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甫的个人简介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曹颖甫 - 简介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掘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
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
曹颖甫 - 生平
江苏自古名医辈出,曹氏生长于一个有中医学素养的家庭。其父曹秉生“深通中医,家人患疾,从不延医,自家处方服药,无不霍然病痊。”。他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心向往之,少年时就喜读医书,其父见了便勉励道:“读书之暇,倘得略通医理,是亦济世之一术也!”。曹氏十二岁时读张隐庵的医著《伤寒论集注》;十三岁时研习《伤寒论?阳明篇》,“适有邻居老妇卧病缠绵,更医者屡,久不得效,先生试诊之,脉实,大便多日未行,腹胀而拒按。曰:此大承气汤也!斗胆投之,功如桴鼓。乃叹曰:仲圣之方,若是其神哉!”。十六岁时其父“病洞泄寒中,医者用芩连十余剂,病益不支,汗凝若膏,肤冷若石,魂恍恍而欲飞,体摇摇而若堕,一夕数,惊,去死者盖无几矣。最后赵云泉先生来,投以大剂附子理中加吴萸丁香之属,甫进一剂,汗敛体温,泄止神定,累进之病乃告痊。云泉之言曰:今年太岁在辰,为湿土司天,又当长夏之令,累日阴雨,天人交困,证多寒湿,时医不读《伤寒&S231;太阴篇》何足与论活人方治哉!予自闻此语,然后知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
厥后治举子业,房师嘉定秦芍龄先生明医理,先生少时就读南菁学院,南菁书院山长黄以周是著名的汉学大师而兼精医学。两位老师以儒通医,曹氏受他们的影响,在治经学的同时继续钻研医学,间为人治病。在读书期间曹氏善长词章,于研求经训之外,肆力于诗文;其为文,初学桐城,更上溯震川庐陵以达晋魏。其诗尤超绝有奇气,不为古人所囿,别树一帜,同学称之为“诗文大家”。其为人笃厚淳谨,秉性耿直,同学亦称之为“曹戆”。二十五岁时,赴试金陵,途中卧病,偕行者略知医方,日以藿香、佩兰进之,汗出而热不除,抵金陵,病益殆。后经其表伯陈葆厚先生用桂枝白虎汤一服而愈。“予至是,益信经方,然以家君子期望予掇取科名,未暇尽瘁研究。”
光绪壬寅(1902年)登贤书,举孝廉(31岁中为举人)。光绪甲辰(1904年)诏罢科举,曹氏即绝意于仕途,征选知县不应。精归学,擅学画,尤擅画梅,l梅寄志。初以诗文名于时,医界有“诗、文、画三绝”之誉。“常借诗文以抒胸臆,而其傲岸之气,又旁溢为画梅。梅以冬心,而老干挺立,折枝俪落,含遒劲于秀逸,毕生风骨,盖寓于是也。颖甫之画梅,必系以诗,诗主而梅客,虽以二者并传,君意则以诗名梅也。”“闻辛亥革命时,颖甫以巾裹发,不肯去辫,乡人有谋用利剪剪之,则乘夜循至沪上,久之方归。袁世凯称帝时,各县士绅列名劝进,某太史受袁氏金,为江阴县代表。颖甫于某,论亲则姻叔,论谊则业师,闻之,突诣某所,诘之曰:‘叔竟受袁氏之贿,而作此无耻之事耶?我江阴人之颜面,为汝剥尽矣!’某大惊,急曰:‘无此事,无此事。’”[8]曹氏虽绝意仕途,但心存济世,年三十八岁“慨然兴救世之志”,自此致力于医学济世活人。其治学专宗长沙,反复研读张隐庵、黄坤载、程修园诸家的《伤寒论集注》、《伤寒论悬解》、《伤寒论浅注》等“伤寒”、“金匮”著作,并旁及时方各家。其用经方治病,“实起于家庭:用大剂附子理中,则自先母邢太安人病洞泄始;用皂荚丸,则自母氏病但坐不眠,时吐浊痰始;用十枣汤,则自母氏病痰饮始;用甘草粉蜜汤,则自家婢病蛔厥始;用大黄牡丹汤,则自若华母潘氏病肠痈始。莫不随时取效,其应如响。”后虽“南走湖湘,北游齐鲁,行笈中恒以方书自随,未尝一日暂废。及白潍县归,家居数载,暇即与里中钱性芳、朱翔云、冯箴若诸先生互相讨论,以阐发经旨为要务。”1917年后在丁甘仁创立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等中医院校任教,桃李遍天下,近代名医秦伯未、章次公、王一仁、沈石顽等,为其入门弟子之佼佼者。
岁已未(1919年),曹氏悬壶于沪上。其年过五十,始来上海行医,初不甚知名,医务亦较清淡,“此无他,先生拙于言辞,不善修饰。上海浮夸之地,人多皮相故也。”而曹氏“以利济世人疾苫为事,亦不屑屑于诊金之多寡,以是贫病者咸感赖之。”他的应诊病人多为劳动群众,诊费收得很低,有时不但免费反而施以医药。其处方,常常是一、二帖,用药少而精,疗效则多为“覆杯而愈”。久而声名鹊起,“贫病者皆庆幸歌颂”之。后受丁甘仁之邀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担任教务主任之职,并讲授《伤寒》和《金匮》课程。“其授课也,携水烟筒纸煤一把,且吸且讲。以《伤寒》、《金匮》深文奥义,抉择隐微,启迪后进,学者亲炙其绪余,咸心悦诚服,而忘其举动之离奇矣。”教学之余在上海慈善团体同仁辅元堂坐诊,每年端午至中秋节例有施医给药,大约前后共三年时间。在上海期间,曹氏特与丁甘仁先生友善,两人常常相互讨论医学,以振兴中医为己任。1926年丁甘仁先生逝世,“自丁翁作古,先生眷恋故人,郁郁寡欢,乃专志闭产著书,讲经授徒。”志在使中医后继有人。1931年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改名为上海中医学院,该校第一任校长是谢利恒,期任教于该校的老师除曹颖甫之外还有丁福保、陆渊雷、祝味菊等人。
1937年“9.18”事变,日寇侵华攻击上海,先生即返故里,12月1日江阴城陷,日寇烧杀淫掠,先生守家门如守国门未弃家避难。日寇占领江阴,欲借曹之声望,诱其登任当地维持会长,遭先生坚拒。7日上午10时许,日寇追逐妇女侵入曹宅,先生柱杖拦截痛斥,大义凛然,惨遭杀戮,肠溢腹外犹痛骂不绝,两天后(11月9日)气绝身亡,时年七十岁。先生不只医名卓著,更以嫉恶如仇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景仰。至今大陆江阴市近年已为曹颖甫塑像,其旧居亦作为古城景点,供游人凭吊。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中医学家任应秋先生评价曹颖甫是“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
曹颖甫 - 著作
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所著医书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理论透彻周详而又切实用。
曹氏精医术、工诗词、善画梅,除医学著作外,尚有《古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气听斋诗集》、《梅花诗集》、《古文》、《骈文》、《词集》、《门人姜佐景辑录》、《曹颖甫医案》、《丁甘仁先生作古纪念录》各若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