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渭川的个人简介
董渭川(1901年3月10日一1968年9月15日),原名董淮,字渭川,出生于山东省邹城市城南关,中国社会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
董渭川论著颇丰,尤其在民众教育、 社会教育以及教材教法等问题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人物生平
董渭川(1901年3月10日一1968年9月15日)。原名董淮,字渭川,
以字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今山东省邹城市城南关人。
董渭川出身于地主兼营小工商业的家庭。12岁始在山东 邹县县立小学、山东省立第七中学读书,20岁考入北京 中国大学、学法科一年,因有志于将来“教书授徒”,随于次年8月复考入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师大前身)国文部。1927年6月,国文研究科毕业,获文学士学位,被分派到 天津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是年下半年被国民政府任命为 中央大学区 视察员,负责 视察中等学校。时值学生闹学潮,董由 范文澜介绍加入一个进步组织,坚定地站在学生一边。他利用“ 中央大学区视察员”的身份,资助并安顿被开除的学潮领袖、南开中学学生 林枫。1928年1月,董调任江苏省立东海中学校长,同年加入 中国国民党。他在校内组织进步教师和学生传播新思想,开展爱国宣讲活动,引起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一年后被迫辞去校长职务。随后到 南京、 安庆、 河北等地谋职。
1931年初,董应山东省教育厅厅长 何思源之约至 济南,任山东教育厅督学,同年7月改任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长,在任6年。其间,他先是与同事在城内开展宣传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的各类群众性活动,效果不佳。后在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影响下,将民众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进行 乡村教育实验,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增强他们的体质,成效显著,受到农民的欢迎。1934年至1935年,董曾被派往欧洲十国考察民众教育和 社会教育为期一年。1937年, 济南沦陷后,董去四川,任教育部第一 社会教育工作团团长,带领职工在川、鄂、湘,黔四省的一些地区宣传抗日,普及教育,扫除文盲。1939年到1947年,先后任国立广西大学、 国立师范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教授。1947年苏州爆发了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生为首的“五·二0”学潮,董始终与学生站在一起,保护学生。原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长 蒋经国曾签发密电,对董“积极侦察其行动,随时监视……可会同当地有关机关权宜处理”。董渭川被迫于1948年初由海路到北平,任北平师范学院教育系 教授。
解放后,董渭川被选为全国 政协二、三、四届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兼宣传学习委员会和科学文教委员会副主任;任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校委会委员、教育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 右派”,1960年l0月1日摘去“右派”帽子。1966年始,被当作“反动权威”扫地出门,受到错误批判。1968年9月15日病逝于北京。1979年10月18日, 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董渭川 教授追悼会,取销对董渭川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并撤销一切处分,恢复名誉及原级别职称。
主要成就
董渭川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论著颇丰,尤其在民众教育、 社会教育以及教材教法等问题上提出许多新的见解。现存其著述共有177篇,多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
出版著作
《社会教育纲要》、《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教委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列有专条,介绍了董渭川先生的生平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