年知新城县,安徽桐城人),等等。
五是收藏了很多对于研究薛凤祚、蒲松龄、李渔有着重要价值的著作,这也是其对文献学最重要的贡献。与毕忠吉同为金岭镇人的薛凤祚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刻苦学习,严谨治学,集众师之长,尽得西学历算之精要,以一介布衣,其著作却有四部收入《四库全书》,7部被《清史稿?艺文志》著录。他是一位数学家,其《天步真原》在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使用对数的中文书”,而其“《比例对数表》是中国最早的对数表及其讨论”,因此被历代学者、志书和研究者盛赞为“清朝算学第一”、“一代畴人之功首”;他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天文学家,为在中国首先传播和介绍哥白尼“日心说”和引进西方宇宙天体理论作出了贡献,其《天学会通》同样被李约瑟称之为“一部融合中西天文学的中文书”;他还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通识性科学家,对星象、水利、地理学、物理学、音律、军事、医学均有研究与实践。然而,学界对薛凤祚科学思想研究一向薄弱,这与薛凤祚在科学史、文化史上的地位极不相称。《慎贻堂书目》收录薛凤祚《河防辑要》八卷、《寄寄斋随笔》一卷,正为近年悄然兴起的薛凤祚研究“雪中送炭”。蒲松龄(1640―1715),清代著名小说家,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人,除代表作《聊斋志异》外,尚有《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等著作。《慎贻堂书目》收录高珩《何思先生传》、《金刚经大义》、《延陵宝墨序》(均未见其他著录)。高珩(1612―1697)字葱佩,别号念东,自号紫霞道人,与蒲松龄同里。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吏部左侍郎、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以刑部左侍郎致仕。他告假家居期间,与蒲松龄交往甚厚,是第一个为《聊斋志异》作序之人。《慎贻堂书目》收录唐梦赉(1628―1698)《志壑堂集》四十四卷等各类著作11种。唐梦赉,字济武,号岗亭,别号豹岩,与蒲松龄同里。顺治六年(1649)进士,为庶吉士,后授秘书院检讨,罢官归里时,年仅26岁,此后40余年,优游林下,闲居乡里,与蒲松龄一起出游唱和。他读书广博,为文赋诗,著作很多,颇有名望,是第二个为《聊斋志异》作序之人。研究浦松龄是必须研究他的两位“知音”高珩和唐梦赉及其著作的。蒲松龄32岁从江苏宝应县辞去幕僚归乡后,曾在明代户部尚书毕自严家――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西铺村设帐教学。当时毕自严已经去世,请蒲松龄“出山”任教的是毕自严仲子毕际有。《慎贻堂书目》收录毕际有《淄乘徵》、《存吾集草》。毕际有(1623―1693),字载绩,号存吾,明末荫为贡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拔贡入监,考授山西稷山知县,升江南通州知州。毕家时系名门望族,家里藏书甚多,与社会名流交往也很频繁,这对蒲松龄是有很大影响的。蒲松龄在毕家坐馆30余年,大部分论文、杂著,《聊斋志异》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毕家写的。毕际有对蒲松龄非常友好、器重,蒲松龄也把馆东毕际有引为知己。毕际有的诗文集《存吾集草》(五卷一册)中肯定有不少内容涉及蒲松龄,对于研究蒲松龄弥足珍贵。李渔(1610―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别号湖上笠翁,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戏曲家。他多次参加乡试皆落第,但他衷情于诗文、史学,尤其是戏剧创作与理论,成就卓越。他的代表作《闲情偶记》,既有戏曲理论,又涉及丝竹歌舞、房舍园林、家具古玩、饮馔调治、养生康健,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对后世文人影响很大。他于清灭南明小朝廷以后回到家乡,盖茅屋,置田地,过了三年农圃生活。这段生活对他后来形成系统的园林建筑理论有很大影响。毕忠吉所藏《农圃春秋》一书,应是反映这段生活的真实记录。而此书在《李渔全集》中未收,年谱中亦不见记载,而且各种书目均未著录。研究李渔,不得不阅读《农圃春秋》。
对后世影响:

毕忠吉“慎贻堂”藏书楼的上万卷藏书,不仅使他获得了清代山东省著名藏书家的桂冠,更有意义的是使他的兄弟和子侄、孙辈如鱼得水,“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自此,毕忠吉一门在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多有子弟科举有名,自然是得益于重视教育、学业因袭,即家庭通过家学、家规、家训以及各类蒙学教材,向每个子弟灌输忠孝礼义等伦理纲常,鼓励和引导子弟走读书应举、科名仕宦的道路。
继毕忠吉之后走进仕途的是其长子毕曰危1653―1723),字剑津,康熙中由贡生任直隶(今河北)顺德府任县知县,覃恩封文林郎。继其父遗风,操守清正,长于诗文,著有《滇游记》一卷、《附记》一卷、《苍洱小记》一卷和《游西湖》一卷等著述。另一位进入仕途的是毕忠吉之侄、武举毕晋吉之子毕曰(1683―1744),字清涵,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曾任山西太原府祈县知县,覃恩授文林郎,行取吏部验封司主事,覃恩进阶奉直大夫。
毕忠吉一门,还有他的两个弟弟一个侄孙中举。即毕谦吉和毕晋吉分别于康熙二十年(1682)和康熙三十五年(1697)中武举,毕曰之子毕菖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中举。毕谦吉(1647―1720),字剑芯俸螅邮艹⑷蚊蜓∈馗晌浣槐辖1649―1704),字龋宰庸螅牧掷伞⑸轿魈硐刂兀僭钪贝蠓颉⒗舨垦榉馑局魇隆1陷牛制湮澹慈胧恕
毕忠吉兄弟和他们的子孙、重孙五代,除殿试甲科入仕和乡试中举外,尚有贡生、监生、廪生、武生、庠生等24人。这与诗书之家世代承传,自幼习儒,激励学问,书香绵延的氛围不无相关。其中,毕曰纬ぷ颖虾U智镉欤文粝匮档迹蝗颖虾,字叔乔,著有《文稿》一卷,《叔乔遗诗》四卷。毕海长子毕右宣,字子阳,覃恩钦赐修职郎。毕海正三子毕右耒子毕启郑置狭簧彰允琛3⑹致忌剿鳎炎约旱氖骷母笔敝д咔箨课径ǎ墒遣痪们箨坎∈牛谑鞘逋鲐1掀种蹲颖霞只嵋唬乓嗌剑小段母濉芬徊帷妒濉芬徊帷
金岭镇,于唐朝建村。到明清时,村落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汉回两族团结和睦,商业兴隆,经济富庶,民俗好学成风。尤其是毕家的藏书楼,远近子弟前来借阅者络绎不绝。受毕忠吉及其一家的影响,兴办家塾教习弟子读书,学风盛行,书香门第者尤多,读书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应变能力强,因而应试科名,往往比别的士子更容易获得成功。正因为学风浓郁,入学人数大大增多,受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整体文化水平自然不断提升。这是令其它相对规模小、人口少的村落企望而莫及的。历数在毕忠吉之后涌现的清代历算家薛玉书、名医马印麟(回族)、留学日本后任县令的王怀周(回族)等,均得益于此。

上一篇:查克维塔泽

下一篇:杜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