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和的个人简介
董和,生卒年不详,字幼宰,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
人物简介
名:董和
字:幼 宰
终属:蜀汉
籍贯:荆州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
官至:掌军中郎将
子女:董允
相关人物:刘备、刘璋、诸葛亮、徐庶
曾效力过的势力:刘璋 蜀汉
简明历史传记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祖先本为益州境内的巴郡 江州人。东汉末年,董和举家西迁,离开南郡来到益州,在益州牧刘璋手下为官,先后担任牛@县长、江原县长、成都县令等职位。当时蜀地因富裕丰实,百姓生活奢侈,商人更穿公侯贵族的服饰、吃珍奇美食,婚姻葬送等事甚至倾家荡产都要办好。成都作为益州的治所,是达官贵人、豪商大贾聚集之地,董和作为成都的长官,有意在当地推行俭朴风气,亲自带头节俭,穿粗衣、吃蔬食,生活上不逾矩犯上,从而令当地风气有所改善,百姓都十分敬畏他。
后来成都县中豪强都不满董和执法严厉,纷纷说服刘璋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当董和要走时,下属官吏、黎民百姓甚至老弱妇孺等数千人都相携而出,乞求留下董和。刘璋便准董和再留任两年。两年后,董和升迁为益州郡 太守。益州郡在远离成都的南中地区,汉夷杂居,董和仍然清廉简约,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居民相处时,都能以真诚之心对待,所以南中人都爱戴、信任他。
214年,刘备入主益州,征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署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政务(时刘备任左将军兼大司马),两人相交甚欢。董和为官二十多年,在外治理边远地区,在内执掌机要权衡,到死时,家中仍无多余之财。诸葛亮对董和十分怀念,认为他办事周到、能及时匡正自己的失误,且将董和与自己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相提并论。董和有一子董允,官至侍中兼尚书令,与诸葛亮、蒋琬、费t并列为“四英”。
简明演义传记
董和是蜀中名臣,刘备攻蜀时期他主张向张鲁借兵,导致马超出阵;后来成都被围,他力阻刘璋投降刘备。刘备收蜀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
董和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氏,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宗族西迁,被益州牧刘璋任命为牛@,历任江原长、成都令。蜀中富庶,民风奢侈,但是董和勤俭节约,衣食朴素。有豪强畏忌董和执法严厉,说服刘璋改任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董和动身前往新任地前,下属和几千百姓恳求他留下来,刘璋得知后,留董和在原地继续任职两年,并升为益州太守。董和结好南方外族,外族都很信任、爱戴他。
刘备入蜀后,任命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自此董和又为官二十余年,外联少数民族,内干机衡。他病故之后,家中所留财物极少。
历史评价
诸葛亮:“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陈寿:“董和蹈羔羊之素”。
《三国志》载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其先本巴郡江州人。汉末,和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音髀】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移,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
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 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馀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亮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又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其追思和如此。【伟度者,姓胡,名济,义阳人。为亮主簿,有忠荩之效,故见褒述。亮卒,为中典军,统诸军,封成阳亭侯,迁中监军前将军,督汉中,假节领兖州刺史,至右骠骑将军。济弟博,历长水校尉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