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劳希奇

时间:2024-01-12 17:40:41编辑:小周

勃劳希奇的个人简介

布劳希奇,全名瓦尔特?冯?勃劳希奇(Walther von Brauchitsch) (1881年10月4日柏林 - 1948年10月18日汉堡)纳粹德国陆军元帅,是仅次于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帝国元帅戈林的纳粹德国第三号人物。于1940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勃劳希奇 - 简介

以其父为骑兵将军为荣的布劳希奇,天资聪慧、一表人才。担任陆军总司令后,他更是头脑冷静,反应敏捷。在入侵波兰中成功地进行了“闪击战”;在与英法作战突破阿登山区一役,创造了德军军事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终因攻打莫斯科一战失败,被“元首”所轻蔑和辱骂。

勃劳希奇 - 生平

布劳希奇于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老五。其父曾为骑兵将军。他是一个外表优美,具有一切贵族化的风度,有礼貌的、甚至于很动人的天资聪慧的军官。这个昔曰普鲁士皇家的候补军官曾因在一次大演习中情况判断准确而初露头角。当他晋升中尉时曾服务于第三近卫野战炮兵团。1912年,他未经军事学院培训就直接调入参谋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劳希奇始终担任参谋军官的职务。战后,于1918年晋升少校,被派往拥有10万人的德国陆军中服务,曾在作战部队和参谋部任职。1932年调任炮兵监察员。 1933年2月1日任第一师师长兼驻柯尼斯堡的第一军区司令,并于同年10月1日晋升中将。在这一工作岗位上显示出他的干练与组织能力,一年之后晋升为炮兵上将。他是一个富有基层和统帅机关工作经验的人,这得力于他的经历。

1937年,希特勒任命布劳希奇为驻来比锡的第四集团军总司令。

1938年元月29日,希特勒召见布劳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奇上将为陆军总司令。6天之后,希特勒自己担任了三军最高统帅,解散了战争部的“防卫军局”,成立了“防卫军统帅部”,同时任命凯特尔将军为防卫军统帅部参谋长。

1938年2月4日,国社党机关报《民族观察报》宣称该日为“国家社会主义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国军民宣告:“从现在起,整个防卫军的指挥权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许多高级军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军优秀的代表。防卫军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没有一个指挥总体作战的专家。

这时对布劳希奇的任命仅仅是一种应急办法。本来,希特勒有意把这一高级职务委派给国社党的党员赖歇瑙将军,但又怕赖的任命遭到陆军的激烈反对,所以才决定了布劳希奇。因为布在陆军中声望很高。

布劳希奇聪慧过人,反应敏捷,头脑冷静,凡与他有深交的人,无不对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与德国陆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接任陆军总司令的。他前任陆军总司令布隆贝格的去职,尤其是弗里奇的被清洗,曾引起世人关注。而德国陆军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战备状态,没有大的动荡,这不能不归于布劳希奇的重要稳定作用。当时和以后常有人问道,为什么新任陆军总司令不为弗里奇将军主持公道,请希特勒恢复他的职务。曼施泰因元帅在其回忆录中曾说:“……当我在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中升到第二个最高的职务--参谋次长--之后,我的参谋本部军官的生活却突然的告为结束。由于一种阴险的政党阴谋作祟,弗里奇上将被免去了陆军总司令的职务,一部分与他有密切关系的部下,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与他一同被逐出了陆军总部。此后,我就改任第十八师的师长,……第四集团军总司令--炮兵上将布劳希奇曾介入此事,参与了对弗里奇将军的清洗行动……”

这也许是事实。希特勒当时还给了布劳希奇一笔费用,以解决他财务开支上的困难。他怎能不感恩戴德地接受陆军总司令的任命!更何况这个职位是多少同行梦寐以求的。历史学家戈洛曼在他所著《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德国史》一书中对这件事评论道:“那时战争部长和陆军总司令弗里奇均已免职,后者丢职是由于被讨厌的秘密警察中伤的结果。各将领都知道他们的同僚是无辜的,但无人能够挽救他。他们都很愤怒,但也都受到了谣言的威胁,和1933年施莱歇被暗杀以后一样。那时,陆军参谋长贝克如果能够得到将军们的支持,他必定能够给中伤者、警察及党内当权派一个严重的打击。但他们却不支持他,布劳希奇就是不支持者之一。弗里奇的继任者布劳希奇之所以冒着得罪一群将军的风险而愿意受命为陆军总司令,是因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笔赠款。”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1939年春季,当戈林在全体将官面前指责军队“固守传统而不适应国家社会制度的需要”时,布劳希奇为什么没有予以反驳。

这些,都说明布劳希奇在官场上的确是身手不凡。

布劳希奇虽精通官术,但作为军官,他不得不从军事角度来反对希特勒一切从政治着眼的观点。可这个陆军总司令绝对不是固执己见、巧言令色、心术不正的希特勒的对手。

像1938年8月4日,贝克上将提出意见书,认为希特勒对波兰和捷克的政策将引起西方的干涉,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在场的所有军官,除布施和赖歇瑙之外,包括布劳希奇本人都赞同贝克的意见。于是布劳希奇决定去见希特勒,向他陈述以上意见。

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强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战争政策,因此他拒绝了参谋本部和陆军总司令的警告。布劳希奇则表现得毫无作为。专就布劳希奇的人格而论,他的个人行为标准是宁愿接受他人所建议的决定,而不愿自己主动地作决定并加以贯彻。事实上,他常常避免决定,以希望躲过同希特勒的斗争。他从来不能够真正的凭人格的力量,来达到他的目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布劳希奇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认为波兰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很薄弱,因此不可能进行有力的抵抗;只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德军就可以击败波兰,以此分析为根据,以“闪击战”的理论为基础,制定了入侵波兰的作战计划。计划规定德军的战略目的是:分割和歼灭维斯瓦河以西和华沙以北的波军主力;夺取上西里西亚和策申工业区以及波兰海军的主要基地格丁尼亚。尔后,预定从南北两方展开进攻,歼灭波军残部,占领波兰首都华沙和整个波兰。并依据总的行动企图,制定了钳形突击方式:一个从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向华沙总方向实施;另一个从波莫瑞和东普鲁士实施,以便从北面包围华沙。

具体部署是:由隆斯德特上将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辖第十四、第十和第八集团军共36个师,其中包括4个坦克兵团和6个摩托化兵团在西里西亚和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展开,主力集中在中路,即向琴希托霍瓦、腊多姆、维斯瓦河中游的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其任务是:粉碎维斯瓦河和加里西亚的波兰军队,以机械化兵团尽可能迅速向华沙推进;并在宽大正上强渡维斯瓦河;然后在从北面进攻的集团军群协同下,歼灭波兰西部波军残部。该集团军群的进攻由第四航空队支援。命令:在集团军群南翼进攻的由利斯特上将指挥的第十四集团军,首先应驱散上西里西亚东部的波兰部队,尔后不停顿地向克拉科夫方向发展,并以快速兵力夺占杜纳耶茨河上诸渡口。以由斯洛伐克境内经贝斯基山脉进攻的一个特别集团支援第十四集团军的突击。

由赖歇瑙上将指挥第十集团军应向华沙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布拉斯科维茨上将指挥的第八集团军应尽快向罗兹推进,其任务是保障迅猛进攻的第十集团军左翼不受波兰人可能的突击。

博克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辖第四、第三集团军共21个师又两个旅,其中包括两个坦克师和两个摩托化师。在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展开实施联合突击,建立东普鲁士和德国之间的联系。以部分兵力向姆瓦伐进攻,切断在波兰走廊活动的波军;然后粉碎在维斯瓦河以北地域担任防御的波兰兵团;再向南发展进攻,以“南方”集团军群协同,歼灭波兰西部的波军残部。以一小部兵力由奥得河和瓦尔塔河弯曲部进攻,目的是迷惑和牵制波军。“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由第一航空队支援。命令:克卢格上将的第四集团军由东波美拉尼亚实施突击,再由东普士进攻的第三集团军部队配合下,夺占库尔姆地域和下游的维斯瓦河东岸。尔后应毫不迟延地由维斯瓦河以东地域经德尔文察河向东南方向继续进攻。

屈希勒上将的第三集团军以一部兵力协助第四集团军强渡维新瓦河,以集中于奈登堡周围的基本兵力对配置在纳雷夫河以北的敌军实施突击,将其击溃,并在渡过该河后向华沙和谢德尔采发展进攻。计划通过突然袭击夺占维斯瓦河和迪尔绍河的渡口。

按照布劳希奇这一周密、细致、卓越的计划和指挥,德军动用了150余万兵力,2500多辆坦克和2000架战斗飞机在.1939年9月1日4时45分突然对波兰发动了进攻,波兰军队遭受两面围歼。1939年9月27日,华沙政府投降。波兰战役前后仅27天,这位陆军总司令创作完成了一部军事史册上新的杰作--“闪击战”。

在迅速战胜波兰的影响下,希特勒打算尽快向西方发动进攻。布劳希奇完全不同意战事的这种转变。他和陆军其他将领认为希特勒的决心是不适当的,因为在西线几乎还完全没有军事行动,现在却由德国给激化了,虽然同西方达成协议的最后可能性还没有消失。使布劳希奇更加不安的是,只有破坏德国郑重保证的比利时和荷兰的中立,才能在西线实施进攻。由于破坏中立,德国将再次受到仇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仇视曾对德国的命运起了十分有害的影响。即使完全不顾这些,布劳希奇也不相信有进攻的必要。因为法国不愿进行战争,而且没有丝毫迹象表明将来可能改变那种立场。除了政治上的考虑,布劳希奇还有军事上的沉重忧虑。他不相信德国陆军有那么强大,那么善战,能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布劳希奇作为高级军事指挥官,他的这些政治和军事眼光应该说是看得比较准确的。

布劳希奇这时希望能与英法取得谅解。许多将领当时还请求他阻止希特勒破坏中立的行动,以免损害德军的荣誉。但他知道若是立即向希特勒表示反对,可能不会有什么结果,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去说服希特勒更是徒劳的,他希望若在开始时表现善意,则也许最后能使希特勒改变他的计划。他更希望让晚秋或冬季坏天气,来使希特勒的计划无法执行。假使能够拖到第二年的春天,也许就可以找到一个用政治妥协方式结束战争的途径。虽然有正确的政治、军事眼光,但缺乏进取精神,缺乏活力,缺乏铁的意志,这表现出布劳希奇缺少一个军人应具有的勇敢品格。他虽长时间犹豫不决,最后还是决定只以一个军事专家的身分,十分坦率地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疑虑。为了陆军的利益,不惜作一次艰苦的奋斗,他不是政治斗士,但最终还是鼓起勇气表现了一回,布劳希奇做了一次无愧于军人的事。

他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点:各坦克兵团在波兰已承受过很大负担,现在十分需要进行整编。轻装师应该改编成坦克师。为数众多的预备队师和后备师没有完全做好实施防御行动的准备,更不必说用他们去实施进攻了。他们急需进行进一步训练,装备也急需现代化。值得怀疑的是,军事工业是否能够满足军队在进行持续数月的大战时对弹药的巨大需要。布劳希奇还斗胆指出:在波兰作战时至少有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师暴露了缺乏进攻精神的缺点。这些话触到了痛处。希特勒一向以新国防军的创立者自居,现在布劳希奇却居然敢于在他的面前说这个新国防军的战斗素质有疑问,这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他同时感到这一批评也是对纳粹教育成就的攻击,而这成就是他个人的功劳,希特勒感到自己仿佛受了侮辱,这个自命不凡的独裁者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粗暴地结束了这次谈话。

说到布劳希奇与希特勒的关系,从一开始,布劳希奇比起他的前任们,处于远为不利的地位。希特勒这时不仅是国家的元首,而且身兼最高统帅,亲自指挥三军。当布劳希奇就职时,希特勒对于陆军的态度,尤其是对于陆军总部的态度已经变得与过去几年中大不相同了。毫无疑问,当希特勒刚刚当权的时候,他对于陆军将军们还相当的尊重,并敬佩他们的专门能力和负责精神。

和平时期的最后阶段,有两点使希特勒改变了对陆军的看法。

第一点,他认清了德国陆军仍坚持着其传统的思想--简单化,崇尚着骑士风度和军人的荣誉感。陆军决不愿意抛弃其军事性的原则,以接受纳粹党的“思想”。此外,由戈林、希姆莱、戈培尔等人所发动的对陆军的谣言攻势,也引起了希特勒对陆军的不信任。

第二点使希特勒不满意陆军总部的原因,就是他以后常说的:“将军们总是迟疑不决的。”

希特勒曾试着清洗陆军将领,第一个被黜的是弗里奇上将,其他的将军们居然忍受了,没有表示反对。这以后,希特勒感到对于陆军总部,他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很明显,布劳希奇一就任陆军总司令,就一直感到自己在与希特勒的关系上,是在一种非常困难的处境,不能不有所顾忌。他一味地退让,犯了一个又一个不得不犯的错误。

一贯顺从希特勒意图的布劳希奇,这次企图说服希特勒不要发动对西方的秋季攻势,结果使自己乃至陆军总部与那个独裁者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11月23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召集所有各集团军、军团、军的司令官与参谋长训话,指出在西线采取攻势是绝对必要的,并措词激烈地痛斥了陆军将领们,指控他们总是经常地妨碍他的勇敢和进取行动。其结果造成了陆军领导权的危机。作为陆军总司令的布劳希奇不得不做了他唯一能做的事情,那就是辞职。可是希特勒却断然拒绝接受。国家元首与陆军领袖之间的关系发展到了如此恶劣的程度,决定性因素固然是希特勒日益增长的自欺心理和权力欲,不过同时,陆军总司令某种方面也未尝不是咎由自取。此后,陆军总司令对于全盘的战争政策,已经丧失了其顾问的资格,而降级成为一个纯粹的执行人员了。当希特勒执意攻打西线时,陆军总部在不愉快的处境里必须准备一个它所不同意的攻势。

布劳希奇照希特勒的命令,责成总参谋部拟制了《关于战略展开的“黄色计划”训令》,他于10月29日签署了这一训令。但他没有放弃阻挠执行这一命令的想法,他找到了最完全的观点,并从他公务上最亲近的人及占据高位的陆军将领那里得到了支持。他们都认为,现有兵力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允许指望决定性胜利。至于其他忧虑就更不用提了。进攻被敌人阻住后,可能导致灾难性的阵地战。

希特勒毫无疑问地不会听取军人们的主张,虽然他所希望的进攻未能在秋季实施。11月7日,他“在听取天气情况和运输情况报告后”,命令把开始日期推迟3天。1939年的严冬来临,迫使德军把进攻最后推迟到1940年春季。

对于西线战争的指挥,因希特勒更加积极参与制定准备措施,使最高指挥机构发生了重叠现象。出现了所谓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战区和陆军总司令部战区。在前一种战区,陆军总司令部甚至被完全剥夺了对陆上战役的指挥权,在后一种战区,陆军总司令才保留战役指挥权。布劳希奇十分不安地注视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看到自己在战争总领导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陆军总部已被当成执行机关局限在自己的战区中,还要从陆军编成中拨出兵力给其他战区,这与要节约兵力并将其集中在决定性方向和决定性地点的自己的见解越来越相矛盾。但他理解这实际上已成为希特勒畅通无阻地获得“统帅地位”的决定性步骤。

当德军实施入侵丹麦、挪威的“威悉河演习”计划时,希特勒把这一战役的指挥权交给了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司令官法尔肯霍斯特步兵上将。

尽管布劳希奇与希特勒存在很多分歧,当德军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时,他还是把贡献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视为启己的义务。在周密准备即将进行的战役和对军队进行切实的战斗训练方面尽了自己的一切努力,为顺利完成作战计划创造了条件。

战斗采取了天空、地上、边境、后方合攻的立体战,德军以不太多的兵力,不出一个星期,就击溃了拥有10个师的荷兰军队,攻占了整个荷兰。

最为出色的是突破阿登山区一战。该山区位于比利时南部,东连德国和卢森堡,西靠法国,南接马奇诺防线的终端,背临宽阔的马斯河,峰峦连绵,森林密布,山路崎岖,被认为是机械化大部队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法英军事当局排除了德军通过这里主攻法国的可能性,只派一些配备不足、武器装备差的部队沿阿登山区布防。而布劳希奇领导制定的作战计划,出人不意地将此地区作为主要突破口;在猛攻比利时,吸引法英陆军和空军主力北上支援后,命令德军几万辆坦克、装甲车迅速进入阿登山区。1940年5月12日德军装甲兵团分别越过法.比边界、德比边界,穿越阿登山区,抵达马斯河。这时,英法盟军指挥部才摸清德军的主攻方向。5月14日德军强渡马斯河成功,在法国防御的最薄弱处撕开了一个大缺口。开始进入扩大战果、直捣英吉利海峡的新阶段。德军突破阿登山区一战,是布劳希奇和他的陆军总部奉献给军事史上“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典型战例之一。

当法英同盟军沿索姆河与安纳河修筑防御工事,仓促建立“魏刚防线”不久,布劳希奇领导陆军总部制定了实施第二次战略性战役的“红色”作战计划。德军按照该计划,以140个师和两个摩托化旅由北向南猛攻横贯法国的“魏刚防线”,陆续突破索姆河和瓦兹--埃纳运河等处,跨越塞纳河,占领巴黎,撕开马奇诺防线,攻克法国西部重镇斯特拉斯堡,包围了近50万法军。6月22日,法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陆军强国正式投降。此役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取得的最大胜利,对当时整个国际格局和各大国的外交战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西方巴尔干战役的胜利,使德国东南翼获得了安全。而布劳希奇也由此胜利中的突出表现被晋升为元帅。

早在1941年春季,布劳希奇与希特勒之间就进攻苏联问题,发生了多次意见分歧。其结果是,这位元帅不仅要与苏军作战,而且也要与希特勒的偏执进行斗争,这使他的心理上感到疲惫不堪尤其是他的口才根本不是希特勒的对手,这就决定了他非失败不可。

布劳希奇以莫斯科为德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为使苏军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兵力调动,需要攻占苏联重要的铁路交通中心。他和他的总部认为战役的主要目的是消灭苏联武装力量,而达到这一目的最迅速、最可靠的途径是继续向莫斯科挺进。这样做能在克服苏联人最顽强的抵抗时消耗其有生力量,还因为莫斯科不仅是首都和政府所在地,而且是最大的铁路枢纽,一旦丧失必然严重影响其战役机动自由,更会影响苏联的人心和斗志。

希特勒却想首先在北面和南面夺取决定性胜利,同时夺占在他看来是决定性的重要经济区。他认为夺取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和高加索、克里木的石油区,比军事胜利更重要,或者至少在当时是更加紧迫的事。他命令攻打列宁格勒,因为他认为这是共产主义组织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领列宁格勒之后还要占领乌克兰等地,然后才去攻占莫斯科。

这样,就会使“中央”集团军群结束斯摩棱斯克地域的作战之后实际上停止进攻,并将相当大的兵力交给两个友邻集团军群,方案才能实行。

布劳希奇告诉希特勒,这样分散兵力是危险的,因为如果中央地区兵力薄弱,将招致苏军统帅部抓住弱点实施反击。希特勒最高统帅部的顾问们也赞同陆军总司令部这位领导人的意见,并企图说服元首。但是他们也没有成功。希特勒固执己见。布劳希奇竭尽所能去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之后,服从了他下达的命令。结果指向列宁格勒的攻击遭到失败。布劳希奇又提出了进攻莫斯科的请求。希特勒看了这一意见书后,仍坚持攻占克里米亚、顿涅茨盆地和高加索油田的决心。他又把陆军的兵力分散了,并且放弃了主攻方向。

这次争执,元首与陆军总司令之间出现了一条鸿沟,尽管完全表面化的矛盾过去也曾几度消除,但是这次深刻的分歧却随时可能以各种严重借口表现出来。

到了9月15日,对于作战目标经常犹豫不定的希特勒在总的形势迫使下,才决定派遣中央集团军去攻击莫斯科,但为时已晚。进攻开始,进展还算顺利,但到了10月底,遇上了大雨雪泥泞时期,所有的道路几乎都不能使用,终于发生了补给上的困难,加之气候的日渐恶劣和部队的严重消耗,德军面临是否还要继续进攻的问题。

在德军最高统帅部面临:要不要承担责任?要不要尽全力达到近在咫尺的战役目的时,在所有高级指挥员中,只有“中央”集团军司令博克元帅坚决主张继续向莫斯科进攻。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这时也急于求成,犯了不该犯的错误,他支持博克的意见,决心做最后的尝试,于是命令在11月17日开始进攻,试图粉碎苏军的最后抵抗。

德军接到命令起初加速了推进,可没过几日,天气就发生了剧变。到月底,最担心出现的严寒突然出现了,部队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气候下作战非常艰难。

12月初下了发起最后一次进攻的命令。坦克第二集团军竭力由图拉以南地域前出梁赞至科洛姆纳之间的奥卡河,却未能夺取图拉,经异常艰苦战斗,仍被阻于韦尼奥夫及其以南地域。奉命从北面迂回莫斯科的两个坦克集团军,在克林地域越过了通往莫斯科的铁路。它们的南翼距苏联首都仅34公里;先遣部队已进抵红波利亚纳和德米特罗夫,在莫斯科--伏尔加河东岸建立了一个登陆场。在中央进攻的第四集团军压迫苏军退却后,进至莫斯科以西40公里的戈利齐诺地域,准备突破苏军的防御。但是,部队没有冬装,困难一天比一天大。冻伤者比被打死打伤者还多。各部队减员严重,车辆发动机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启动。

12月4日,进行了再次将各集团军投入进攻的绝望尝试。第四集团军各兵团在夺占一些不大的地段后,次日就退回了自己的出发阵地;坦克第二集团军未能夺取图拉,也停止了进攻。

布劳希奇以失败结束了这次战役的指挥,实际上也结束了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的策划指挥生涯。

这位总司令意识到,现在任何一个命令也无法使这些军队前进了,他们已竭尽全力做了一切所能做的事。而且苏军已获得了从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的增援,莫斯科所有阵地被加以巩固,随时有可能对德军反击。为使军队不过度疲劳,他请求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希特勒对此一概不加考虑,仍想用大规模的包围去攻取莫斯科。在各司令官们的一再请求和布劳希奇磨破嘴皮的说服下,才软化了他的固执本性,停止进攻的命令终于在12月6日下达了。他很快就明白,由于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除了军事问题以外还出现了更加重大的心理问题。现实的危险是:集团军群长官和军队由于受俄国冬季和对迅速结束战争已明显失望的情绪影响,在精神上和体力上都将难以支持。拿破仑大军的命运威胁着德军。以陆军总司令为代表的高级指挥员认为只有撤退军队和缩短战线才能预防他们早在几星期以前就已看到的危险。

从战役观点看,这一看法无疑是正确的。不过,桀骜不驯的希特勒激烈反对这种看法。由于担心丧失威信,他不可能接受它;他还害怕这样大举退却,会导致军队士气一落千丈。何况,当时对及时阻住退却军队还是没有任何把握的。

德国陆军遇到了危机,而希特勒认为只有他一个人能够消除这种危机。这个只相信自己直觉的元首,于12月7日要求陆军总司令辞职。实际上,布劳希奇体力和精力都已不济,已经是精疲力竭了,他的心脏由于不断地同希特勒发生争执和情绪压抑忧闷已衰竭不堪,在12月19日他提出了退役申请,希特勒很快批准了他辞去职务。同一天,元首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并向陆军参谋长哈尔德解释道:“作战指挥这样的小事人人都会。陆军总司令的职责是要使陆军国家主义化。没有一个将军能够按照我的意志去尽到这种职责。所以我才决心自己来干。”当然,后来证明这项决定对于继续进行战争和陆军本身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被迫在一个最有利于希特勒的时机中,算是自动退休的布劳希奇回到了施莱西亚,赋闲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绝了。希特勒却反一切过失都推到这位去职的元帅身上。他对于这位在波兰西部和巴尔干诸战役中建立过功绩的人的态度,可以从宣传部长戈培尔1942年3月20日所写的日记中看出:“领袖抱怨冬天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忧虑和困难。我这时注意到他已经很苍老了。如果他一软弱下来,前线立刻就会崩溃,而且会造成比拿破仑更惨重的灾难。那样,几百万勇敢的士兵就会面临饥寒与死亡,我们的智慧就会化为愚昧。这种可能的过失,大部分都推到了布劳希奇身上。领袖对他满怀轻蔑之情。”

布劳希奇从被隔绝的默默无闻中到再度被公众所注目,是在他忠实服务过的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崩溃后的1948年纽伦堡国际法庭提他做证人之时。此后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脏病复发去世。他是一个有才干的陆军指挥官和战略家,尽管他始终不是希特勒的对手。

上一篇:丁宝康

下一篇:卞智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