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云

时间:2024-01-11 05:51:17编辑:小周

陈元光的个人简介

陈元光字廷炬(657年2月-711年),号龙湖,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一说为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人),可能是代北鲜卑贵族侯莫陈氏后裔。福建漳州人与台湾的漳州移民后代,均尊称其为开漳圣王。《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字廷炬(657年2月-711年),号龙湖,河东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一说为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人),可能是代北鲜卑贵族侯莫陈氏后裔。福建漳州人与台湾的漳州移民后代,均尊称其为开漳圣王。《全唐诗》及外编录其7首。

陈元光 - 人物简介

陈元光(657―711),字廷炬,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陈集村)人。生而敏异,长博通经史,尤耽黄石公素书及太公韬略。自著兵法、射法服习之。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669),随父领兵入闽。父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

陈元光幼年时博览群书,贯通子史。其祖父陈犊,字克耕,曾从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陈克耕在“隋未为义安丞”,当唐太宗击西河时已率精兵五万取霍邑及临汾郡,功成授中郎将。其父陈政,固始人,以良家弟子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归德将军。

唐初,泉州、潮州间“蛮獠啸乱”,不服朝廷管束,唐总章二年(669年),高宗皇帝命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首批府兵3600人,45姓,将领123员,以及后续的58姓军校,在泉州、潮州间平乱,战功赫赫,威震四方。陈政病逝后,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了啸乱,实现了朝迁“靖寇患于炎荒,奠皇恩于绝域”夙愿意。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陈家五代治理漳州,四代人曾为剌史,以及从固始带去的万名群众,一真致力闽奥地区的建设和开发,使蛮荒的东南治海地区经济、社会安定发展,为大唐王朝实现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近千年的繁衍,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北、台湾和海外,皆尊崇陈元光为“开彰圣王”,奉其父子为神灵。

陈元光 - 史料记载

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开漳立州。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做出了卓越贡献,为百姓所称颂崇拜,并逐步形成民间信仰文化。千百年来,闽南和台湾以及海内外漳籍同胞缅怀陈元光的丰功伟绩,尊称他为“开漳王”。现今在陈元光故里河南固始有陈氏将军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在该县中心城区有“陈元光广场”,以为纪念,广场上有福建地方所赠圣王戎装马上巨像。唐代“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生平事迹,千余年来总是与漳州开发史连在一起,而且被漳属民间所尊崇,其影响甚至远及台湾和海外。

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诏命归德将军陈政进朝仪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名自中原南下。是年,陈元光十三岁,领乡荐第一,旋即随父母戍闽。遇阻,退守九龙山,以兵少请援。

咸享元年(670年),陈政之二兄敏、敷奉诏领府兵五十八姓增援,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入闽。母魏氏随同万里长征。其子敏、敷及孙元敞、元扬均道卒。赖魏氏继续提兵抵闽南。援军一到,声威大振。经休整后,即循九龙山古道向南推进。府兵以镇抚兼施,终于次年突破薄葵关,越过盘陀岭。政即率军进驻绥安故县云霄营地。为抚慰南下将士怀乡之情,乃指营前大江,对将士们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于是改原绥安溪名为漳江。

陈政将军镇闽九年,披荆斩棘,以致积劳成疾。仪凤二年(677年)四月,殁于云霄住所,享寿六十二岁,谥忠肃。陈元光时年二十一,袭职任佐郎将,代领父众。适广东崖山流寇陈谦联结诸“蛮”,攻陷潮阳,守将告急。陈元光即率兵讨平之。翌年,母司空氏相继辞世,乃就戍地奉敕合葬考妣于云霄山之麓。因葬唐归德将军于此,其后此山遂改称将军山。

永隆二年(681年),群盗复起南海边郡。陈元光再次提兵入粤,日与循州司马高王定配合,突袭敌垒,又获全胜。元光在平乱时采用威惠并济、区别对待措施。至此,岭表悉平,还军于漳江流域之屯营地。继而立行台于四境,时加巡逻,方数千里无桴鼓之惊。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陈元光时年二十五。

永淳二年(683年)陈元光上奉《请建州县表》,有谓:“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举庠序”,以期长治久安。

至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获准于泉潮间增置一州,如请设治所于云霄屯营地之漳江畔,因名漳州。下设漳浦、怀恩两县。诏令陈元光兼任刺史。其时年甫三十。随而开村落,并设立“唐化里”,兴农重教,通商惠工。从此变荒榛为乐土,使原来之大片流移地逐步改观。

垂拱四年(688年),陈元光上《请置吏表》,以其知人善任,深受部众拥戴。是年,祖母魏氏卒,享寿九十有三。次年,葬魏妈于云霄半径仙人山之麓。元光以支孙承重,结庐墓左,守制三年。当时漳人称其为半径将军。陈将军久牧兹土,既有绥靖之功,又重文治,特于州治设员专司文学,后复设立书院。且于政务之余,躬自倡行诗教,著诗赋多首,现存五十三首,有《龙湖集》传世。其影响所及,实为本省区成为东南海滨邹鲁之滥觞。景云二年(711年),值粤东流寇陈诚复起于潮,十一月初五潜抵岳山。陈元光将军于出巡途中闻警,率轻骑讨之,因步兵后至,为贼将所刃,竟以身殉。同时赴难者,尚有营将马仁等。陈将军终年五十五岁,权葬于云霄之大峙原(原墓遗址犹存)。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川(即今漳浦县城)。迨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今芗城区),为祭祀之便,乃移陈将军墓葬于州治之北,经迄于今。

陈元光 - 开漳圣王

公元686年,陈元光呈请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间设郡县,以利加强对漳州地区的封建统治。同年,漳州郡成立,并设立了漳浦、怀恩二县。陈元光任漳州刺史,为此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漳州郡建立后,陈元光积极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把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引进到这个地方,种植水稻和麻、蔗、蕉、荔、龙眼、花卉等经济作物。

陈元光开发漳、潮地区的业绩,受到历代朝廷的赞扬。唐玄宗李隆基赠其豹韬镇军大将军等职位,谥号忠毅文惠,后又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赐与陈元光“威惠庙”匾额。宋孝宗加封陈元光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明朝,又改封他为昭烈侯。

公元711年,陈元光战死,百姓们痛哭衷号。漳州地区的人民对给他们带来文明、先进和富裕的陈元光十分感激,把他尊为“开漳圣王”。

现今在陈元光故里河南固始有陈氏将军祠,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在该县中心城区有“陈元光广场”,以为纪念,广场上有福建地方所赠圣王戎装马上巨像。功德评价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闽南戍地,长达四十二年;其间平定闽粤,创辟州县,倡兴庠序,屯垦安民,堪称四大历史功绩;终因保卫社稷,为国捐躯。百姓哀之。事闻于朝,随于次年,即先天元年(712年)诏增秩赐谥,并于漳江畔之州治所在地为其建立祠庙。开元四年(716年)徙州治于李澳州之后,复有诏重新于治所之西建庙,名“陈将军祠”,俗称西庙,并追封为颍川侯。贞元二年(786年),州治再迁龙溪,复于州治之松州建庙。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继于州治之城北又修一庙,俗称北庙。从上列三地立庙之先后,即可知州治迁徙之沿革。自唐以来,除于州治所在地为其立庙崇奉外,历代又续有封赠。如五代封广济王;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封忠应侯;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年)追封开漳主圣王;绍兴十六年(1146年)又封灵著王;明初封昭烈侯。以此,漳民咸尊陈元光将军为开漳圣王。可见此一尊称由来已久,唐府兵将士遗裔亦由此地陆续播迁海内外各地。故除漳属各县城乡外,海内外各地亦多有祀奉开漳圣王之庙宇,更见其影响之深远。

溯自唐总章初年,以归德将军陈政为开漳先驱以来,经其子元光为之奠定基业,继由其孙王向、曾孙酆、玄孙谟蝉联刺史。虽其一家为戍闽而牺牲者先后共达六人,然自陈政将军以下,五代相继,领袖一州,率众启土,遗爱万民。惜唐史略而无传,而勋业幸凭口碑犹得以永垂后世。

陈元光 - 历史影响

其一,戍闽开漳,加速了东南边陲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使蛮荒之地的少数民族归顺了朝廷,巩固了大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唐初,泉、潮间被视为“蛮獠”的族,几乎还处于氏族社会末期,多住在“背山面海”的“蛇豕之区”,以狩猎为生,山洞为家,到处“榛莽如是,几疑非人所居”(陈元光《谢准请(建州县)表》。他们常与安居从事农耕的汉人发生冲突,历朝政府所派军队都未能进入其“领地”,只能以九龙江为界,“插柳为营”,中央政权鞭长莫及。而九龙江以西尽为“蛮獠”活动场所,他们据此长期与官府对峙,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陈元光祖孙及其将士戍闽开漳,开创了东南边陲的历史新纪元,使昔日蛮荒之地,渐成文明之邦,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风俗等开始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并逐步贴近中原水平。居民的血统、心理素质和民族意识自此与中原息息相通,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在闽粤之域得以发扬光大。此后千余年来,闽南一带未出现与中央政权相对抗的割据政权和势力,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可以说,其历史意义和影响都是划时代的。

其二,陈元光祖孙数代作为儒家政教思想的实践者和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对漳、泉、潮、汕诸州日后成为饮誉海内外的文风昌盛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属地成为民风淳厚、才俊辈出的礼义之邦,起了勿庸置疑的奠基作用。并以其蓬勃的历史感召力和传承力,对后世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积淀和良风美俗的形成,产生了绵绵无止的影响。
陈元光祖孙这一历史功绩的建树,应当说是与其家族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分不开的。这是因为固始地处中原,而中原则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经济和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甚至可以说领华夏之先。生于斯、长于斯的陈元光,出身官宦之家,书香门第,自幼又聪颖好学,有条件博览儒家经典,备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13岁即领乡荐第一。袭任左郎将和晋任漳州首任刺史后,就显示出他的文韬武略和治漳才能。他不仅是一位善于领兵征战的将军,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社会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满腹经伦的儒教学者、颇有成就的诗人。著有《龙湖集》、《玉钤集》、《兵法射诀》等诗文集,《全唐诗》有其诗作七首。由此可见,集文官儒将于一身的陈元光,具备这样高的素质和修养,主政期间重教兴文,德礼育人,恩威并重,倡导文明,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了。也惟此,才收到了“偃武修文,四夷自服”的社会效果。

其三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实现了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安居乐业。这同时又大大增加了人口的生产,使七闽、百粤之地人口总量显著上升。先后两批入闽开漳的87姓、近万名将士及其家眷,就地安家落籍后,世代蕃衍,生生不息,其后裔成为漳泉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呈扇形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流徙,这就历史地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根文化”现象。

其四,陈元光及其祖孙戍闽开漳功绩,为闽粤台同胞和海外“唐人”世代景仰,广为传颂。一千多年来,闽粤人民一向尊崇陈元光为“开漳圣王”,纷纷立庙奉祀,至今香火如昔。唐、五代、宋朝廷先后追封陈元光将军为“豹韬卫镇军大将军兼光禄大夫中书丞”、“保定将军”、“太尉尚书令”、“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等。漳州和潮、汕地区民间供奉“开漳圣王”的威惠庙、燕翼宫、州主庙等有百余座。目前在台湾奉祀陈圣王的威惠庙、昭惠庙等有53座(一说55座),其中以宜兰、桃园、台北数量、香火为最。在东南亚各地陈圣王庙也有二三十座之多。

在陈元光将军的故里--河南省固始县陈集乡,有为徙居海内外的开漳将士后裔们一心向往的陈将军祖嗣,此乃陈元光嫡孙陈酆于唐天宝年间由漳州回故乡所建。原占地近20亩,有房一百余间,为四合大院结构,东依浮光山,门迎月牙塘。现存正殿、厢房、耳房31间。祠之东南隅有陈氏七星拱月墓,浮光山山上山下有陈政练兵场、饮马池和祭祀魏敬夫人的“奶奶庙”遗迹。

故园有祠,闽台有庙,一脉相承,相唤相应,历经沧桑而香火不绝。时至当今,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之日,从固始的将军祠,到漳州云霄的威惠庙和台湾各地的开漳圣王庙,更是香客云集,盛极一时。

对开漳圣王的这种虔诚的祭祀活动,成了人们敬祖忆根、思乡怀亲的一种精神载体,也是民族感情的一种外化,更是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的一个标志。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两岸关系的缓和,香港、澳门的回归,海外华人华侨和台港澳同胞,源源不断地专程到漳州云霄威惠庙、或河南省固始陈氏将军祠,拜谒圣王,缅怀先贤,献上心香一瓣,以了却他们的最大心愿。真可谓关山重重,岂能阻断寻根祭祖之旅;岁月悠悠,怎可疏淡血肉同胞之情!陈元光及其将士戍闽开漳功之高、德之厚,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他所受到的来自海内外这等历世不衰的崇高“待遇”,绝非一般历史名贤所能企及的。

陈元光 - 后代景仰

陈元光开发漳、潮地区的业绩,受到历代朝廷的褒崇。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唐玄宗赐赠陈元光为豹韬卫大将军,临漳侯,谧忠毅文惠,后又追封他为颍川侯,赐“盛德大祀之坊”。宋徽宗赐与陈元光“威惠庙”匾额。宋孝宗加封陈元光为灵着顺应昭烈广济王。明朝又改封他为昭烈侯。漳州地区人民把他尊为“开漳圣王”,崇祀他的庙宇遍及闽台及东南亚一带,仅漳浦境内“圣王庙”就有近百座,台湾也有100多座“圣王庙”,历代香火甚旺。近年来,漳州市政府为纪念陈元光,将市区的主要街道命名为元光北路、元光南路。

陈元光 - 墓葬

位于漳州市市郊浦南镇石鼓山,距市区15公里。墓碑题“唐开漳陈将军墓”墓前有石羊、石狮及华表各一对。陈元光(公元657―711年),字廷巨,号龙湖,光州(今河南省潢川)人,为唐朝归德将军陈政之子,博通经史韬略,自著兵书,父亡后,他接替父职,受命任鹰扬将军。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获准在泉、潮之间建置漳州郡治,并首任刺史长达26年。他厉行法治,重视垦荒,兴修水利对开发漳州作出卓越贡献。公元落711年,陈元光战死并葬于绥安溪大峙原(今漳浦盘陀大崎湾),墓呈圆丘形,墓前碑文为:“唐开漳陈将军墓”。被尊奉为“开漳圣王”。

陈元光 - 家祠

陈元光家祠位于陈集乡境内,唐天宝年间所建,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家祠。该祠座北朝南,占地800平方米,有房屋26间。三行青石铺路,庭院随迁而高。正常带廊,有石阶、石柱、石楹。石狮、石象、石鼓玲珑剔透。“开闽数十年烽烟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火不绝祀将军”。祠前是一湾池,名“月牙塘”,现存水面10余亩,月牙塘东南角是陈氏“七星拱月”祖墓地。近年,海外及漳州等地不断组团来人到此祭祀祖根。

陈元光 - 圣王遗诗

落成会咏一首
泉潮天万里,一镇屹天中。
筮宅龙锺地,承恩燕翼宫。
环堂巍岳秀,带砺大江雄。
轮奂云霄望,晶华日月通。
凌烟乔木茂,献宝介圭崇。
昆俊歌棠棣,民和教即戎。
盘庚迁美土,陶侃效兼庸。
设醴延张老,开轩礼吕蒙。
无孤南国仰,庶补圣皇功。

示王向(元光子)
恩衔枫陛渥,策向桂渊弘。
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
祛灾剿猛虎,溥德翊飞龙。
日阅书开士,星言驾劝农。
勤劳思命重,戏谑逐时空。
百粤雾纷满,诸戎泽普通。
愿言加壮努,勿坐鬓霜蓬。

陈元光 - 相关词条

宋若昭

牛僧孺

张子容

王易简

羊士谔

李九龄

陈元光 - 参考资料

http://www.uname.cn/top/celeb_99166.html

http://www.tangchao9.com/tc/tcmr/200808/2857.html

http://www.dehua.net/shici/list/15680/

http://www.fengxin.gov.cn/Article/ShowInfo.asp?InfoID=704

上一篇:杜僧明

下一篇:布鲁诺·阿吉阿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