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庸

时间:2024-01-14 13:14:53编辑:小周

董绍庸的个人简介

董绍庸,浙江杭州人,航空发动机专家、航空教育家。1949年他创造了螺旋桨的分析平衡方法,为英国航空公司所采用。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总结航空技术发展经验,并编写充实到教材中去,为培养航空发动机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

介绍

董绍庸,1965年他到川西北偏僻山沟参与主持建设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

地,在重点建设高空模拟试车台的同时,他提出必须建立配套的部件试验设备,确立了试验研究基地的建设规模和技术发展方向。

基本资料

董绍庸,1916年3月7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普通职员之家,原籍浙江省海宁县。父董钧,曾在浙江省督军署任职员,定居于杭州,全家10人以其薪水为生。父病故时,董绍庸正在念小学,自此家庭十分困难,其母只能靠借贷度日,不得已将两个儿子送人易姓,押房当产,供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董绍庸继续读书。董绍庸在空闲时帮母干些糊火柴盒之类的活计,以补家用。1933 年董绍庸初中毕业,考入浙江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简称高工)。他白天在校念书,晚上自学普通高中的课程。他勤奋好学,数次以优异成绩获得奖学金,减轻了家庭负担。

1935年日本侵略军开始对我华北发动侵略,董绍庸对此十分愤慨,他认为祖国所以受侵略就因为科学技术落后。怀有强烈责任感的董绍庸改变了高工毕业后就谋生路的想法,决心攻读大学,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193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他经济拮据,于是每晚帮人补习英语、数理,星期日则去书店代售书籍。但他仍刻苦学习,成绩居全班之首,获得了百人中只有一人才能获得的奖学金。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央大学迁往重庆,成立了航空工程系。曾目睹敌机狂轰滥炸的董绍庸,毅然转入航空系就读,于1940年毕业。为了实现科技救国的理想,他放弃了待遇较高的单位,而留校任教,以便有较好的学习条件,争取公费留学。为了生计,他又先后去中央电信局成都修车厂、重庆中国工矿公司、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云南昆明欧亚航空公司工作或任教。

1944年10月,他先后参加了公费留英、留美的研究生考试,均被录取。他选择了留英,于1945年10月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航空系攻读硕士学位,主攻航空发动机。因学习成绩优异,英国政府推荐他去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航空系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由于他才思敏捷,勇于探索,实践能力强,受到指导导师平格(Pieng)的赞扬。后来英国因我国内形势变化而毁约,停止中国留学生的公费供给,平格将董绍庸推荐到美国俄亥俄大学航空系当研究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便完成了《高压气泡在水下冲压发动机中产生推力的理论分析》的学术论文,并通过答辩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了理论与实际交融,他又先后去美国康维尔飞机公司、普拉特?惠特尼发动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发动机翻修厂实习。因此,他在航空发动机制造方面成为一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获得美国空中工程师头衔。

1948年回国后,他先后在上海中央航空公司、广州机场、香港启德机场工作。他总结了修理飞机螺旋桨的经验,写成《螺旋桨的分析平衡方法》一文,1950年1月在英国《飞机工程》上发表。董绍庸提出的新的平衡方法比原用方法可缩短三分之一的操作时间,被英国航空公司广泛采用。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2500余名爱国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12架飞机离港北飞。留港起义员工则与美蒋港英当局展开了护厂斗争,将大批航空器材、设备和油料抢运回内地。董绍庸在留港护厂、保护飞机斗争中做出积极贡献。

“两航”起义人员归来后,在广州参加集训,学习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董绍庸在学习中联系亲身经历,懂得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真正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真理,感到起义的路走对了,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归宿。在学习期间领导交给他编写《喷气推进机》的教材,并决定每周可有2-3个下午不参加学习,用以写作。可是,董绍庸却在白天坚持学习,利用晚上空余时间编写此书,并参加办技术学习班,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同志们,而且《喷气推进机》一书如期完成。这是我国第一本介绍和论述喷气式发动机的专著,介绍了当时国外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从1951年到1955年一直作为航空发动机专业的教材,为培养新中国第一代发动机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

1951年11月,时任北京民航机务处工程科科长的董绍庸,以技术专家身份参加我国第一届赴苏贸易代表团,执行订购飞机和采购器材的任务。1952年4月回国后,他承担了民航机务人员培训班的教材编写任务,负责编写《航空发动机》,他从当时民航局机务人员的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类问题,受到专家和学员的好评。该书由中国图书仪器出版社出版。

主要成就

培养航空发动机专业人才

刚建立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在组建教师队伍时,首先想到了“两航”起义的董绍庸等十位专家,而董绍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不少同事都非常敬佩他的学识和为人。1952年底,董绍庸到校后即被委任为技术处副处长。他仅用4个月时间便建成了电工、物理等基础课实验室,保证了1953年3月基础课开课的需要。

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

专业课开课后,他先后担任空军工程系航空发动机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他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备课、讲授和答疑等环节一丝不苟。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他深入到学员中了解情况,并加以辅导。他十分注意培养学员的独立思考能力,要求学员在弄懂基本概念后,不依赖老师而独立钻研问题;同时他又启发鼓励同学间相互帮助,集思广益。他要求学员必须养成做笔记和总结的习惯。他在教学中的另一个特点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验教学,亲自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他讲究教学方法,随时以自己的心得体会、实践经验及新的技术来丰富教学内容。因此,他以“概念清楚,重点突出,说理透彻,内容新颖,听得懂,记得牢,学的知识易于掌握和运用”而深受学生的爱戴。

从事理论研究

董绍庸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又从事理论研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编写新的教材和理论著作。1957 年至1964年间,他自著或和其他同志合著了《涡轮喷气发动机热力计算及气动计算》、《喷气发动机(叶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原理》《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发展问题》等11部主要著作。这些著作详细地阐述了各种航空发动机原理,尤其是1962年出版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原理》一书,在我国有关航空发动机的著作中第一次引进了美、英喷气发动机的资料,对从事喷气发动机教学和开展喷气发动机研究均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自己或和其他的同事们翻译了《航空气轮机》等5本主要译著。在建国初期缺乏教材、缺乏资料之际,这些译著适时地把苏联和西方的先进技术介绍过来,对培养航空发动机人才起了较大作用。他还撰写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发表于《飞机工程》等学术杂志上。由于他的著作密切联系实际,他总结的许多经验常在实际工作中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是董绍庸在教学与学术上对航空工业的重大贡献。

创建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

1965年初三机部决定在四川三线建立航空发动机试验研究基地(即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并且组织筹建工作,可是负责技术筹建的同志不愿去山沟工作。董绍庸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联想到以前发动机设计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而未能成功的事实,认为现在国家要建设发动机试验基地,正是搞事业、实现振兴中国航空事业愿望的好时机。他在日记上写道:“共产党员不应该留恋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应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妻子赵继祥十分理解董绍庸的心愿,全力支持丈夫去山沟搞事业的决心。不久,董绍庸被任命为该研究所的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董绍庸到所后夜以继日地积极工作,从建所的方向、任务、总体规划、定点布局到试验设备的配置,特别是高空台的建设以及技术队伍的组建等问题都加以考虑并提出方案。该所的重点工程项目高空模拟试车台(简称高空台),是研制新型航空发动机不可缺少的关键科研手段,必须全力以赴早日建成。可是他认为只建设高空台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与之相应配套的零部件试验设备,这样高空台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人生了病,就必须检查发病的有关部位。如果没有必要的检查手段,病人就只能东南西北到处去求医。”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专家的支持,也得到领导机关的认同,上级决定在建设高空台的同时,建设30多项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试验设备,从而确定了该所的建设规模和技术发展方向。实践证明,董绍庸抓零部件试验设备建设是颇有远见的。这不仅是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所不可少的,而且使该所提前发挥试验研究基地的作用,并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建所初期,该所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技术人员是刚从高等院校毕业,毫无实践经验的大学生,而技术资料又十分匮乏。作为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的董绍庸不仅主持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而且亲自从事许多具体技术工作。

大型试验设备

高空台是在地面模拟飞机高空飞行环境条件进行航空发动机试验的大型试验设备,是一个系统工程,技术十分复杂,当时也仅美、苏、英、法四国有此类设备,外国对其关键技术是严格保密,对我封锁的。董绍庸就亲自收集可能收集到的国外各种零星资料,加以整理成一本《高空模拟试车台性能表》,为我国自行设计、建设高空台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主要技术负责

作为高空台建设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他不仅组织高空台总体技术方案设计,还参加了各个系统方案的制定,如在高空台的气源动力方案设计中,他大胆地将大型高炉鼓风压气机作抽气机使用,这在我国乃至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为了确保各系统的设计质量,他亲自去南京、沈阳等地参加各项有关试验,使高空台的建设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

技术力量建设

在该所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在上级的支持下,他发挥全行业的技术力量来确保建设。他亲自到有关单位邀请著名专家、教授讨论审定高空台的总体技术方案,并请他们亲自到所指导设计。30多项零部件试验器的建设,他亲自与兄弟院校厂所协商,建立联合设计组进行设备设计。设计工作开始后,他又奔波于东北、西南、北京、南京之间,了解掌握工作进展,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对该所自行设计的设备,他更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与青年技术人员在技术上互相切磋,鼓励他们大胆工作,他不仅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还亲自参加试验、核对数据。为了造就人才,为了保证设备的质量,根据我国一万二千吨水压机制造的经验,他提出实行以设计人员为主的“研究、试验、设计、加工、安装、调试、使用”七事一贯制的建议,要求设计人员一竿子跟到底,避免脱节,以利于解决技术问题,加快建设速度。他的建议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做法至今仍在采用着。

董绍庸为发动机研究所试验设备的建设和发展方向打开了局面,奠定了基础。曾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一些同志说:“董绍庸为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踢开了头三脚。”

严谨治学 严于律己

董绍庸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期间参军入伍,1956年被授予技术中校军衔,评为高教4级教授,1963年晋升为上校、高教3级教授。他不仅事业心强,工作积极主动,而且作风踏实,严谨细致。在设计814发动机时,有个吹风数据不对,而又找不到原因,他就亲自去参加吹风试验,一站数小时,直至找出原因为止。他因事外出,由助教代课,每当他回校后就去班级了解教学效果,经常给助教以鼓励,也指出其不足之处,他自己讲课后,更是深入学员寝室倾听意见。夏季学员们要午睡,他不便去打扰,就敞开自己房门,欢迎学员去找他答疑。他培养了多批学员、研究生以及科技人员,后来成为我国航空教学和科研领域中的骨干力量。他诲人不倦,谦逊谨慎,对同志真诚相待,心地坦白的高贵品质,深深留在同志们心中,也留在与他相熟的专家教授和工农出身的老干部心中。他受到了普遍的尊重和赞扬,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红旗手和劳动模范。

严于律己和治家

他严于律己和治家。自广州集训后,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使自己觉悟有了根本转变。1956年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日记中写道:“无论入党与否,我的思想必须进步,作风必须端正,待人必须谦虚,个人主义必须打破,名利思想必须彻底根除,为人民服务必须完全彻底。”同年,他作为调资小组成员,赞同将与他同学历的教授们评为高教3级,却把自己压为4级;又把爱人赵继祥压为讲师9级。事后他对赵继祥说:“我们的钱够用了,让国家把钱用到建设上去。”他的家庭生活与家庭陈设都很节俭,对子女严格要求,不让孩子坐公家小汽车,吃穿不脱离人民大众,他的一个孩子上大学时,还穿着他穿过的打着补丁的旧军装。可是,他却乐于助人,遇到同志们有困难,经常解囊相助;他曾向灾区寄过钱,给有困难的同志家里邮过款。他于1959年4月被通过成为中国共产党员。

身体病痛

他虽是一位有名的专家教授,却从不摆架子,不搞特殊,总是以普通劳动者要求自己。他的身体虽然瘦弱,右臂还患肌肉萎缩症,但他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和体力劳动。1956年秋,他参加松花江修堤防洪,受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通令表扬。1957年,他到黑龙江省阿城人民公社支农,为了减轻社员的劳动强度,他设计新农具,修改旧农具,被评为二等生产能手。在建所初期,他与全所职工一起下河滩,抢运沙石,劳动建所。

文化大革命

然而董绍庸根本没有想到,他的雄心壮志,他为振兴航空工业设计的蓝图,自己没能看到它的实现。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开始,作为技术副所长的董绍庸受到了冲击。但他仍牵挂着研究所的建设,尽管他已无职无权,却仍争取工作。1968年初他对赵继祥说:“目前所内数十项地面试验设备的设计已基本完成,正在向外订货和加工,现在要抓紧高空台试验设备的建设。将来建成后,我们有能力研究出不比苏、美差的国防用的飞机发动机”他对自己热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可是就在1968年9月却被迫害致死,时年52岁。

去世

董绍庸过早的去世,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重大损失。1978年9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董绍庸同志的追悼会,为董绍庸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简历

1916年3月7日 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33-1936年 在浙江大学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学习。

1936-1940年 在中央大学电机工程系、航空工程系学习。

1940-1945年 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中信局成都修车厂、中国工矿公司、中央工业专科学校、云南昆明欧亚航空公司工作或任教。

1945-1948年 先后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美国俄亥俄大学学习和在英、德、美等多家飞机工厂、发动机公司实习,并于1948年5月获硕士学位。

1949年 在中央航空公司从试用到任螺旋桨股股长。

1949年11月9日 参加“两航”起义。

1949-1950年 在广州学习,在中国民航局天津分局任工程师、科长。

1951-1952年 任中国民航局北京分局机务处工程科科长。

1952-1964年 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先后任教授,技术处、计划处副处长,空军工程系162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64-1965年 任国防部第六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1965-1968年 任航空喷气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兼总工程师。

1968年9月4日 逝世。

主要论著

1 董绍庸.螺旋桨的分析平衡方法.英国飞机工程,1950

2 董绍庸.喷气推进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3 董绍庸.航空发动机.民航局出版,1951;北京:中国图书仪器出版社,1952

4 董绍庸,张惠民.航空气轮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俄译本

5 董绍庸.活塞发动机.哈军工出版,1954英译本

6 董绍庸.燃烧.哈军工出版,1955

7 董绍庸.离心式压缩器气动力计算图解法;不均匀温度场对涡轮性能的影响.哈军工出版,1956

8 董绍庸.喷气发动机的现状及发展.中国科学院,科学通讯,1957

9 董绍庸等.涡轮喷气发动机热力计算及气动力计算.哈军工出版,1957

10 董绍庸.涡轮喷气发动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国际航空,1958

11 董绍庸.喷气发动机(叶轮机).哈军工出版,1960

12 董绍庸.英国发动机概况.科学出版社,1961

13 董绍庸.严汝群.涡轮喷气发动机原理,上下两册.哈军工出版,1962

14 董绍庸.空气喷气发动机上相似理论的应用.哈军工出版,1962

15 董绍庸.喷气发动机的振动燃烧问题.哈军工出版,1963、

16 董绍庸.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发展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943部队出版

上一篇:大卫·莫耶斯

下一篇:川崎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