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个人简介
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谥魏文帝,三国时期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操的嫡长子,母亲是宣皇后卞氏。他继承了父亲的魏王封号与丞相的大权,最终迫使东汉王朝的末代皇帝禅让,取而代之。曹丕 - 基本信息
曹丕 (187-226),字子桓。三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庙号高祖(《资治通鉴》采“世祖”),谥号文皇帝。
著名文学家。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世子。延康元年(220),曹操死,继位为丞相。当年十月,汉献帝退位禅让,曹丕自立为皇帝。国号魏,改元黄初,将都城由许昌(原许县)迁至洛阳。曹丕开国后,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机要之权渐移于中书省。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他又建立并推行九品中正制,把用人权交给士族地主获得支持。曹丕的一些措施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才能,然而在军事才华上他远不能和父亲曹操相比,几次率百万大军南下伐吴均无功而返。但曹丕在位期间开拓疆域,征服北方鲜卑、高句丽等部落,击退东吴入侵,使得魏朝疆域远达蒙古高原,这是曹丕军事上的重要建树。 曹丕爱好文学,并有相当的成就,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工整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奠基; 组织编纂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皇览》。
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成为,以不参加葬礼之罪逼弟弟曹植写下《七步诗》,险些将其杀害(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笔记小说,注意,是笔记小说体裁!有明显的附会之嫌,不足为据。试问曹丕真要杀曹植,方法何其之多,怎么可能偏偏要选弟弟最擅长的诗文,还要弄的人尽皆知?宋朝后人又怎么可能亲历宫闱,还把对话写的有模有样?可惜,后人多观书不察,却成为曹丕千古骂名的由来)阎立本帝王图-曹丕
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代汉称帝,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代中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后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臣,曹丕大喜,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因为一旦攻打吴、蜀任意一国,那么吴蜀势必再次结盟,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懂。可以说曹丕选择了最有利的方法。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之与曹丕反目。曹丕大怒才起兵伐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临终托付曹庇诓苷妗⑺韭碥驳热耍漳晁氖辍
今存《魏文帝集》二卷。著有《典论?论文》。
曹丕 - 历史评价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三国志?魏书?文帝本纪》
刘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荣祖曰:“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张溥:“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马植杰:“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曹丕 - 历史年表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
曹丕被司徒赵温举荐,曹操认为赵温举荐他的儿子,并不是因为他真实的才能,因此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去赵温官职。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
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二一七年)
立为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二二零年)
曹操去世,庚午,汉献帝禅位,改元黄初,大赦。蜀将孟达率众降。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
黄初元年(公元二二零年)
十一月癸酉,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
黄初二年(公元二二一年)
春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丁卯,夫人甄氏卒。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
黄初三年(公元二二二年)
三月乙丑,立齐公蔽皆酰鄣苒沉旯玫仁蝗私晕酢O乃脑挛焐辏③渤呛钪参渤峭酢H蛟拢锶ㄆ屏醣赣谝牧辍5背醪茇盗醣嘎示拢胨锶徽剑髡ち甙兮爬铮饺撼荚唬骸氨覆幌裼衅甙倮镉梢跃艿姓吆酰 粝兆瓒呶兴荨吮梢病K锶ㄉ鲜陆裰烈印!焙笃呷眨票甘榈健0嗽拢翊蠼迫手诮怠6拢锶ǜ磁选2茇ё孕聿险鳎罹⒔锶俳苁亍
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
丁未,大司马曹仁薨。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甲申,太尉贾诩薨。
黄初五年(公元二二四年)
夏四月,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黄初六年(公元二二五年)
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魏书载帝于马上为诗曰:“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古公宅岐邑,实始翦殷商。孟献营虎牢,郑人惧稽颡。充国务耕植,先零自破亡。兴农淮、泗间,筑室都徐方。量宜运权略,六军咸悦康;岂如东山诗,悠悠多忧伤。”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
黄初七年(公元二二六年)
丁巳,曹丕去世,时年四十。
曹丕 - 为政事绩
曹丕在位时间只有短短六年,虽然不出彩,但还是兢兢业业做了很多事的。或许有的好有的坏,但既然是他做的便应当被记录下来。
1,重视文教。221年,下令人口达十万的郡国每年察举孝廉一人。同年又重修孔庙,封孔子后人为宗圣侯。224年恢复太学,设立春秋谷梁博士。
2,修复洛阳,营建五都。
3,采取战略防守,恢复生产,与民休息。
4,发展屯田制,施行谷帛易市,稳定社会秩序。黄初末,魏国国库充实,累积巨万,基本解决战争造成的通货膨胀问题。
5,创立九品中正制。
6,巩固中央集权,限制后党权利,削夺藩王权利,建立防辅制度。强化中书省,发展校事官制度。
曹丕 - 诗词摘录
杂诗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杂诗
西北有浮云,
亭亭如车盖。
惜哉时不遇,
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
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我乡,
安得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
客子常畏人。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工整的七言诗。这是一首代人立言的拟作诗,“魏文帝代为北征者之妇思夫而作”(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卷三)。全诗语言流转而结构清晰,既继承了汉乐府及古诗中语言清浅而情意悠长的古朴风貌,又用一种全新的体裁――即完整的七言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来表达这份古老的情感。在此之前的七言诗,作品甚少且无佳作。《燕歌行》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文人选择七言体裁来创作诗歌。
善哉行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g,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秋胡行
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嘉肴不尝,旨酒停杯。
寄言飞鸟,告余不能。俯折兰英,仰结桂枝。
佳人不在,结之何为?从尔何所之?
乃在大诲隅。灵若道言,贻尔明珠。
企予望之,步立踟蹰。
佳人不来,何得斯须。
注释:
《秋胡行》属乐府《相和歌?清调曲》。古辞原意是歌颂秋胡妻的贞烈。
首二句十字直入主旨,点明了整个事件的原委和结果:早晨即与佳人相期,但直至日夕,佳人却终没有来。其痛苦的语调,浓重的失落感顿时笼罩全篇。
至此,读者也许会产生两点疑问:其一,诗中的“佳人”是谁?真是容冶貌美,为魏文帝曹丕所倾心期的女性?还是他成就大事业所渴思的贤人?其二,佳人为何失约未来?是关山迢递,路远会难?还是另有曲折,中途变卦?有趣的是:这些为读者关心的问题,不知是作者以为不重要,还是另有隐衷,提不得也,故一起略在诗外只字未提。诗人只是在十六句中,反反复复,絮絮叨叨,极其主观而咏叹调般地倾诉着一个主题,这就是──因佳人失约未来而引起的浓重的失落感。光从字面看,这种失落感和待人不至的焦灼感,似乎是指从早晨与佳人相约开始,到日夕佳人未至这段时间。其实,朝──夕,仅仅是一种光阴的比喻,时间的象征,即以一天象征一生。由朝至夕,乃指从青少年至垂暮之年的整个人生。在自己的整个一生中,始终有一种不能实现的追求,和由不能实现而带来的巨大而又无法弥补的缺憾感。明白了这一点,“佳人”是男是女,为何失约未至这些问题,也许确实就无关紧要,可以略去。重要的倒是,诗人是如何组织和表达这一焦急渴心情的,且让我们欣赏一下:
首先是“嘉肴不尝,旨酒停杯”。为思佳人,茶饭无心。连美酒、连嘉肴都懒得动箸一碰,箸在半空,酒碰到唇边,忽然像电影来了一个停格。心中涌起的,是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深层的失落感。二是“俯折兰英,仰结桂枝”,尽管追求不能实现,但自己并不停止这种追求,故其行也高,其志也洁。此化用屈原《离骚》和《九歌》中“结幽兰而延伫”,“结桂枝兮延伫”句式,以示自己贮芬芳而待远人。三则是表示愿意跟佳人到天涯海角,并让海神把最宝贵的“明珠”送给她。四是驻足眺远,踌躇徘徊,渴念之情,几乎急不可耐。为此,诗人什么办法都想尽了,为诉说自己的情怀,“飞鸟”也托了,“兰英”也折了,“桂枝”也结了,誓言也发了,尽管“步立踟蹰”、“何得斯须”,渴慕焦急之情片刻都难忍耐,但“佳人”如终没有来。此与首句照应,以种种努力,表明这是一个永恒的绝望。整首诗,如面对亲朋故友,娓娓不倦,反复倾诉自己彻夜难眠的衷肠;又如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郁结无告,故作一热烈、主观而又偏执的个人内心独白。具有移人情魄的魅力。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曹丕诗歌的好处在于“能转能藏”。“转”者,即“变宕不恒”,如《善哉行》(上山采薇)之类,以多重比兴写自己“变宕不恒”的感情流程。“藏”者,即“含蓄无尽”,意味隽永,以舒缓的笔致,缠绵婉约的风格,咏叹调般的形式特点,抒发自己失落的惆怅与郁结不解的“情结”。这种发抒形式,比起他父亲曹操《短歌行》中求贤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来:一缠绵,一苍凉;一婉约,一慷慨,其不同如此。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r元瑜、汝南应`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J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r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关于《典论?论文》
中国三国时期文学专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魏文帝曹丕著。文章包括4部分内容:① 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 ,提出应当“ 审己以度人 ”,才能避免此累。②评论了当时的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 ,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③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明作品的风格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风格。④论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文章能传诸无穷。
《典论?论文》的出现,与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和文人相互切磋的风气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的出现,又反过来提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推动了文学的繁荣发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走向成熟和自觉的重要标志。它的见解对后人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影响。
曹丕 - 人物评价
他在政治上成就平平,但在文艺上,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三国志?文帝纪》中评价他“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文学评价
讲到魏文帝曹丕,请大家看一些参考的资料,首先是钟嵘《诗品》中对曹丕的批评和对曹植的批评;其次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明诗篇》和《才略篇》中所提到的关于曹丕和曹植的话;还有就是王夫之《姜斋诗话》里对曹丕和曹植两个人的比较。鲁迅先生更推崇魏晋时代是曹丕的时代。
魏晋时期,评论界对曹丕诗歌创作的评价普遍不高,不少评论家认为魏文帝得以立足中国文坛主要因为他的《典论?论文》,是以曹丕虽贵为帝尊,却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不及其弟曹植和乃父曹操。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曹丕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曹丕诗歌的最大价值在于他的人性化的、情感充溢的抒情性韵味,刚柔并济的风格和多工语又不失自然音旨的语言特色。
然而后世王夫之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观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重视“气”。他继承并发展了前人关于“气”的思想,提出了“文气”说。他强调“文以气为主”。认为作家所具有的“气”,即作家天赋的气质、个性、才能等不同,其作品亦即显出不同的风貌。写作才能的高下,取决于先天禀“气”的清浊。在艺术欣赏中,欣赏者的美感就来自对作品“文气”的体验。在阐述“文”的本与末的关系时,曹丕第一次提出了“文本同而末异”的观点,认为一切文章在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个根本点上是相同的,但各类文体又都具有各自的审美特征。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曹丕看重的不是“文”之本,而是“文”之“末”,即文艺创作的风格特征问题。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大变化。曹丕非常重视文学的价值,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在阐述文学批评应有的态度时,他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以及“文人相轻”。强调作家各有其气质才性和擅长的文章体制,不可求全责备,要从不同作家的个性及艺术特点出发,公正地评价作家作品,曹丕的这些见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美学思想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他的关于“气”的美学思想,给后世以很大的启发,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曹丕的作品,乐府和诗歌各占一半。他对诗歌的体裁方面,尝试很广,四言、五言、杂言均有作品,其中的佳作,是七言和五言。他的七言《燕歌行》被认为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
曹丕的五言诗也作得很好,其中也有代人立言的,如《于清河作诗》、《寡妇诗》等,对人物情感的把握细腻周到,善于选择悲凉的意象来营造情景交融、如泣如诉的意境,与汉乐府有异曲同工之妙。《艺苑卮言》云“子恒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即指这一部分作品而言。
作为太子,他对文学的爱好和重视,直接推进了建安文人集团创作的繁盛与活跃。他常常召集宴会,搞一些命题的文学写作,邺下创作的独特形态是与他分不开的,他是邺下文人活动的实际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文学史上,他为南北朝的诸王们树立一个榜样:组织和领导文学团体。此外,他的文学批评,更有开风气的意义。《典论?论文》评论七子的长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见解,对诗、赋等几种主要文体作了初步分析,其将“文章”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更对重视文章的风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建安七子”之名始由他提出,各子的文集也是由他下令搜集的。他还组织文人编篡过诗文创作用的类书《皇览》。
曹丕 - 著作文集
赋
《浮淮赋》 《沧海赋》 《济川赋》 《临涡赋》 《述征赋》
《校猎赋》 《登台赋》 《登城赋》 《感物赋》 《感离赋》
《离居赋》 《戒盈赋》 《永思篇》 《悼夭赋》 《寡妇赋》
《出妇赋》 《愁霖赋》 《喜霁赋》 《弹棋赋》 《又》
《玛瑙勒赋》 《车渠碗赋》 《玉i赋》 《柳赋》 《槐赋》
《莺赋》 《迷迭香赋》 《蔡伯喈女赋》
诏
《定正朔诏》 《追崇孔子诏》 《为汉帝置守冢诏》 《息兵诏》 《灾异免策三公诏》
《拜日东郊诏》 《禁母后预政诏》 《改封诸王为县王诏》《鹈鹕集灵芝池诏》《取士不限年诏》
《轻刑诏》 《平准诏》 《禁复仇诏》 《禁淫祀诏》 《罢墓祭诏》
《外国遣使奉献诏》 《与群臣诏》 《又》 《又》 《又》
《下颖川诏》 《增封中牟侯彰诏》《答临淄侯植诏》 《答北海王衮诏》 《待杨彪客礼诏》
《赐华歆诏》 《论孙权诏》 《以陈群为镇军司马懿为抚军诏》 《诏王朗等三公》
《与王朗诏》 《报王朗诏》 《答蒋济诏》 《与夏侯尚诏》 《报何夔诏》 《与于禁诏》 《于禁复官诏》 《追赠夏侯尚诏》 《封朱灵g侯诏》 《与张A诏》 《答孟达诏》
《手报司马芝诏》 《封张辽李典子为关内侯诏》《以李通子基为中郎将诏》《赐张既子翁归为关内侯诏》《赐温恢子生爵关内侯诏》 《以张登为大官令诏》 《制诏三公》 《服色如奏诏》 《改雒为洛诏》 《曹植贬封安乡侯诏》 《诛鲍勋诏》 《蒋济复为东中郎将诏》《赐桓阶诏》 《刘靖迁庐江太守诏》《张既为凉州诏》 《与张既诏》 《褒田豫诏》 《追溢杜畿诏》 《与群臣》《又》《诏司马懿》
令
《向化手令》 《答许芝上代汉图谶令》 《答辛毗等令》 《答司马懿等令》 《答刘M刘晔等令》 《让禅令》 《让禅第二令》 《让禅第三令》 《答刘M等令》《答苏林等令》 《答华歆等令》 《又答相国歆等令》 《薄税令》 《复(樵)[谯]租税令》 《以郑称为武德傅令》 《广询令》 《问雍州刺史张既令》 《拜毛d等子男为郎中令》 《收敛战亡士卒令》
策
《追封邓公策》 《谥庞德策》 《策孙权九锡文》 《以孙登为东中郎封侯策》
教
《答卞兰教》
表
《让禅表》 《让禅第二表》 《让禅第三表》
书
《与吴质书》 《又与吴质书》 《又与吴质书》 《与钟繇谢玉i书》 《与钟繇五熟釜书》 《与钟繇九日送菊书》 《与钟繇书》 《答钟繇书》 《答繇钦书》 《啁刘帧书》 《答友人书》 《与吴监书》 《与群臣论蜀锦书》 《与群臣论被服书》 《与朝臣论粳稻书》 《报崔琰书》 《与曹洪书》 《与王朗书》 《与刘晔书》 《与诸将书》 《报吴王孙权书》 《又报孙权书》 《又报孙权书》 《与孟达书》 《又与孟达书》 《报吴王孙权书》 《答曹洪书》 《戒鄢陵侯彰书》 《答杨修书》 《送剑书》
序
《典论自序》 《繁钦集序》 《陈琳集序》 《建安诸序》
论
《典论论文》 《典论论方术》 《周成汉昭论》 《汉文帝论》 《汉武帝论》 《交友论》
议
《田畴辞封议》
连珠
《连珠三首》
铭
《露陌刀铭》 《赐钟繇五熟釜铭》
文
《即位告天文》
哀策文
《武帝哀策文》
诔
《弟苍舒诔》
制
《终制》
乐府
《临高台》 《钓竿》 《十五》 《陌上桑》 《短歌行》 《猛虎行》 《燕歌行》 《秋胡行》 《善哉行》 《丹霞蔽日行》 《折杨柳行》 《饮马长城窟行》 《上留田行》 《大墙上篙行》 《艳歌何尝行》 《煌煌京洛行《月重轮行》
诗
《黎阳作二首》 《黎阳作》 《于谯作》 《孟津》 《芙蓉池作》 《于玄武陂作》 《至广陵于马上作》 《杂诗二首》 《清河作》 《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 《黎阳作》 《寡妇》 《令诗》 《于明津作》 《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
辅遗
《夏日诗》 《游猎诗》 《歌辞》 《董逃行》 《遗句》
辑辅
《哀己赋》《征吴临行诏司马懿》《答邯郸淳上受命述诏》《诏雍丘王植》《成皋令沐并收校事刘肇以状闻有诏》
《机击令狐浚诏》 《禁诽谤诏》 《诏议迫崇始祖》《伐吴诏》 《诏群臣》
《诏群臣》《赐薛梯等关内侯诏》《诏报孙邕》《制傍枝入嗣大位不得加父母尊号诏》《止群臣议禅代礼仪令》
《罢设受禅坛场令》 《禅让令》 《三让玺绶令》 《以李伏言禅代合符谶示外令》《令》
《止群臣议禅代礼仪令》《与曹洪书》 《论太宗》 《论周成汉昭》 《诫子》
《酒诲》 《内诫》 《论S俭等事》 《奸谗》 《诸物相似乱者》
《剑铭》《敕豫州禁吏民往老子亭祷祝》《太子》 《叙诗》 《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
《善哉行》 《东阁诗》 《缺名》 《失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