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生徂徕

时间:2024-01-20 19:38:35编辑:小周

荻生徂徕的个人简介

荻生徂徕(おぎゅう そらい、文6年2月16日(1666年3月21日) - 享保13年1月19日(1728年2月28日)日本德川时代中期的哲学家,古学派之一的萱园学派(又称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本姓物部,名双松,字茂卿,号徂徕(徂徕)、萱园,通称总右卫门。

生平

生于武藏国半岛郡江户城(今东京)。家贫,5岁时自学汉文,后来研究儒学、军事学等。初时信奉朱子学,50岁后受中国明朝文人李攀龙(1514~1570)和王世贞(1526~1590)的古文辞学影响,思想发生很大变化,开始批判宋学,并在日本开拓、推广古文辞学。他的学说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曾经风靡日本,后来对日本的国学和水户学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徂徕生了二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成为武士并当上德川纲吉的私人御医,后来则成为将军。而徂徕本身也有研究朱熹宋代的儒学版本,并在1690年成为一家私塾的老师,传授中国古代经典。他也创造了大谷将旗,其玩法与长相都不同于一般国际象棋。

学术

思想

徂徕学识渊博,著述很多。他的思想核心是关于“道”的见解。他把中国古代自尧帝到周公施政的社会看作是理想社会,主张复古。他认为,孔子讲的“道”就是“先王之道”,“先王”指的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7个圣人,“先王之道”是他们创造出来的,所以“先王之道”又叫做“圣人之道”。“先王之道”也就是安天下的“道”。体现“先王之道”的是“物”。所谓“物”,指的是礼、乐、刑、政。离开礼、乐、刑、政,就无所谓“道”。为了安天下,为政者本人的道德修养是根本,而这种道德修养必须出于安天下的心愿,这就是仁。“先王之道”以仁为主。中国的六经记载了“先王之道”,所以学习“先王之道”的方法是直接钻研六经;而要正确地理解六经,必须通晓汉语古文辞,弄清楚“先王”施政时的种种事实。学问之道,以信圣人为先。宋儒不懂古文辞义,用当时的辞义去解释六经,牵强附会,杜撰出“先王”、孔子所没有的,不符合“先王之道”的性理学。“理”是无形的,因而是没有准则的;“天理人欲”之说也没有准则。“先王”之教,以“物”不以“理”。宋儒认为人的气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其实气质是先天的本性,绝非人力所能改变;一般人通过学习可以成为仁人,但是不可能成为圣人。

另一方面,徂徕主张顺天命,并且认为天和圣人之心都是不可知的;为了统治人民而祭祖、向鬼神问卜也是必需的。租徕思想上的矛盾,反映了德川时代朱子学以至整个儒学思想体系开始分崩离析的状况。但是,他声称“道”──文物制度可以由圣人创造,否定了宋儒关于“道”自然地与天地共存的传统观念,区别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不同规律,这一点在当时的日本具有重大的意义。他的整个学说,是日本儒学史上罕见的、具有创造性的思想体系。它出现在日本封建思维方式开始让位于近代思维方式的历史转折时期,虽然以古学为名,实际上却蕴藏着日本近代思想的一些萌芽,成为日本近代思想的一个出发点。

成就

徂徕对中国的音乐、明律、度量衡、汉诗文等都有研究,并且取得了成就。

清嘉庆十四年(1809),徂徕的《〈论语〉徵》、《〈大学〉解》、《〈中庸〉解》与蟹养斋的《非徂徕学》传入中国。1836年钱泳又把徂徕所著的《辨道》、《辨名》编成文集,附以自序和“日本国徂徕先生小传”,在中国出版。徂徕的学术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学者如刘宝楠、戴望、俞樾、李慈铭等人的推崇。

作品

弁道

弁名

拟自律书

太平策

政谈

学则

论语

相关资料

徂徕的“u2018四民u2019皆u2018役人u2019”论

荻生徂徕的思想,最根本的是否定朱子学的“穷理学说”。徂徕承认,“理”存在于自然界万物之中,但“理”却是“无标准之物”,即“理”只不过是人们的主观判断,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判断标准,不同的世界观,因此,“理”是不能穷尽的。③基于这个理论,徂徕认为,世界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由无限多复杂多样的“活”的个体所构成的。构成日本社会的“士农工商”即“四民”各自承担着各自的职责:农民耕种养活世界,工人制作家用供世界之用,商人往来于世界人之间帮助流通,士则治乱安天下。各阶层之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士农工商缺一不可。为此“四民”应该“相亲、相爱、相生、相承、相辅、相养、相匡、相救”,才能构成一个合理的社会。徂徕把君主比喻为父母,“四民”皆为帮助君主安天下的“役人”,因此,不管是哪个阶级,都对社会有用。也就是说,“四民”不是对立存在的阶级,而都是辅佐君主的“役人”,因此,每个阶级的人均是有用之人,人们应该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而发现人才启用人才是为政者的责任,为政者应该不拘一格,从庶民阶层当中选拔录用有用的人才

徂徕的“四民”皆u2018役人”的思想指出了“四民”不是对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每个人都是君主的“役人”,都对社会有用,积极地肯定了各个阶级的存在价值,对民众尤其是庶民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其货币经济批判以及“町人”观却把武士和庶民严格地区分开来,认为武士是主人,社会应该由武士来统治,庶民是客人,只能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又充分地反应了他根深蒂固的上下尊卑的身份等级思想。

徂徕的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其实并不矛盾。徂徕在《辩道》中有这样的描述:“世界由士农工商四民构成,这是古圣人制定的制度……农民耕种养活世界;工人制作家用供世界之用;商人往来于世界人之间帮助流通;士则治乱安天下。各阶层之人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士农工商缺一而不可也。”⑨在这里,徂徕明确地规定了“四民”的职责,认为等级制度是圣人所规定的制度,遵守其制度是天经地义的。其中,武士阶级是统治阶级,庶民则是被统治的阶级,必须严格遵守。虽然他肯定了庶民的存在价值,但前提条件建立在维护以武士为中心的幕府社会。而货币经济批判以及“町人”观并非否定庶民的存在价值,而是要维护武士的权威与统治地位,维护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以巩固幕府的统治。

日本中世尤其是近世以后,思想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近世江户时代是日本思想成熟的时代,而儒学思想是这一时代日本学术界以及思想界的主导思想,作为儒学家的徂徕,自然也不例外。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严格的“士农工商”等级区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仕则优”、“商人重利轻别离”、“奸商小人”等话语充分地反映了以“士”为本位、严重歧视商人的社会现象。作为儒学家的徂徕,其重“士”轻“商”的思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篇:橙火花

下一篇:方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