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贞的个人简介
戴志贞生于山西省盂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戴志贞 - 人物简介
戴志贞,笔名慎云贞,1958年山西平定师范毕业参加教育工作,高级小教职称,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自20世纪80年代始在省、地、县三级报刊杂志发表过不少诗歌、散文、小说与文学作品。执教35年,现已退休。
戴志贞是阳泉市教育战线的一位退休教师。她“从小热爱文学,爱得如醉如痴”。“不仅爱读书,还写些诗呀词的……经常阅读到半夜,抒写到鸡鸣!”从1985年开始,在县、市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随着创作灵感的不断涌现,激情的不断提高,又大胆向高一级报纸、杂志上投发大量文稿。由于退休年龄临近,她常想“人活一世,特别是教育人的人,不管年轻时有多大进取精神,晚年还是要老有所为,用自己真挚的笔锋给后人挥洒点可取的营养,才无愧此生”。
戴志贞将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自己对家庭、对亲戚、对邻里、对朋友、对社会发生的人生琐事,用散文形式记述下来,成就了她的散文集《妙贞斋琐记》。嗣后,她把自己的灵感、记忆重点放在了走国半生的“桃李园”这条平凡而伟大事业的路径上,让自己的青春生活、亲身体味凝铸成长篇小说《桃李园曲径》。《桃李园曲径》成功后,一发不可收拾,戴老师有发表了中、短小说多篇,诗、词作品《怀念》、《秋》、《伟大创举》和《胜日》等20多首。
应该说,戴志贞不仅是一位“桃李园”中的辛勤园丁,而且是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文学斗士。
戴志贞 - 创作历程
尝试积累阶段
1985年――1993年,这个阶段,戴志贞主要凭籍自己的喜怒哀乐,“不由写些扬清激浊抒情发泄的诗篇”,试投在县、市级报刊杂志上,而且大多是“一些小文章”。初试牛刀,“我,也真够幸运,只要投出去,多数变成了铅字。”这就大大鼓起了她的写作兴趣,而且也锻炼和积累了文学创作的技能技巧。
戴志贞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思想认识和情感也都随之而深刻和积淀起来。回过头去,对往昔逝如流水的生活加以回忆、梳理、提炼,宛如陈年老酒,愈增其醇,愈添其香。戴志贞不是按照世俗那样:退休了,余下的日子,做做家务,照看晚辈,尽享天伦之乐,安度晚年;而是著书立说,把自己在教育生涯中所经历的人物、事件、情感、体会加以筛选,提炼,凝铸成册,意在总结过去,启迪后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事业奉献一份有意义的精神食粮。《妙贞斋琐记》(1993.10《北岳文艺出版社》)正是这样一部忆旧之作。
提炼升华阶段
1990年――1998年,《妙贞斋琐记》中的几十篇文章,绝大部分是写戴志贞从教以后的一些经历和感受的。戴老师将“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作为指导思想,把近40年的从教经历提炼、升华,“供后人从中取长补短,进而开辟一条更加通达的,春风化雨的教育教学途径。”从九三年到九八年,历经六个寒暑,“抛掉殷勤的妻子心,慈祥的爱子心,柔顺的婆婆心,温情的奶奶心”闭门不出,晨写到夜,夜写到晨,即使遭遇停电,她都认定,蜡烛也能带来光明,油灯也是她的助手,终于写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桃李园曲径》(1998.8,民族出版社)和《怀念》(1994.12.30《环海时报》)、《友人重逢》(1997.9.8《山西日报》)、《宏图吟》(1997.5.13《阳泉日报》)等大量诗篇。
作品成熟阶段
1998年至今,戴志贞在长篇小说《桃李园曲径》问世后,思想更加成熟,思维更加敏捷,文笔更加流畅,脑子里不断思索,构想。有时在“梦里作诗,比醒着思考还来劲”,“咏梅巾差不多就是梦来篇”,她常常睡梦中都在写作。她连续发表了中篇小说《奶奶的童年》(2003.《世纪嘹望》2―4期连载)、小小说《错位》(1998.12.1《阳泉日报》)《山乡巨变》(2002.11.29《山西政协报》以及诗歌《重逢台湾友人》2003.10《诗刊》上半月)、《胜日》(2003.11《长白山诗词》)《久别重逢》、《咏梅》(2003《诗潮》5―6期)、《伟大创举》(2003.10.27《阳泉晚报》、《防火》(2004.4.12《阳泉晚报》)等。
戴志贞 - 作品评价
戴志贞文学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是忆旧之作。《妙贞斋琐记》和《桃李园曲径》以及《做乡村教师》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些片段和侧面。作品通过极普通、极琐细的人和事,叫人看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四十年间中国普通小学教师的缩影,看到了她们是怎样在艰苦环境下教书育人的,怎样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全部才智和心血的。戴老师是一位乡村老教师。无论是长篇巨制的《桃李园曲径》,还是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大量诗作,都是那么朴实无华地记述,都是那么满怀深情地叙事,处处浸透着乡村老教师的一颗拳拳园丁之心。她的心灵和境界、她的职业自豪感与人生成就感,每每凸现在读者面前,读来都是那么平易近人,亲切感人,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只盼者能从中取点纯真无邪的东西”。
从《琐记》到《曲径》,这不是体裁的变换,而是创作的升华。从教师到作家,不是角色的更替,而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人生的追求。戴志贞老师能歌善舞,吹拉弹唱,教书育人,成就了她的前半生。“退休的钟声响了,退休虽然没有了工作的机会,但离百年比工作的时间还要长呢!”怎么办,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晚年也要老有所为。她选择了放下教鞭,拿起笔杆,开始创作。把作品“献给那些曾经和正在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的探索者实践者”。这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英雄气概,这是耗尽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
戴志贞的文学作品,不仅是内容的独辟蹊径,而且形式上也有开拓创新。她特别注重贴近教育生活实际,因而她笔下的人物是那么鲜活而不呆板,如冀文星;事件是那么生动而而不老套,如张娟红的来信……,处处散发出感染人的魅力。
戴志贞 - 艺术特色
戴志贞的文学作品,诗词部分战刀了一半以上。研究其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无疑对我们了解作者的创作全貌会有很好的帮助。
“我从小热爱文学,爱得如醉如痴。”具“有多愁善感,心慈情浓的性格,所以容易被书本的内容和眼前的事物所触动”,“不由写些扬清激浊抒情发泻的诗篇”。戴老师的是诗词都是有感而发,如九七年香港回归,她写了《紫荆颂》。她的诗词作品植根于显示生活,全部反映了她喜怒哀乐真实的思想感情。
戴志贞有40的教育教学经历。“退休后还是整日怀念愉快的校园生活,眸子下不时闪烁着活泼可爱的学生们的形象”,她有扎实的生活基础,信手捻来都是憨态可掬的艺术形象。
戴志贞的诗词,结构严谨,节奏鲜明“金风飒飒送爽流,池水澄莹一色秋。芳草黄花托柳穗,艳桃红果拱丹榴。丰田绿浪拂笑脸,,园圃青梅累枝头。盛景幽香勤奋汗,闵空颂乐转无休。”她的诗词音韵和谐,文辞华美,处处显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
戴志贞 - 代表作品
戴志贞著有散文集《妙真斋琐记》,长篇小说《桃李园曲径》、《梅花误》,先后在省、市级以上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中篇小说《奶奶的童年》及短篇小说、小小说、故事、散文十余篇,诗歌80余首。
讴歌新生活,如《胜日》(2003.6《长白山诗词》)、《秀水河》(1999.6.22《阳泉日报》)、《秋》(1997.1024《山西政协报》)、《文明年》(1997.1.31《山西政协报》);
讴歌党的领导和领袖的丰功伟绩,如《宏图吟》(1997.5.13《阳泉日报》)、《怀念》(1994.12.30《环海时报》)、《紫荆颂》(1997.10.31《山西政协报》);
怀念过去一起生活过的“友人”,如《友人重逢》(1997.9.8《山西日报》)、《重逢台湾友人》(2003.10《诗刊》)、《久别重逢》、《咏梅》(2003.5―6月《诗潮》);
赞颂神舟遨游太空,如《伟大创举》(2003.10.27《阳泉晚报》)全是旧体诗
《桃李园曲径》是一部描写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普通小学教师生活的书。通过主人公冀文星和王成毅这对夫妻曲曲折折的经历,以及他俩的所见所闻等微妙微细的人生琐事,说明祖国的教育路子是什么样的路子?哪段有可取的经验?哪段有应注意的教训?哪段是春风化雨的?哪段是坎坷不平的?故事告诉人们,世间包罗万象,报恩的复仇的,发慈善的怀嫉心的,各色各样的世相永远存在。
戴志贞 - 获奖作品
由中国校园文学报刊协会,全国校园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校园文学发展研讨会暨1999杯征文颁奖仪式,长篇小说《桃李园曲径》获“优秀校园文学著作奖”。《桃李园曲径》获全国1999年优秀校园文学著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