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的个人简介
邓小岚,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家庭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曾担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总编、社长,她的母亲丁一岚也是《晋察冀日报》的老报人,是1949年开国大典的播音员、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任台长。
经历
1943年,邓小岚出生于阜平县易家庄村,后转到该县麻棚村和马兰村,她是“吃着阜平老乡的奶长大的”。
大学毕业后,邓小岚分配到山东工作,1995年调回北京。这时母亲丁一岚和《晋察冀日报》的好多老报人致力于那段光荣历史的研究。邓小岚便帮着他们抄写整理,后来看到这些80多岁的老人还四处忙碌,就索性加入了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为大家搞服务。
情系老区
马兰村位于阜平县城南庄镇西部深山区,这里曾是《晋察冀日报》报社所在地,是第一部《毛泽东选集》的诞生地。当年,邓拓任报社主编,在敌人扫荡中一边游击,一边办报纸,没有一天停止过,这里曾创造了“用八匹骡子办报”的奇迹。邓小岚出生后被寄养在离马兰村很近的麻棚村老乡家里生活了3年。缘于个人身世、父辈情结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邓小岚一直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她说:“我就是马兰人。”
1997年,邓小岚第一次回到马兰村,看到村里的情况,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儿事情。她每年的退休金3万多元,有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通过努力在村里盖了7间校舍,又积极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还帮助村里搞起了红色旅游。
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1999年邓小岚退休以后,回到马兰村住下来,默默为村里做事,先后帮助该村翻建学校、修路种树、改建水冲式厕所、救助贫困户和贫困学生、发展旅游等,她还为马兰小学捐献了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义务为学生们上课,教他们学习乐器、绘画等。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邓小岚的悉心指导,孩子们已经能够演奏复杂的乐曲,唱功也明显提高。2010年8月,马兰村小乐队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优秀特长生艺术节开幕式,孩子们表演的器乐合奏《美丽的家园》和《欢乐颂》,赢得了在场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荣誉
2009年1月,保定阜平县人大授予人民新闻家邓拓长女邓小岚“阜平县荣誉公民”称号。在2008年阜平县委宣传部等七部门举行的德信人物评选中,她还被评为“十大德信人物”之一。
山村小乐队
――邓拓长女邓小岚马兰村扶贫助学点滴录
在河北省西部革命老区阜平县,有一座叫马兰村的小村庄,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峡深谷幽。但是,寂静的村庄里经常传出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演奏的美妙旋律,而这些优美的旋律,竟然出自一个个十来岁的山村孩子之手。他们的老师,是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化系的60多岁的公安科技干部邓小岚。
邓小岚的父亲邓拓,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代英才,也是中国新闻家,曾任《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邓拓率领《晋察冀日报》的人员,躲开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于马兰村所在的太行山地区,坚持边战斗边出报,创下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迹。她的母亲丁一岚也曾是《晋察冀日报》的一员,还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任台长。
邓小岚就是在这样的战争环境中出生的。或许由于个人的身世与父辈的情结,邓小岚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眷恋。退休以后,她一心想了却心中的夙愿,好好回马兰村去看看,看看养育她的乡亲们,看看久违的山川大地。
持守而美丽
跟邓小岚去马兰,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岚培养的那些山村小乐手。看着他们演奏《欢乐颂》、《蒙古小夜曲》这些高雅音乐时快乐、自信的表情,你会感到,邓小岚用音乐带给孩子的绝不仅仅是音乐的启蒙和一时的欢乐,而是心灵的感召和人格的重塑。它对这些在贫困山区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肯定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在许多人为金钱、名利忙忙碌碌的时候,邓小岚却始终保持着五、六十年代人们的那种单纯、向上、朴实、执着的气质。作为一个平凡的个人,她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她用自己的身体力行,长时间默默地实践着父辈们的理想,为了祖国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无私地奉献着。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人,因为持守而变得美丽。”邓小岚就是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