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联

时间:2024-01-13 22:54:08编辑:小周

道联的个人简介

道联禅师(1346~1409),浙江四明(今宁波地区)鄞县人,俗姓陆,号祖芳。年十四出家,礼昆山荐严悦堂希颜得度。希颜也是四明人,出家于婺之宝林寺,为东屿德海的法孙,石林巩的法子,临济宗第二十四世传人,曾经遍参诸宿,与宝陀寺住持大干慧照是法兄弟。

人生经历

悦堂颜初住昆山东禅寺,后迁住吴门万寿寺,再于杭州净慈寺升座、经元朝行中书省左丞相连失公举荐,最后主持径山,竖大法幢,名闻京国,缁素云臻,如流赴壑。元代皇帝曾经赐予他玺书、金n法衣。悦堂希颜历主江浙四大刹,撰有《四会语录》,金华宋公濂为之序,称其“随机接引,沾被为多。所谓施善巧,释结习,假言辞, 穷实际者乎。”悦堂希颜曾上堂法语云: “世尊不说说,迦叶不闻闻。今日人天众前, 山僧举扬个事。汝等闻么?若是闻, 山僧毕竟不曾说。若是说,汝等毕竟不曾闻。各自参取,毋劳耳目。”世尊即是佛陀,相传他在灵山法会上掂花,独有迦叶一笑领会,得到了佛祖的真传。禅宗的源头即从此 开始,悦堂颜强调佛祖在灵山不说,迦叶不闻,但禅宗佛法仍然流传下来,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禅是不可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禅了,每人都有成佛之性,人人都有成佛之心,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那颗佛心,不要通过耳目向外觅求,所以要“各自参取,毋劳耳目。 ”

祖芳禅师虽从悦堂颜剃度,但是他受戒的地点是在鄞县五台。受。戒之后,他到荐严寺侍奉物先义禅师,于禅师处多有所诣。物先义禅籍无传,只知道他是南岳下二十二世,笑隐大诉的弟子。 洪武九年(1376),祖芳住南京 灵谷寺;跟天界昙学习。天界昙与物先义为师兄弟, 讳慧昙,字觉原。天台人。族姓杨,依法果寺大均出家。十六岁受具戒。初学律于昭庆果公。又习律从高丽教公习律。再听止观于上竺澄公。当时敷禅宗于杭州中天竺寺,慧昙前往求道之。笑隐大诉告诉他: ”从外入者即非家珍,道在自己,奚向人求耶?”慧昙听后,独自凝神独久坐,陷入深深思考,不得其解。一天,笑隐大诉举唐代百丈禅师野狐公案,慧昙听后大悟。曰: “佛法落吾手矣。 只为分明极, 翻令所得迟。 ”笑隐大诉问: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耶?”慧昙展开两手曰: “不值半文钱。”笑隐大诉点头称是。于是慧昙正式成为笑隐大诉的弟子,在龙翔寺陪伴师父。元朝文宗皇帝在奎章接见笑隐大诉,慧昙陪在师父的身旁,没有十分坦然,笑隐大诉看在眼里,高兴慧昙已经成熟,称赞他是“真吾家师子儿也。”慧昙后来到南京附近的牛头山,这里曾是禅宗五祖法融的道场,他来了之后重新将祖山殿阁一新。之后再迁清凉广慧禅寺,又如牛头山一样,将道场一新。朝廷对慧昙修复寺院的行动给予嘉奖,授予他“净觉妙辨“之号。

元灭明兴,洪武元年(1368), 明太祖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辕门接见了慧昙。太祖见到慧昙,赞叹曰: “此福德僧也。”。于是敕命在开善世院授从二品僧官,赐“演梵善世利国从教大禅师”,主持蒋山太平兴国寺,统摄全国的佛教。又颁降诰命俾服紫衣,如果有僧人行非法者。全权严厉处置。慧昙领命, 告示僧界:古谚说“大林有不材之木能尽去乎”。只要发生佛门的丑事,一定严惩不怠,毫不宽恕。第二年朝廷下诏慧昙主持大天界寺。慧昙尽心尽力报答朝廷,每逢法会必亲自主法,寺前车水马龙,人头如织,皇帝与百官前来临恩,赐物优渥。明太祖亲自书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就悬在寺院的山门上。洪武三年慧昙奉诏出使西域,洪武四年九月慧昙圆寂僧伽罗国(另说合刺国),逝世前为不能完成朝廷的使命而痛心。僧伽罗国王以香棺香薪荼昆,将其灵骨安放国内的佛塔之侧。门友宗泐将慧昙的遗衣带回中国,藏于南京聚宝山雨华台。慧昙世寿六十八。僧腊五十三。有《五会法语》行世。

祖芳禅师在灵谷天界昙身边居记室, 与穆庵康、恕中愠、木庵聪咸等一代大德相往来,成为忘年交。之后主持台州广孝寺, 再迁紫箨及麻峪景山, 以及四明普陀,越之能仁等寺。祖芳主持四明的普陀寺,就是现在的宁波七塔寺。该寺在唐代称为栖心寺,宋代又有崇寿寺等名。明代朱元璋建立了政权以后,忙于稳固政权的活动,海上的倭寇乘机哄乱,骚扰渔船,杀人虏货,朝廷震怒。信国公汤和是管辖这一带的地方官,他感到当地的居民生死不保,财产受到侵害,人心不稳,社会治安恶化, 于决定采取空巢的政策, 在明洪武二十年

(1387)下令将岛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大陆。 普陀山与明州隔海相望。普陀的宝陀院又因地势险恶,整个寺院悬在峭壁之上,寺院的安全受到影响, 同时为满足迁入内地居民的原有的信仰,宝陀院也一并迁入内地明州。时值明州祟寿寺起了一场大火,法堂被烧毁,寺里又有充足的空地,则被指定为宝陀寺的迁址的新地点,寺院改名为补陀禅寺,成为普陀山的前院。民间最终形成了补陀寺是南海普陀的说法,要朝普陀山,先朝补陀寺的理念蔚为传播,一时香火旺盛。所以根据补陀寺的命名时间,可以看出,祖芳道联到补陀寺的时间,应在补陀寺改名的时候,他在这里没有住多久,就到了杭州能仁寺生活。虽然他在补陀寺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这时正处于普陀山佛教的特殊时期,补陀寺补了普陀山佛教的空缺,所以他来补陀寺主法,恰恰表明了补陀寺作为普陀山佛教的前山门的作用,祖芳本人又是一代僧伽领袖慧昙的高足,不言而譬,其重要性也就显出了。也就不奇怪了, 《普陀列祖录》为什么要为他单独专门列传了。而且清康熙三十五年浣住山沙门通旭在《刻普陀列祖录题辞》亦说: “岂达磨之后,始有嵩山,仲尼之前,竟无洙泗耶。天造地设者固多,其有幽闭而终不之传者。漠然而终不之重者,可胜限计哉。是皆未得因人而传而重者也。普陀一山卓越海涯,屹立巨浸,大经具载,乃普门示现之区,实列祖弘法之地。又不可以寻常形胜并论也, 自宋至明,禅宗世出,真歇唱导于前,祖芳振兴于后。”可见,通旭将祖芳尊为明代振兴普陀山的功臣,四明之补陀的重要性,也可以明察也。

祖芳生前最后主持的是净慈寺。这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屏山的古刹。后周显德元年(954), 由吴越王钱弘傲创建,初名慧日永明寺。宋代被尊为禅宗五山之一。著名的宋代高僧永明延寿曾经担任过寺里的住持,在寺内提倡禅与念佛双修,著《宗镜录》一百卷,对中国佛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之后不少大德都曾在寺内居住,如圆照宗本、大通善本、法真守一、天童如净、北涧居简、东屿德海、晦机熙公等人。祖芳作为明初的高僧,住持了净慈寺,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已经确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净慈寺遭到火灾,寺院被焚毁。祖芳积极奔走,重新化缘,呕心沥血,再次新修了寺院,蜀王专门赐予他衲衣、盂、盏等物。永乐四年(1406),燕王朱棣取得政权,在燕京建都。朝廷敕命祖芳为释教总裁,邀请他北上,统管全国的佛教事务。不久祖芳回到杭州,在西湖边上修筑了“藕华居”居住。第二年朝廷以事赴召祖芳北上至京。 明成祖敕令其住山西五台山佑国寺,但是还未来得及未升座,于永乐七年(1409)七月三日圆寂。寂后归葬西湖“藕华居”旁。世寿六十四,僧腊五十,有《拙逸语录》行世。

学术成就

作为一代高僧,祖芳道联禅师不仅修缮祖业,监管佛教,而且在学问上也多有成就。祖芳的弟子以杭州普明立成和净慈照庵宗静两人最为有名。普明,钱塘人,姓孙,十三岁投慈光若山出家。他第一次拜谒祖芳时呈现了自己的体会,“白云迷却旧行踪,腊月烧山火正红,忽地慈风来扇发,冷冰冰处暖烘烘。”这;是谈的坐禅之后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从冰凉的迷踪走出,进入一个“暖烘烘”的感觉,正是修行人所要获得的一个最佳的效果,所以祖芳听了立成的偈文以后,非常首肯,给予表扬。立成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坐化,世寿八十三。茶毗舍利无数,建塔于普明。照庵宗静禅师,也是钱塘人,姓高。照庵从小就跟随祖芳生活,深得祖芳的信任,祖芳将一生的心血尽数悉付于他。祖芳圆寂后的第三年, 即永乐九年(1411),照庵曾经受命出主护国寺,后来又被提名做雪窦寺的方丈。正统十年(1445)净慈寺没有人主持,于是再次受命领管净慈寺。正统十二年(1447),朝廷颁发大藏经,照庵上书表示谢恩,并于当年辞世,世寿七十六。僧腊六十。塔葬于祖芳墓塔的旁边。有《三会语录》行世。

祖芳与当时的士大夫文人互有往来,酬唱相和。这方面的资料,笔者掌握不多,仅见两例。一例是与聂大年交往。聂大年虽然才华横溢,“云文章高似翰林院,法度严如按察司”,“时人比之梅圣俞宜也。”但是他终生不得志,一直受到上司的排挤,直到晚年才被朝廷征修史书,然而刚到京城就去世了。祖芳并没有因聂大年不得志而不与其交往,相反则更重视他的为人, 曾经写诗予聂大年,表达自己的关心。祖芳写给聂大年的诗已经不存,但是聂大年的答诗仍然保存下来。聂大年诗曰:“几年远别喜重过, 白首相看奈老何。富贵不来真有命,齿牙虽脱尚能歌。频沽市酝消残烛,遥指天星出绛河。惟有与君情莫逆,他人平地起风波。”诗中叙述了聂大年与祖芳两人的“喜重过”的欣喜心情, 对两人的白发人生发出了“奈老何”的感慨,还以乐观豁达的心情表示了不服老“尚能歌”的心境,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两人之间的“惟有与君情莫逆,他人平地起风波”波澜起伏的真诚友谊,相交期久见志道之深情。

另一例是作诗赞管夫人画竹。管夫人是明 魏国夫人,曾经深入禅定,于富贵阙中,书经之暇,尤精于竹石。她所画的竹石,中峰明本曾赞曰:“介然有守而不可转者,石也,劲然有节而不可屈者,竹也。”祖芳对管夫人的画也赞不绝口,作诗曰:“旦国春雷动,淇园雨露饶。远模当世质,来值再生苗。鳖石清如渍,惊梢翠不消。百年遗墨在,光采照清苕。”此诗全然没有一点的佛家口吻, 品味清高,恰到好处地将管夫人的气质描写出来,让人感到有一种清灵秀彻的美感,说明祖芳的鉴赏能力还是很高的,而且也是一位很有才气的人。

上一篇:程步涛

下一篇:丹尼尔·切斯特·法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