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宋代)的个人简介
崔立(979年D1043年),字本之,鄢陵人,宋代官员,官任工部侍郎。
人物生平
崔立的曾祖父崔光表,后唐时任右补阙直史馆(掌管史馆工作)。他的祖父崔周度,性情忠诚耿直,敢讲真话。后周初年任兖州节度使判官,被节度使慕容彦超杀害,赠官秘书少监。他的父亲崔汝砺,因为崔立显贵,累赠尚书兵部侍郎。
崔立少时机敏聪慧,博学多才,更以古文见长。殿中侍御史柳开见到崔立文章就感到惊奇,在大臣中间接连赞誉。咸平三年(1000年),崔立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果州(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团练推官(团练属负责刑狱的官吏)。郡中役卒在他州送官物,苦恼道路艰险,就收众人的钱雇用便船而下,太守姜从革发现了这件事。法官张升引用律条,出主意的和收钱的三人应当杀头。崔立说:“自己凑钱集资,与花公家的钱不同,按律条应适用杖刑。”双方争执不下。姜从革把这件事上报,请有关部门详审定案,结果和崔立的意见一致。
一年后,崔立任大理寺丞,出任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明县)、临清(今山东临清)知县。遭遇父亲丧事,离职。丧期结束,出任寿州(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安丰(今安徽霍丘县)知县。连年水灾,冲毁堤坊,上百家百姓失去了灌溉的便利。崔立急忙征集工匠整修堤坊,每天亲临指挥督工,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整修完毕,百姓安居乐业。又晋升广州通判,改官太常博士(太常卿属官,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事)。岭南船商运送的珍宝财物丛集,来做官的人一为利益所动,就会毁坏自己的本来节操。崔立平时严守清廉俭约,凡别人所有的,不拿一钱。任期满,只坐船带着剩余薪金回来。那时候,张宗逊任本道转运使,经常感叹道:“古代所说的廉吏,恐怕不过如此。”
不久,又遭遇母亲丧事离职。服满丧期,改任许州通判,改官屯田员外郎(掌管屯田政令的官员),升任江阴知军。军里有便利的出水口,过去可以灌溉田地数千顷,已经堵塞废弃很久了。崔立劝告百姓疏通,说:“起初虽然要稍微费些力气,但是以后得到的好处是无穷的。”百姓都乐于奉献力量。等到工程完工,官府并没有投入费用,百姓却像往常一样便利。又开挖横河六十里,来方便船舶运粮。皇上嘉奖他,两次赐诏书褒扬。离职回来,正赶上东都河流堵塞,被任命为接受稍草的提举。这时候耗费已经很多,侵扰河旁数路百姓。崔立估算工程过半,修堤用的木桩、树稍、秸草已经堆积如山,而所拖欠的数目达数百万,单薄的民力不堪重负。崔立独自抗奏,希望这些一概免除,不让百姓困乏。朝廷听从了,让百姓享受到恩惠。晋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任棣州(治所在今山东惠民)知州,城中池水盐化,百姓苦恼缺少水泉,崔立选择街巷便利的地方挖井百眼,中间有水质清洌而甘甜的,百姓都认为是他的至诚感动了上天,全州都歌颂他。升任刑部郎中(司级长官),历任汉、相、潞三州知州,升任兵部职方司郎中。不久,任太常少卿(太常寺副长官),出任衮州(治所在今山东金乡)知州。正值大的蝗灾旱灾,百姓遭遇歉收,崔立就征求富豪捐粟数十万斛,来救济饥民,救活百姓众多,而且惠及别州。接着转任郓(治所在今山东郊县)、泾(治所在今甘肃泾川)二州知州,又升任右谏议大夫,改任耀州(治所在今陕西耀县)知州。当地百姓争强喜讼,囚犯满监,号称“难治”。崔立区别善恶,苦口婆心,耐心劝导。不久,百姓人情大变,风俗一新。离任时,百姓跑到漆水、沮水边上,拦住崔立呼喊:“我的父母啊,如今要去哪里?”众人躺在河滩石上,使崔立马不能行,只得返回。次日,从别的道路才离开了。
回到了朝中,以年事已高,体力不强,希望补清闲的郡,才出任濠州(治所在今安徽凤阳)知州,转任给事中(掌管驳正封还诏书遗失,纠正审理不当刑狱)。年过七十,上书退休。又加官工部侍郎,退休。崔立回到许昌家里,谢绝人事,建花圃,植松竹,建小亭,自号“葆光子”,以诗酒为乐。
庆历三年(1043年)十一月三日,崔立去世,葬在新郑临洧乡他父亲墓旁。他的女婿安阳人、宰相韩琦为他写了《故尚书工部侍郎致仕赠工部尚书崔公(立)行状》。
人物作品
崔立著有诗集《巴Q集》二十卷。
家庭成员
父祖曾祖父:崔光表,后唐右补阙直史馆(掌管史馆工作)。
祖父:崔周度,后周兖州节度使判官,赠官秘书少监。
父亲:崔汝砺,累赠尚书兵部侍郎。
子女 儿子长子:崔勉,进士,任大理寺丞。
次子:崔公孺,任国子监博士。
三子:崔长孺,任大理寺丞。
女儿崔氏,嫁宰相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