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谭秋

时间:2024-01-21 02:04:44编辑:小周

陈谭秋的个人简介

陈潭秋(1896-1943),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任社长。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回汉后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1923年2月发动与领导了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

个人简介

陈潭秋(1896年1月4日-1943年9月27日),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0年和董必武、刘伯垂等7人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创办湖北人民通讯社,任社长。7月,陈潭秋与董必武参加了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回汉后先后任中共武汉地委、武昌地委、湖北地委主要负责人,1923年2月发动与领导了武汉各工团学生组织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斗争。曾先后出席了中共三大、五大、六大,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执行委员,粮食人民委员。中央红军长征时,留任中央苏区分局委员,领导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8月,与陈云等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留驻共产国际工作。1939年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2年9月17日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在监狱中坚贞不屈。由于消息隔绝,在中共七大上仍被选为中央委员。1943年9月27日在新疆遭杀害,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

人物生平

陈潭秋,原名陈澄,潭秋为其字,1896年1月出生于湖北黄冈县一个书香之家。他祖父中过举人,是当地名流,父辈家道中落,还有能力供他上新式小学,并到武昌入省立一中。因五哥是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同盟会员,潭秋从小便受其革命思想影响。1914年他进入武昌中华大学补习,1916年又考入高等师范学院(武汉大学前身)英语部。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陈潭秋酷爱文学,精英语,同时也以校内的足球健将和长跑能手著称。

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他是游行的带头人,并被推选为武汉学生代表之一到上海联络各地学联。

通过阅读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并经董必武介绍,他在思想上接受了共产主义。同年秋大学毕业后,他担任了湖北人民通讯社记者,并到董必武主持的武汉中学兼任英语教员,该校后来成为了湖北建党的发源地。

1920年秋,董必武在武昌抚院街寓所里秘密召集陈潭秋等人,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研究组,随后又建立了半公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S.Y.)。

1921年7月,陈潭秋同董必武一起去上海参加中共成立的“一大”,会后在中共武汉区委分管组织。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到女子师范发动学生反对封建式的管教,主张剪发、读新书。女师中的骨干徐全直随后参加了共产党,并与陈潭秋相爱成为夫妻。

1923年京汉铁路发生了“二七”大罢工,陈潭秋是组织者之一,事后遭通缉,转赴安源从事职工教育。

1924年秋潜回武汉,组建中共武汉地委并担负领导。

1927年7月武汉政府反共,陈潭秋因身份暴露转赴江西任省委书记,秘密配合南昌起义。

翌年他调任顺直省委(北方局)任组织部长,后曾到中央组织部协助周恩来工作。

1930年又到沈阳任满洲省委书记。他到哈尔滨布置工作时被捕并受刑,坚不吐实,关押两年后获释。

出狱回上海后,于1933年转移到中央苏区。他的妻子徐全直因分娩未能同行,随后被捕就义于南京雨花台。

陈潭秋到苏区后任福建省委书记,又转任中央临时政府粮食人民委员(部长)。在反“围剿”斗争中筹足了军粮,保证了部队供应。

1934年秋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来任中央分局委员,翌年初率一部突围到闽西,途中作战负伤,赴上海治疗。

1934年7月又去苏联,入列宁学院并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9年夏回延安途中,在新疆接替邓发担任中共驻新代表和八路军办事处负责人。

1942年新疆军阀盛世才勾结蒋介石反共,陈潭秋被扣押。

1943年9月27日遇害。

被捕前后

1939年9月,陈潭秋奉命回国,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他同新疆军阀盛世才进行了灵活巧妙的斗争。当盛世才公开走上反苏反共道路后,1942年夏,党中央同意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撤离。陈潭秋把自己列入最后一批,表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

1942年9月17日,陈潭秋被捕。敌人对陈潭秋施以酷刑,逼迫他“脱党”。陈潭秋拒不屈服。1943年9月27日,陈潭秋被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

社会评价

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都是来自学堂的知识分子。在他们中间,虽出现过毛泽东这样的军队统帅,却只有一人以战士之勇持枪作过战,火线负过伤,那就是来自武汉的代表陈潭秋。 这位中英文俱佳的才子,当初在绿茵场上身形矫健的记者,有着铁一般的意志,最后壮烈牺牲于天山脚下。从建党到牺牲,陈潭秋历任华中、东南、华北、东北、华南和西北党的负责人。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时,代表们因不知其牺牲噩耗,仍选他为中央委员,其功绩始终为党内同志怀念。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陈潭秋故居位于湖北黄冈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建于清清光绪二十二年(1866),一进二重,面阔五间,面积约28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

1928年春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全部烧毁。为了更好地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1980年6月修建故居纪念馆(现简称故居公园)。同年7月7日由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亲笔题写馆名。现在的陈潭秋故居居室为原黄冈县政府仿原貌复建。20多年来,该馆经不断的扩建,已初具规模。现有青砖瓦房“明5暗10两幢,青砖楼一幢两层,另有接待室3间。故居前,陈潭秋全身铜像一座,水塘一口6亩,周围坪地80亩,连接106国道的故居大道(水泥路面)一条。

还有一处在武汉,靠着户部巷,具体地址在武昌都府堤20号。1983年,对故居大修,建成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在二楼复原了陈潭秋夫妇卧室,布置了“陈潭秋革命活动陈列”。此处也是中共“五大”的会址(1927.4.27-1927.5.9召开),毛主席和杨开慧在武汉居住地方和开展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原址也在附件,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这里写出的。以上三处都是免费参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曾特地去瞻仰,感慨良多,希望武汉各大中小学校多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不可一日懈怠!

生平事迹

一九二九年四月,陈潭秋同志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亲临邢台。在邢台城西郭庄张信卿家召开了直南党的扩大会议,建立了邢台中心县委。这次会议,是直南党的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对于大革命失败后直南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一、面对危局 知难而进

一九二七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北方的反动军阀与蒋介石遥相呼应,奉系军阀张作霖于四月二十八日杀害了北方区委书记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致使邢台党组织与北方区失掉了联系。同年六月,武装农民占领邢台城。没几天,阎锡山派晋军芦丰年师攻占了邢台城,镇压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农民反军阀的斗争,捣毁了“冀南武装农民运动办事处”,通缉邢台党和农民运动的负责人,使革命处于低潮。

一九二八年,国民党鹿钟麟部程希贤师进驻邢台城,建立国民党区、县党部和国民党政府,成立反动的工会、农会、商会等组织,大量吸收地主、豪绅、地痞、流氓参加国民党。随军的国民党“战地常务指导委员会”,举办国民党员登记,到处捕杀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在白色恐怖下,邢台临时地委书记沈国华对革命失掉信心,叛离党组织,到磁县国民党的报社当了编辑。组织委员何子箴、负责工运的赵西山以及张怀昆、王玉宾等跨党分子(当时允许既加入共产党,也加入国民党)参加了国民党员的登记,使直南地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正如一九二九年三月省委党刊《出路》第八期上发表的和斋的《我对直南党的观察和我的觉悟》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邢台是直南党的发源地,当时还剩有一个同志,一样的找不到团体。其它地方不用说。同志呢?有的阔了,当国民党指委去了;有的正在运动什么局长;有的犯了恶化嫌疑,进不了国民党的门,正在家里垂头丧气倒霉哩!这时我才知道直南老早已和省委断绝了关系,并连份通告也没接到过。

“实在说,直南同志在这一年来,完全是深山野人。七月扩大会闭会后,京津同志们闹得那样有味,直南同志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见到那次决议案的找不到几个人。全国同志已经本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干起来了,可是直南呢?大名、濮阳一带连决议案也还没有见到哩!”

一九二八年秋,中共中央特派员刘少奇、陈潭秋、韩连会到天津整顿北方党组织,代行省委职权。在一次“惠、邵、潭”座谈会上,陈潭秋同志针对直南的政治形势和党的状况明确指出:“直南一向与省委关系不好,有时与豫省委接头,几次报告都无甚工作。最近始派一人去,邢台只一、二同志,拟从此树立中心工作。”省委先后派朱林森、冯温等人到邢开展工作,由于环境恶劣,难以打开局面,成效甚微。因此,于一九二九年四月。在省委农民部长郝德玉陪同下,陈潭秋同志亲自来邢台开辟工作。

二、扎根群众 开拓局面

陈潭秋同志来到邢台后,与当时正在邢台开展工作的冯温取得联系,住在邢台火车站东边的小旅店里,听取了冯温的工作汇报,他充分利用冯温所提供的线索和条件,深入地开展了群众工作。一是广泛地接触群众,他所接触的人员中,有皮毛工人、农民、商人、学生、教员等,和他们促膝相谈,了解他们的境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情他们的疾苦,很快就交结了一大群朋友。二是听取多方面的情况。他不仅倾听正面意见,还多方听取反面意见;他不仅广泛接触群众,而且还利用种种条件接触官方人员。三是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西郭庄张信卿的老父亲,是个天主教信奉者,陈潭秋同志耐心地向他讲解共产党的政策,谈到共产党要拯救广大贫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时,这位老先生精神大振,说这是和他信奉的天主教义完全一致的,于是二人遂结为忘年至友,并硬把陈潭秋同志接住他家去住,致使西郭庄成为直南革命的大本营。陈潭秋同志由于深入群众,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就对邢台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比如阎系军阀开赴河南途经邢台时,向邢台县要米七百担,草二百万斤,杂粮三百担,马二百匹,捐款三万元等等。以及邢台一带广大贫苦农民家破人亡,民不聊生,迫切要求改变这一现状的情况等。

陈潭秋同志掌握了一些情况后,找冯温谈了话,讲明要召开直南党的扩大会议,建立直南党的领导机关―一中共邢台中心县委,并责成冯温着手筹备。冯温准备就绪以后,即安排邢台四师党员学生王邦彦到南和、磁县、大名等县通知参加会议的代表,会议确定在邢台城西郭庄张信卿家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汇报了各县的情况,接着陈潭秋同志讲了“六大”的主要精神和“六大”以后的形势,然后根据“六大”决议精神提出了直南党的几项任务:(一)在党内反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问题。(二)恢复整顿原有党、团组织,大力发展新的组织,原则上参加国民党登记的统统不要,但经我党允许,作为反奸而打入国民党内部的除外。(三)积极领导群众的自发斗争,如各式各样的抗捐抗税和反军阀斗争,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党团组织和工会、农协会等群众组织。(四)注意团结中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针对各县在汇报群众自发斗争中,贫、雇农伤害中农利益的现象,陈潭秋同志反复强调要团结中农。他指出:“u2018六大u2019决议已把农村土地革命的路线明确了,地主、豪绅是主要的敌人,贫农、雇农是土地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农是同盟者,他们在抗捐抗税斗争中还是积极的。如果不团结中农,对于革命斗争的发展是不利的。”省委农民部长郝德玉也在会议上讲了话,会议开了一夜。最后,陈潭秋同志让冯温将会议的情况写成决议,并明确冯温(当时化名张振邦)担任邢台中心县委书记。冯温将陈潭秋同志的讲话内容进行整理,油印发至各县。会后,相继调喻屏、刘大风、刘峰、王文田、王振山等人到邢台中心县委工作。各县有了统一领导,很快就打开了局面。

三、脚踏实地 稳步前进

邢台中心县委成立后,机关开始设在南门内西顺城街路北一家木匠铺内,后来搬到城西南二三里的南瓦窑村,在村里开一面坊作掩护。在陈潭秋同志的关怀和指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协调和领导各县工作。中心县委成立后,不断派人到各县指导工作,并多次召开各县委书记联席会议布置工作。如一九三O年二月在邢台驴夫营街召开的一次会议,省委派人参加了会议,明确指出各县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要不断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党的政策,揭露敌人的反革命罪行,采取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有利时机打击敌人。

二是组织。主要是在邢台城附近的直隶四师、三女师、十二中、邢台县一高、二高的学生和教师中发现进步分子,宣传革命思想,揭露国民党反动面目,组织以进步分子为骨干的学生会。在学生会的领导下开展罢课、游行示威等。通过活动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入团,建立和发展党团组织。

三是建立农民协会。在农村主要是扎根于贫雇农,进行反对地主剥削、反对新军阀混战的宣传。城东祝村刘万善在本村建立起直南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并选派杨少祖、姚聚堂二人为代表,参加了省委在天津召开的会议。紧接着,农民协会在直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发展到二百多个。

四是开展兵运工作。邢台中心县委选派党员王卓如、赵子云到驻邢晋军开展兵运工作。其任务是在部队中通过结交朋友、拉关系广泛宣传党的政策,待时机成熟后组织兵变,把部队拉出来组织红军游击队。

五是争取红枪会工作。邢台中心县委派刘汉生、胡震二同志跋山涉水,到邢台县山区将军墓、浆水一带与红枪会的头目取得联系,争取这些武装力量为我党的革命斗争服务。

由于邢台中心县委积极领导直南地区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使邢台、隆平、任县、南和、大名、肥乡、磁县、濮阳、南乐等县的党组织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党员发展到五百多名,扭转了直南革命斗争濒将灭亡的危局,在王十余县点燃了革命的星屋之火。这些星星之火,终于汇成了全国的燎原大火,烧毁了旧世界,迎来了新中国。

博物文馆

陈潭秋(1896D1943)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与董必武在武汉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中共武汉区委,以武昌高师附小为活动地点,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多年,为发展湖北地区的党组织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纪念陈潭秋,1983年,在原武昌高师附小旧址建立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馆里收藏着陈谭秋烈士生前的几件文物。

馆藏文物

从事秘密工作使用的化装用品:在武昌都府堤20号“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收藏着陈潭秋当年用过的化装用品:一条围巾、一顶绒帽、一副墨镜。绒帽是用来罩住头部,只露出两只眼睛,冬天戴便于隐蔽自己。这几件化装用品系陈潭秋烈士的家人于解放后捐献给文物部门的。陈潭秋在武昌高师附小任教期间,经常从事革命活动,为摆脱特务跟踪,保护自己,他外出时总要化装,这3件文物就是这段时间陈潭秋用过的。

历史

1926年初夏,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党在武昌办了一个北伐宣传训练班,陈潭秋是训练班的主持人之一。武昌北城角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的隔壁有一黄冈人开设的安仁学舍,部分训练班的学生住在那里。那里每天有化装成商贩、看相、算命、行医及其它行业的特务们进进出出,有的甚至与学生结成下棋、逛街或吟诗赋词的朋友,却没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一天,有一位外国语专门学校爱好打球的学生搬走了,第二天来了一个提着足球、带着打气筒、穿着球衣球鞋、戴着墨绿色太阳镜的人,声言要找那个已搬走的学生,而没有引起当时正在下棋、看报的学生们的注意。这人突然把一学生负责人衣襟一扯,进入他的房间,然后把白布软帽一揭,眼镜取下,正在诧异中的那位学生负责人不由“啊”地叫了一声,原来是陈潭秋同志!陈潭秋吩咐他黄昏前把学生约到蛇山抱冰堂集中。晚饭后,学生们相约着到达抱冰堂,只见一位穿着米色纺绸长衫、手摇一把白纸摺扇、戴一副茶色眼镜的绅士模样的人慢慢向他们走来,走到跟前一看,又是陈潭秋同志。陈潭秋安排好东西两个方向的岗哨后,引导学生们从蛇攀谈到虎,要大家联系实际谈谈“与虎同眠”、“梳捋虎须”、“虎口拔牙”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生们就此各抒己见,可谈来谈去总联系不上实际。陈潭秋说:“大家正与虎同眠,拔虎牙,捋虎须,感觉到了吗?”大家一听愕然,都说感觉不到。陈潭秋又说:“正因为感觉不到,就更危险。你们住在安仁学舍,有各种类型的人与你们素不相识,却请你们吃喝,搞得很熟,是干什么的呀?是u2018钓鱼u2019的!那些每月拿上百甚至几百银元的特务从牙缝里刮下一些残羹给你们,为的是诱你们上钩啊!”大家一听恍然大悟,顿时从思想上警觉起来。以后,学生们到训练班上课时,每天总留二三人在学舍应付敌探,课轮流补上。

给三哥、六哥的信

在“陈潭秋烈士纪念馆”里,还收藏着一封陈潭秋于1933年2月写给他三哥、六哥的信。信系钢笔书写,500余字,信纸为白道林纸,长23厘米、宽17厘米,信后落款“本澄”(系陈潭秋的别名)。当时,陈潭秋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写信给两位兄长,是为把即将出世的孩子托付给他们照顾。

陈潭秋在信中写道:

“三哥、六哥: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诸兄的情况我间接又间接的知道一点,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听得,也不怎样哀恸,更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许多苦难呵!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养去了。两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直妹(陈潭秋的夫人徐全直)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直妹连孕、产、乳、哺,也受累够了。十九年曾小产了一男孩,二十年又产了一男孩,养到八个月又夭折了,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是不是能接回去养?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再者我们希望诸兄及侄辈,如有机会到武汉的话,可以不时去看望两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外家对他们痛爱无以复加,可是童年就远离父母,终究是不幸啊!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充裕,又以两孩相累,我们殊感不安,希望两兄能不时的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就是自己家里织的洋布或胶布好了)。我们这种无情的要求,望两兄能允许。家中情形请写(信)告我,交徐家三妹转来。八娘子及孩子们生活情况怎样?诸兄嫂侄辈情况如何?明格听说已搬回乡了,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我的情况可问徐家三妹)本澄上二月二十二日。”

从这封信的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出陈潭秋烈士以革命利益为重而又充满舔犊之情的心情,使读者无不为之感动。陈潭秋1925年春与徐全直结婚后,夫妇俩为了革命工作四处奔波,从武汉到江西,从江西到上海,从上海到天津,从天津到东北,又从东北到上海,正如信中说的“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由于萍踪不定的革命生涯,带孩子就是很大的拖累,于是他们夫妇把第一、二个孩子都送到外婆家抚养,信中写的“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就是指的这件事。他们夫妇先后共有5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于1930年(即信中说的十九年)小产,系男孩,第四个孩子生于1931年(即信中说的二十年),但养到8个月又夭折了。1932年夏末,陈潭秋经党组织营救,从哈尔滨的监狱中出来,不久就回到上海,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1933年1月,党中央决定调陈潭秋夫妇到中央苏区工作,那时徐全直正怀着第5个孩子且将临产。他们夫妇商量好,并征得组织同意,决定陈潭秋先走,徐全直等生下孩子后再尽早出发。这即将出世的第5个孩子(实际上是活着的第3个孩子),他们俩也准备托人抚养,托谁呢?孩子外婆家人口多,且经济也不宽裕,何况已有两个孩子在那里,于是,陈潭秋只得提笔写信求助于黄冈老家的三哥、六哥。这便是信中写到的“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至于接孩子的办法,是由徐全直在武汉的三妹先来上海接走孩子,然后再转到黄冈老家,这便是信中说的“均望告知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

相关内容

黄冈这块红色的土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黄冈是中原王朝的南土,以其悠久的历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距今4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黄冈博物馆更是以其全新的面貌和发展理念传承着华夏文明,为了加强党员的党性教育,中石化湖北黄冈石油分公司组织市公司本部全体党员参观了黄冈博物馆,在那里重温历史,缅怀先烈。

中石化湖北黄冈石油分公司60余名党员干部佩戴着党徽,着装统一,步调一致,怀着对历史的敬仰和对先烈的缅怀在公司党委书记汪自波同志的带领下来到黄冈博物馆。博物馆一共三层,分为七个展厅,讲解员带着我们逐一参观了每一层的展览:第一展厅。远古家园向我们展示了黄冈的先民在遥远的洪荒时代的农耕文明以及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第二展厅。南土扬越向我们展示在黄冈本土挖掘出的部分青铜器见证了夏商帝国兴起时鄂东地区生活着古越人的一支---扬越,而我们黄冈则是扬越之地;第三展厅。多元融合展示的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黄冈境内郡县更迭,侯国交替。战争、移民、融合,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第四展厅。文华武盛是最值得黄冈人骄傲和自豪的,它向我们展示着隋唐至明清1000余年间黄冈的武盛文昌,有王朝更迭之战,禅祖弘法道场黄梅的四祖寺和五祖寺的起源。苏轼,号称东坡居士谪居之地黄州州府,留下的几百篇千古留芳、脍炙人口的诗词。英山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蕲春李时珍的《本草刚目》,几千名的科举进士无一不向人们展示着黄冈厚重的历史华章;第五展厅。沉浮百年展示着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有识之士积极寻求变革。在时代风云激荡下的黄冈,商贸活跃,教育转型,英才迭出的黄州帮渐成川鄂商贸势力之翘楚。第六展厅。革故鼎新则展示了鸦片战争后,黄冈众多民主革命先驱在推翻清王朝的斗争中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黄麻起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组建、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原突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第二战场皆名载史册。黄冈人民朴诚勇毅,不胜不休,黄冈大地,血浸红旗,为缔造共和国,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其中5.3万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诞生了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林彪、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周希汉等200多名开国将帅,铸就了“紧跟党走、不屈不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老区精神。

灿烂瑰丽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无限的豪情,先人的智慧和胆识震撼着心灵,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撼人心的奇迹,留给我们的除了一件件价值连城的物品之外,更重要的是那种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和对党对民族的无限忠诚,激励和教育着我们,让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双手为后人创造更多奇迹和感动。今天,我们因是中国人而自豪,未来,要让中国因我们而骄傲。

上一篇:笛卡儿

下一篇:贝心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