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崇廉

时间:2024-01-18 21:05:23编辑:小周

范崇廉的个人简介

范崇廉(1895―1964) ,车镇乡范家道口村人。其祖父与伯父都是晚清秀才,只有父亲耕田为生。 1933年春,无棣马颊河畔的进步青年较早地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津南特委特派员武同心(武大风)介绍,他与叔伯兄弟三人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秋,任中共无棣县三区委员会宣传委员。

人物生平

其祖父与伯父都是晚清秀才,只有父亲耕田为生。 1933年春,无棣马颊河畔的进步青年较早地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津南特委特派员武同心(武大风)介绍,他与叔伯兄弟三人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秋,任中共无棣县三区委员会宣传委员。

1937年秋,他以小学教员为公开身份艰苦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与关星甫、冯景恩等人组织“抗日救亡会”,联合附近五村筹建民团“西团”,有力地配合了冀鲁边区的初建工作。

1938年春,范崇廉面对日伪的奴化教育,他不计名利,不向日伪折腰,愤然辞职。从此,他背起粪筐,以拾粪做掩护,护送边区过往军政人员,传递情报,为抗日救亡做出了卓越贡献!当时乡绅们迷惑不解地说:“范崇廉书香门第,放着u2018先生u2019不做,偏要捡大粪,真是奇闻、怪事!”并讥讽地称他“背筐先生”!

1939年秋,为了革命需要,他又担任二郎庙中心小学教员。每逢该村二、七大集,刘振东、阚汝恒、朱子修等地下党员,就以饮酒为名聚在小学南里间屋开碰头会,分析敌情,研究策略。二郎庙小学成了冀鲁边区对敌斗争的一座坚强堡垒。

1942年秋,抗日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为增强抗日力量,范崇廉热情奔走,先后动员36名农村青年和学生到庆云、 乐陵参加抗日武装。有一次,该校大班6名学生,在他指点下连夜秘密西奔,当跑到庆云、无棣边境单家屯南大洼时,夜雾弥漫,路径难辨,只得藏入村边枣林中等天明再走,不料家长们跟踪追至,连哄带劝,相携东归,一时轰动乡里。日伪车镇“模范学校”竟将此事编为小剧,取名《夤夜西奔》,强迫全区师生整队去看演出,接受反动宣传。剧中人物“西边先生”即暗指范崇廉。为此,伪校教职工又称他为“西边先生”。

1945年9月无棣解放后, 他仍坚守教师岗位,走乡串村,组织发动土改,动员群众参军支前,更加勤奋地为党工作。并且动员其四子参加党的地方工作,二子带领担架队支援南下大军。

1948年,蒋桥高小成立,他被任命为校长。在组织学校开学上课的同时,他组织学校教职工成立学校宣传队,排练《兄妹开荒》、《锔大缸》等剧目,开展时事和土改政策宣传。

1951年,县文化馆成立,他出任馆长。在馆舍简陋、设备奇缺的情况下,他艰苦创业,为无棣县的文化事业奠定下良好基础。有一次,他听说吴宅一批古籍被群众卖到造纸厂,顾不得吃饭即骑着毛驴赶去,不料这批古籍早已下池成浆。他痛惜地说:“晚了!完了!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哇!”最后捡了两部尚未下池的碑贴扫兴而归。抗美援朝运动中,他背上文化馆唯一的宣传工具――铁壳收音机,奔走各区播放新闻,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

个人生活

范崇廉于1959年退休, 家居五载, 生活简朴,晚节照人。1964年病逝,享年69岁。

上一篇:滨口优

下一篇:陈显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