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光羲

时间:2024-01-21 04:24:27编辑:小周

储光羲的个人简介

储光羲(约706―763年),山东兖州人。唐代诗人。其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称。为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储光羲于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

储光羲 - 概述

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足空夷犹。”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储光羲 - 人物评价

《河岳英灵集》评储光羲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

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都是能够继承曹(植)、刘(桢)、潘(岳)、陆(机)的“风骨”的。储光羲的诗以描写田园山水著名。如《牧童词》、《钓鱼湾》、《田家即事》、《同王十三维偶然作》、《田家杂兴》等,风格朴实,能够寓细致缜密的观察于浑厚的气韵之中,在表现闲适情趣的同时,多少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给人以真切之感。
苏辙于唐代诗人中,特别推重储光羲。《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诗“源出陶潜,质朴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维、孟浩然间,殆无愧色。”沈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语》)

储光羲 - 人物影响

储光羲虽以写田园山水诗见长,但他的诗歌成就远不止此。他在创作上努力效法魏晋,而摈弃六朝绮丽之风,形式多五言古体,内容也丰富多样。如天宝末奉使范阳,途经邯郸,见安禄山蠢蠢欲动,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写《效古》二首以纪其事。诗云:“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l足空夷犹。”表现出对时局深切的忧虑,以及报国无门的幽愤。至于写景诸作,如《述华清宫》、《游茅山》、《题陆山人楼》等,或气象雄浑,或清凄宛转,风格又自不同。写旅途的凄苦,如《寒夜江口泊舟》;写离别怀人,如《京口送别五四谊》,都感情真挚,颇为感人。殷[评储诗,说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并把他与王昌龄相提并论,认为“两贤气同体别”。

储光羲因晚年失节,《旧唐书》、《新唐书》皆无传。其事迹散见于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集70卷,已散佚。所著《正论》15卷、《九经外议疏》20卷。今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储光羲 - 作品赏析

(一)钓鱼湾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这首诗写一个青年小伙子,以“垂钓”作掩护,在风光宜人的钓鱼湾,焦急地等待着情人的到来。一二句写暮春季节钓鱼湾的动人景色。点缀在绿荫中的几树红杏,花满枝头,不胜繁丽。这时,暮色渐浓,那小伙子驾着一叶扁舟,来到了钓鱼湾。他把船缆轻轻地系在杨树桩上以后,就开始“垂钓”了。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管他怎样摆弄钓杆,故作镇静,还是掩饰不了内心的忐忑不安。杏花的纷纷繁繁,正好衬托了他此刻急切的神情。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进一步写小伙子的内心活动。这一联富有民歌风味的诗句,包孕着耐人寻思的双关情意:表面上是说他在垂钓时,俯首碧潭,水清见底,因而怀疑水浅会没有鱼来上钩;蓦然见到荷叶摇晃,才得知水中的鱼受惊游散了。实际上是暗喻小伙子这次约会成败难卜,“疑水浅”无鱼,是担心路程多阻,姑娘兴许来不成了。一见“荷动”,又误以为姑娘轻划小船践约来了,眼前不觉一亮;谁知细看之下,却原来是水底鱼散,心头又不免一沉,失望怅惘之情不觉在潜滋暗长。这里,刻划小伙子在爱情的期待中那种既充满憧憬欢乐、又略带担心疑惧的十分微妙的心理变化,真可谓丝丝入扣,维妙维肖。
读者也许要问:前四句明明写垂钓情景,而却偏说是写爱情,是不是附会?否。因为诗的最后两句点明:“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诗人为什么不把这两句点明爱情的诗,开门见山地放到篇首呢?这就是诗的结构艺术之妙,如果把最后两句放到篇首,诗来气脉尽露,一览无余;再没有委婉的情致。而且这样一来,那一联双关句,势必成为结尾,使语意骤然中断,漫无着落,不能收住全诗。现在这样结尾,从全诗意脉结构来看,却极尽山回路转、云谲雾诡、变化腾挪之妙。它使前面钓“垂钓”,一下子变成含情的活动,也使“疑”、“知”等心理描写,和爱情联系起来,从而具备了双关的特色。
诗就在袅袅的余情、浓郁的春光中结束了。你看,在夕阳的反照下,绿柳依依,扁舟轻荡,那小伙子时而低头整理着钓丝,时而深情凝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他心上的情人。“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简直是一幅永恒的图画,一个最具美感的镜头,将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二)江南曲四首(其三)

日暮长江里, 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 来去逐轻舟。

《江南曲》为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乐府旧题,创作了不少明丽、清新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这里的“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江面上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船上的青年男女相呼相唤,那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既觅同心侣,复采同心莲”的寻求伴侣的青年男女之间,表现出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矜持和羞怯的心理又不允许坦露自己的心事,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恰当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所以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动,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便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所以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颇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测不定、留有余地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分寸和心理状态。“艺术的天才就是分寸感”,这话倒是颇有深意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如果不是从考证的观点出发去判断正误,而是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那虽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亦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宜于一气读下。

储光羲 - 山水田园诗

因此准确地说,山水田园诗产生于魏晋南北朝,在盛唐时期得以发展,到了宋代成为诗人普遍描写的题材。追溯它的渊源,应该说东晋的陶渊明和后来的谢灵运是山水田园诗的创始人。王维、孟浩然、储光羲、柳宗元、聂夷中、韦应物、杜甫、范成大等诸大家都有曾取法陶渊明、谢灵运。谢灵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见诸于史册的大旅行家,他的诗充满了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的韵味,一改魏晋南北朝以来晦涩的玄言诗之风。唐以前的山水田园诗大都是以隐士幽人的身份咏物抒情的,而储光羲的田园诗则是以田父野老代替隐士幽人,但也没有完全蜕掉隐士 之气,杜甫的田园诗则完全用野老的身份观物抒情,在抒的方式上对王维、孟浩然的诗作了较大的改造。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堪称田园诗大家的应首推南宋时期的范成大,他晚年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是中国田园诗的集大成之作。

从山水田园发展沿革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它与作者生活的时代,生活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时期,本来就爱好山林田野的陶渊明,在三十多年的官场争斗中,深感不适,厌弃了尘俗因名利的喧嚣,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所以他在《归田园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马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榴,桃李罗堂前,暖暖过错人村,诊诊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空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归隐田园,摆脱世俗拘束,向往自由而心满意足,快慰的心境。

储光羲 - 储光羲与贺知章

最近获悉,一些专家、学者在论文中提到唐代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的舅父是贺知章,最早提出此说的是湖南湘潭师范学院中文系主任、古文献研究所所长陶敏教授。
笔者原先根据各地《储氏宗谱》和储光羲的五言诗《献八舅东归》,仅了解他的母亲出身越地官宦人家,其它已无从考证。因此看到这一信息时,首先感到似乎不太可能,继而详细阅读《献八舅东归》,发现与贺知章晚年告老还乡之事完全吻合,只是未出现舅父的名号而已。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因排行第八,人称“贺八”。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唐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少以文词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后迁太子宾客、检校工部侍郎、秘书监等,因而人称“贺监”。性旷夷,善谭说,与族姑子陆象仙善。象仙尝谓人曰:“季真清谭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在京以“清淡兴流”,放达纵诞而为人倾慕。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常与张旭、李白饮酒赋诗,切磋诗艺,时称“醉中八仙”,又与包融、张旭、张若虚等结为“吴中四士。”天宝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宅为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赐鉴湖一曲。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期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86。为官50年,仕途畅达,受到朝野敬钦和唐玄宗的倚重。乾元元年(758)肃宗以侍读之归,赠礼部尚书。存诗19首。《新唐书》、《旧唐书》有传。
为便于对照,特将《献八舅东归》引录如下:
高位莫能舍,舍之世所贤。
云车游日华,岂比龙楼前。
寝疾乃就枕,情感唯灵仙。
帝鸿思道宗,臣彭亦长年。
天书加羽服,又许归东川。
镜水涵太清,禹山朝上玄。
诚亡真混沌,玉立方婵娟。
素业作仙居,子孙当自传。
门多松柏树,箧有逍遥篇。
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

诗中与贺知章晚年告老还乡吻合的有:首先是诗题“八舅”,与贺知章排行第八人称“贺八”吻合;开头两句指舅父位居高官,太子宾客系正三品;五、六两句指舅父请辞之前精神恍惚,思归从道;九至十二句指皇上恩准请辞,回归越地禹山镜水。此外,两人的生卒年代也相吻合,储光羲比舅父小40多岁。这么多吻合之处,应该说不会有第二个如此巧合之人了,笔者以为可以确认“八舅”即贺知章无疑。遗憾的是,诗人未能按照古人习惯,在诗题中标出贺秘监、太子宾客等官职尊称。如李白著名的《送贺宾客归越》、《对酒忆贺监二首》就写出了他的官职。平平的标题,平平的诗句,缺少李白那样的深情与激情,这也许就是此诗未能引起读者及专家、学者关注的原因。还有,诗人有这么一位显赫的舅父,应该有不少唱和诗文,死后则有悼念诗文,可能是因为两人的诗文散佚太多。

古人重视节操,储光羲被安禄山授过伪官被认为是失节。他的仕途及身后因此蒙上了难以洗刷的阴影,新旧唐书没有他的传记,正史中未记他与贺知章的甥舅关系,也许是史官的刻意回避,但非常遗憾的是,他的诗友王维、孟浩然、綦毋潜及包融、殷、顾况等名人诗文均未提及,家谱又无记载,从而成了谜团。史载贺知章告老还乡之日,太子李亨以下,几乎所有的当朝权贵都出席了饯别宴会,唐玄宗亦以五言诗《送贺知章归四明》赠别,朝臣应制和诗者36人。不知身为外甥的储光羲其时是否正在朝廷任官,其诗是否名列36人之内,尚待考证。储光羲缺少生平事迹,解读他的诗文是了解他人生的重要途径,《献八舅东归》即是一例。

储光羲 - 相关链接

1、《像唐诗一样生活》 作者:冉云飞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 》 作者:陶文鹏,韦凤娟 主编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上一篇:陈崇平

下一篇:单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