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巴亚尔杰的个人简介
旦巴亚尔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西藏作家协会理事、副主席。现供职于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创研组。
人物简介
(1962-)藏族,笔名嘎亚卓、塘赛亚尔杰。藏族。西藏那曲人。
系中共党员。
人物生平
1972年,上小学。
1981年7月,毕业于那曲地区中学师范班并留校任教。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9月,考入西藏大学藏语言文学系,期间任系团支部书记、校刊助理编辑、学生记者,发起创办藏文系学生刊物《新月》并任主编。
1989年,毕业于西藏大学藏文系。分配到那曲地区一中,任教师。
1989年7月-1990年10月,调到那曲地区文化局文化科民族文化抢救办公室,任副科长。期间深入藏北西部四县(区)收集整理了30多篇民间故事、1000多行民间歌谣和50多条谚语。
1991年3月,出席第二届全国青年文艺创作会。
1995年8月,任那曲文化局文化科副科长、《羌塘》藏文版主编。
1997年11月,任那曲地区文联办公室副主任、作协主席。
1998年,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
2000年8月,任那曲文化局政工人事科科长
2000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那曲地区委员会第七届委员。
2003年4月,调自治区歌舞团创研组。
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4年9月-2005年1月,在鲁迅文学院参加了由中宣部和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少数民族作家班)学习并结业。
作品
旦巴亚尔杰1982年至今在区内外十多家文学刊物上发表了藏汉两种文字创作的25篇中短篇小说、8篇散文、19首诗歌和五幅摄影作品。作品4次获文学奖
其中代表作有《红头巾》、《黑虎》、《驮盐队》、《野马进行曲》、《草原,迷茫的岁月》和《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两个不同的故事》。
1995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说集《羌塘美景》并获"西藏十年文学成就奖",部分小说在芬兰和加拿大被译成外文。
藏文第一部长篇小说《喷发鲜血的红雪山》在《西藏文艺》1988年第1期至2000年第6期连载,2001年该小说获"第三届西藏新世纪文学奖",2004年元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改名为《遥远的黑帐蓬》。
其他信息
旦巴亚尔杰长期生活、工作在藏北地区,他热爱家乡的人民和雪山草原,熟悉藏北的历史和民俗风情,藏北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创作素材和养分。
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藏北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粗狂奔放、淳朴直爽的牧业民族特有的性格,激发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热情。
担任行政职务后,虽然公务繁忙,但他从未间断过他所热爱的神圣的创作劳动,他在藏北地区工作期间,采访各界人士,利用下乡机会,收集了大量的藏北民俗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阅读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和民俗理论书籍。文学创作是他的生活方式,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
旦巴亚尔杰认为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他认为收集、整理、研究民间文学和民俗工作是时代赋予他的神圣职责,现代文明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今时代,抢救民族文化遗产是为今后的藏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作家必须要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更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只有这样,作品才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所以,民俗学对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
他在藏北工作期间完整地收集了藏北驮盐歌、强盗歌、婚礼颂词、剪羊毛歌、做羊毛毡歌等藏北特有的民间劳动歌和婚丧嫁娶、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他的关于藏北民俗方面的两部专著即将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