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璋

时间:2024-01-10 08:01:52编辑:小周

蔡家璋的个人简介

蔡家璋(1906~1965)又名蔡文培,原籍安徽省太湖县,幼年随父母迁至滁县,住西乡珠龙桥附近。

蔡家璋(1906~1965)

幼读私塾7年。民国16年(1927年)由父母用100多块钱替他捐了个保长职务。民国22年,被委任为珠龙桥红庙子供销合作社理事长,后又任滁五区区长。但他明为县政府干事,暗里却利用合作社和区长身份的有利条件,救济穷人,掩护共产党人。并通过各种途径为新四军筹粮筹款,秘密组织抗日武装队伍。民国28年4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由于频繁地与新四军接触,引起敌人怀疑,滁县政府撤去他的滁五区区长职位,并派武装人员对他进行诱捕。在这种形势下,经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邓子恢指示,公开脱离滁县政府,于7月在珠龙桥瓦湖一带拉起一支16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即第四支队八团滁县游击大队。谈先知任大队长,他任政治部主任。当年底,这支队伍发展到五六百人,组成5个连。在消灭土匪、反“扫荡”、反“摩擦”战斗中,起到重大作用。后来他领导的这支部队大部编入新四军。

民国29年3月,滁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蔡家璋被选为首任县长。其间,大柳、广卫一带土匪猖獗,他带领县大队剿匪安民,不到半年时间,土匪被肃清。第二年,他兼任淮南津浦路西第一独立团团长和滁县总队总队长。日军投降后,他专任独立团团长和县参议会参议长。

由于蔡家璋是当地人,对滁县西乡的地情人事非常熟悉,加之在群众中很有威信,尽管滁县的地方武装多次补充新四军主力部队,他很快又把本县的武装力量很快地重新扩充起来。他利用亲戚朋友关系在附近伪军中的内线,多次派人到滁城等地购买部队急需的枪械子弹和医药器材。有时在日伪军向根据地“扫荡”以前,他能及时从伪军内线获得情报,并转报地委和军分区,使根据地党政军机关能及早做好反“扫荡”准备。

民国35年主力部队北撤,蔡家璋开始随罗应生、方浩的机关大队行动。由于体胖又患多种疾病,行动不便,为不拖累大家,他单独带一个警卫班撤退。后来警卫班被打散,他乔妆打扮,在乡民的帮助下,艰难地返回到津浦铁路路东。到达路东找到组织时,他光背赤脚,拄着棍子,浑身泥土,看到的人无不为之感动。地委书记黄岩称赞说:“老蔡能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定不移地单身突围找到党,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后来,他随苏皖边区参议会行动,北上南下,从没掉过队。民国37年,担任怀远县县长。10月,又回路西,任定滁县总队长,直到民国38年6月定滁县撤销。

蔡家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新中国建立后,他转业到地方,一直战斗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历任滁县专区土产公司经理、安徽东流农业学校校长、淮南种猪场场长、水家湖农场党委委员、种猪场场长等职。

组建地方武装

区乡政权建立后,除滁县的城区、丰山区和定滁县的关山区外,其他各区都建立了区队。任命从部队转业的干部为区队长或区队副,每区有一个班或排。1949年2月,滁县成立总队,开始由参谋长段汉卿,政治处主任胡斌具体负责。3月初,江淮第一军分区命汪中夫从天高支队带支队带一个连来滁县组建地方武装,以这个 骨干就地扩军整编,组建成三个连。县总队由方浩兼总队长,胡锡川兼政委,汪中夫任副总队长兼副政委,总队部驻北大街。

定滁县皇甫、花山两个区的区队是1948年从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的,其中皇甫区战斗力较强。新的定滁县政府建立后,将皇甫区队的大部分上升到县大队,区大队长郑刚升任县大队大队长。并发动青年参军整编成一个连,近200人枪。总队长蔡家璋,政委由花锦城兼。

渡江战役工作

从1949年1月底至5月间,滁县和定滁县各级党政干部,以主要精神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支援人民解放军进行渡江战役。最紧急的任务是:(1) 筹集部队军粮和军马草料。主要是向农民预借公粮,其次是没收逃亡顽伪人员的囤粮,三是动员粮商开业向粮商购粮。并在交通方便的集镇收草站,随时满足过往部队的调运。(2) 组织运粮队、担架队、民工队,随军支前。(3) 抢修桥梁、公路。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滁县和定滁县的人民群众无不热烈响应。踊跃交送公粮,抬担架、修公路、建桥梁,支前工作如火如荼。据江淮一分区滁县统计,1月至3月,全县共支援稻谷418.6万多斤,食油295担,支援草料662万多斤。城区献出工资米121.6石。修复公路160里,桥梁19座;发动募捐慰问伤员华中币616万元,各种物资折价115万元;动员民力50535人次,并组织3400人的随军运输队、担架队,历时两个月,行程千余里,直到杭州才返回,获得华东野战军支前司令部“渡江支前模范”的锦旗嘉奖。定滁县除运送粮、草外,组织了一个担架团,计担架216副,每副5人,随军支前到浦口一带。蔡家璋指挥民工修复了滁定公路及其沿线的珠龙桥等桥梁。

上一篇:邓武(纪录片编导)

下一篇:贝内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