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晓曦的个人简介
单晓溪,笔名单小曦,男,1971年4月生于吉林长岭,汉族。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博士,博士后。现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人选。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个人简介
单晓溪曾先后任教于吉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近年出版学术专著、译著、编著4部,拟出版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10多篇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新华文摘》、《美术》、《中国社会科学报》等转载和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获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他省厅级奖4项。
研究方向
1.文学基础理论
2.新媒介文艺研究
3.美学
主授课程
1.《美学》
2.《文学理论》
3.《美育与艺术欣赏》
4.《西方文论》
5.《20世纪西方文论专题》
6.《网络文学与媒介文化研究》
学术著作
1.《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
2.《数字文学――从文本到超文本及其超越》(译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3.《东方论丛1》(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4.《东方论丛2》(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要论文
(一)一级期刊论文(杭师大版)
1.《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文学评论》2014年5期;
2.《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及其存在层次》,《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4期;
3.《媒介存在论――新媒介文艺研究的哲学基础》,《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3年12期转载;
4.《莱恩?考斯基马的数字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5期;
5.《广西文学对广西文学生产的参与》,《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6.《声像符号挑战与新闻话语染指》,《文艺争鸣》2007年7期;
7.《电子传媒时代的文学场裂变》,《文艺争鸣》2006年4期,《艺术终结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收录;
8.《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与童庆炳先生商榷》,《文艺争鸣》2003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2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4期转载;
9.《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跨越与探寻》,《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2期;
10《静观?震惊?融入――新媒介生产论视野中审美经验的范式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5期;
11.《“新实践美学”的现代性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1期;
12.《网络文学发展的新空间》,《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9月23日24版;
13.《中国村民自治的多声部史诗》,《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4月25日6版;
14.《“网络文学”抑或“数字文学”?――兼谈网络文学研究向数字文学研究的提升》,《上海大学学报》2011年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3期转载;
15.《自主性文学场形成的传媒学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3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3期转载;
16.《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年1期转载;
17. 《媒介艺术生产力初探》,《温州大学学报》2011年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1年9期转载;
18.《纸媒文学?数字文学?文艺学边界》,《中州学刊》2010年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0年10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9日摘编;
19.《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1期,《新华文摘》2009年10期摘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8期转载;
20.《关系性思维?历史主义?场域理论――谈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东方丛刊》2007年4期,《文艺理论》2008年4期转载;
(二)二三级期刊论文(杭师大版)
21.《革命与危机――中国当代文学变革中的网络文学》,《探索与争鸣》2014年10期;
22.《从网络文学研究到数字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学习与探索》 2012年12期;
23.《数字文学的命名与生产类型》,《中州学刊》2011年5期;
24.《“反本质主义”之后的文学本质论反思》,《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4期;
23.《三重叙事情境中的家族文化思考》,《南方文坛》2009年11期;
24.《大文学文本中的草根民主启示录》,《南方文坛》2008年3期;
25.《中国当代美学建构中的审美历史发生理论反思》,《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2期;
26.《从符号生产到道德规约:拟态环境建构的主体要素》,《新闻知识》2007年10期;
27.《娜拉走后怎样或社会支柱的女权思想解读》,《戏剧文学》2006年12期;
28.《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肇始》,《社会科学家》
2005年6 期;
29.《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哲学基础之争及其局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4期;
30.《数字文学研究:回应数字文学时代的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5日A04版;
31.《中国网络文学写作教育的现状与误区》,《文艺报?理论版》2014年8月13日3版;
32.《提升中国“网络文学”的质量》,《文艺报?理论版》2011年12月19日3版;
33.《新媒介生产: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变革》,《文艺报?理论版》2010年5月17日3版;
34.《从民族历史叙事到家族文化反思》《文艺报?理论版》2010年4月9日5版;
35.《现代传媒的文学本体性地位》,《文艺报?理论版》2008年12月6日3版;
36.《现代传媒: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文艺报?理论版》2007年3月29日3版;
37.《在“叠加”中毁灭――电视剧桔子红了的悲剧分析》,《文艺报?理论版》2002年4月4日4版;
38.《文学活动范式的两次革命――电子传媒时代文学理论范式研究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3期;
39.《“文学性媒介文本”的基本特征》,《鲁东大学学报》2011年5期;
40.《 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及其研究的基本问题》,《立场》第3辑,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
41.《网络交互式文学生产方式的产物:网络数字文学文本》,《文学与形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42.《西方女性主体性的建构之路与学理反思》,《鲁东大学学报》2010年4期;
43..《文学存在方式研究:当代文学本体论的有效探索》,《新中国文学理论60年》,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44.《广西文学与广西文学30年》,《文艺与文化:生产、消费、开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
45.《中国当代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之反思》,《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4期;
46.《在文论教材中确立文学存在方式的本体观念――关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思考之二》,《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2期;
47.《文论教材建设中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关于中国高校文学理论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思考之一》,《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3期;
48.《从再度创造到审美实现――谈文学传播与接受环节中的文学价值生成》,《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4期;
49.《论古代传媒对“前自主性文学场”的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6期;
50.《以多声部话语方式介入中国基层民主生活――评王布衣的作品震惊世界的广西农民》,《广西文学》2007年7期;
51.《“世界-作家-作品”的动态存在:西方文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研究的理论范式之一》,《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期;
52.《文学信息生产的历史发生与现实生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2期;
53.《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世界文学评论》第2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
54.《对后实践美学的反思》,《中国美学》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
55.《庄子美学中的审美活动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
56.《“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2003年辑,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57.《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立足点》,《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1期;
58.《在圣人脸上贴金――中国当代儒家研究批判》,《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
59.《体系与视点的焦虑――评目前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松辽学刊》2001年2期;
60.《“改编热”的虚妄与数字文学性的开掘――评网络文学的影视剧改编现象及其发展路向》,《艺术评论》2012年5期;
61.《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的多维度建构与系统工程》,《人文国际》第5辑,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主持课题
1.当代数字媒介场中的文学生产方式变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0―2013);
2.当代艺术生产力的多维构成与动态建构,教育部人文社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09―2012);
3.当代文学生产方式变革中的媒介生产论研究,人事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6批)(2009―2010);
4.文化产业化进程中广西文学生产与传媒的关系研究,广西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一般项目(2006―2009);
5.当代新媒介文学生产方式研究,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一般项目(2010―2012);
6.当代艺术生产力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3―2015);
主要荣誉
(一)获得奖项
1.“网络文学”抑或“数字文学”?――兼谈网络文学研究向数字文学研究的提升,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12年),独立;
2.论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建构,广西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2010年),独立;
3.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8年),独立;
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质疑,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首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独立;
5.外国文学史多媒体教学课件,江西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评奖三等奖(2004年),排名第一;
6.课例“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第二届广西高校教育技术教学应用大赛优秀奖(2008),排名第一;
7.创新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论的开放教学模式,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2009),排名第五;
(二)人才称号
1.2010年12月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学术兼职
1.全国网络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
2.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
3.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