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骧

时间:2024-01-21 20:29:27编辑:小周

贝家骧的个人简介

一个游走于东西方艺术的著名画家。

他作品的内涵是他无数次咀嚼东西方文化后沉淀下来的精粹;他绘画技巧的日臻成熟使他终于将中国画的大写意精神揉进了西洋油画。

人物概述

贝家骧1953年出生于上海,祖籍苏州,与知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同乡。1982年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后,贝家骧在造型、影调、色彩、笔法、肌理等油画技法上达到新的高度,艺术创作日趋完善成熟。1980年代,他先后获得全国美展三等奖和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展油画部一等奖。?20多年前,骧移居澳大利亚,逐渐成为当地最具声望的华人艺术家,曾荣获罗贝尔美术展油画部金奖等重要奖项。目前,他重新又在海派画坛绽放光彩。

早年经历

贝家骧――这个名字在80年代是颇领风骚的,那时更多的人叫他“小贝”。

那时的小贝,乌黑浓密的头发,总有一绺斜斜地挂下来遮住半个额头,脸色白皙,是那种画起来偏冷的白皙。他浓眉大眼,阔鼻,很不像苏州人。很少见他咄咄逼人的目光。他个子不高,身姿敏捷, 夹克总是比别人短一些。

他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他“画得好”。作为当时画得好的上海知青,他从安徽考进上师大美术系读了大学;

作为画得好的学生,他被留校任教;

作为画得好的青年教师,他考上了中央美院首届油画研修班;

作为毕业于中央美院研修班的青年教师,因为画得好,他成为“文革”后全国首批被评上职称的高校艺术系副教授。一路走来,尽管“画得好”三个字也曾让他在文革那个荒唐的黑暗中蒙受屈辱,被逼写什么“白专”检查!但“画得好”这三个字更多的是小贝头顶上的光环,照耀着他的生命历程。

贝家骧出生于中医世家,父辈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在家族的影响下,贝家骧幼年就开始研习中国书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来自苏联的油画展,油画的表现力让他如痴如醉,与很多同龄的人一样,贝家骧赶上了“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后来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直至留校任教期间,贝家骧一直痴迷于油画技法的探索。1984年进入中央美院第一期油画研修班,不久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文革”后第一批被评为副教授的年轻教师。

当年他的油画作品《昨天,今天,明天》曾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和上海市1984―1985美术作品一等奖,此作品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显示了他学院派的深厚功底及驾驭创作大型作品的能力。是“文革”后脱颖而出的一批最优秀的青年画家之一。

创作特点

贝家骧形容自己作画的时候很冲动,他说,现在每天工作,不是要画得更精细。而是要直达自己的审美境界。为此,在作画前,他都会写一会儿狂草作为热身,让自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画中。 “现 在很多画,画得非常精细,其实艺术与技术不一样,现在艺术变成制作,变成工艺,为满足市场服务,这完全错了。”

置身当下于多元开放的创作语境,贝家骧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不想违背自己的审美追求,去迎合市场的口味。很多当代艺术热衷玩变形,但他坚持,“如果不是自然的变形,没有意义。我变过很多时候,但那不是我的,变形要自然而然形成你自己的东西。毕加索、马蒂斯都玩变形,但如果我们也去这么做,心里会扭曲。西方人追求颠覆,而中国文人画的境界却在似与不似之间。”

贝家骧一直在追寻绘画以外的哲学。他认为,题材只是把自己与观众联系起来的一个记号,在画面上的表现是抽象的。色彩、笔触也随当时的感情而即兴产生。画到最后画的都是修养,有价值的东西是大家都认同的。在西方,有很多当代艺术家说,他们也有很多观念在脑子里打仗,但大家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看能否真正地流露自己,如何包含更多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中国扇子油画系列

移民澳洲后的贝家骧视野变得更加宽广,在那儿近距离观察不同阶层的人,研究各式人等内在的气质、表情、神态、动作,某一天,贝家骧看到了一件很震撼他的小事,酒吧里美女如云、五彩缤纷 、竞相争艳、眼花缭乱。只见一位白衣女子飘然而至,精彩之处是她手里的那把扇子,一展一收、一摇一指,一个小小的道具,衬托出女子与众不同的高贵典雅这吸引了全场目光的,竟然是一把来之中国的扇子。

一把中国扇子,能演绎中国女子的百般娇柔、万千风情。同样也能被外国女子宠爱、发挥、换一种风格诠释。

《中国扇子》组画中的人物是鲜活的,笔触看似潇洒、随意,却将人物不同心态下的举手投足、眉宇表情的细微变化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中一气呵成的笔触,是他以从小练习书法的左手,拿着沾满油画颜料的画笔,凭着中国画大写意的那股气韵一挥而就的,也是他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油画中的“中国文人画精神”的最好实践。作品诠释了文化艺术是世界的,是人类共有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息息相通的佐证。

笔下的马

贝家骧和马有缘,他名字中的“骧”即“马奔跑”的意思。他说,“画马,是因为缘分。”

十分巧合的是,贝家骧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居所附近就有一个赛马场,赛马在澳大利亚是很普遍、很受欢迎的娱乐活动。贝家骧喜欢看赛马,他着迷于那种力度、速度和抗争性,赛马给他带来无比强烈的冲击和感受。

他凌厉粗放的笔触,删繁就简的构成,简约而夸张的色调,以及突出主体的图式等绘画语言形式,实现对“马”这一客观物象的主观把握,于是,昂首飘鬃,奋然飞驰的奔马形象,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贝家骧的画面中,成为他最钟爱的形象,他用最自然直接的方式去体现瞬间的感受,用粗犷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着生命的激情。让人从马蹄过处飞扬的尘土中感受到速度,从半腾着身体的竞争骑手的风镜后感受到呼吸。那种昂首飘鬃,奋然飞驰的马的形象,能极大地激发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审美联想。

上海情怀

上海是贝家骧难以抹去的记忆。他说,越是在海外,越是怀念儿时上海的弄堂巷子。街头的洋车礼帽、商幡铺号、迷离的百乐门、盛装的永安大楼,那些历史影像中有关老上海的种种场景与儿时嬉戏玩耍的记忆交织,变成时时萦绕的亦真亦幻的画面在他的眼前不断闪现,逐渐逐渐,上海这座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善于吸纳各种外来文化加以消化利用的城市精神一点点在小贝心中清晰起来。十年前,他开始畅想绘出自己心目中的上海精神;五年前,他开始尝试;去年开始,贝家骧在上海常住,安心创作上海系列。他说,这才感觉真正打开了记忆和乡愁的闸门,用艺术冲刷现实中的遗憾。

水墨人体系列

他的水墨人体画,重形态而轻容貌。在他的画中,人体就是表情,表达的是画家的心情 ,而不是被画的女子。他认为,如果画出人物的五官,那就变成是在画某一个人,而把画家赖以表达情感的载体消除了,同时作品的统一性也会受到破坏,因此他的人体画在绘画语言上是带有抽象性的,就是说注重表现的是一种人的状态、人的本质。

小结

贝家骧的创作精神指向,更着力于朝写意性、表现性和审美意象靠拢。自由无羁地抒发个性,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超越,建构起契合自己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的油画语言风格是他不懈的追求。

重要活动

2015年6月 邀请 参加“一带一路”韩国釜山艺博会

2015年 《东情西韵――刘兆平、贝家骧生态艺术展》在上海举办

2014年 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

2014年 “大写――贝家骧油画水墨展”

2004-2013年 期间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台湾、香港等世界各地举办个展

2003年 在东京银座SILKLAND画廊举办个展

2001年 在日本举行个展

1991年 作品荣获澳大利亚罗贝尔美术展油画金奖及坎贝尔美术展优秀奖

1991年 移民澳大利亚

1986年 油画作品《昨天、今天、明天》在首届上海文学艺术展中荣获油画一等奖

1985年 油画作品《渡》入选上海“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1984年 油画作品《昨天、今天、明天》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84-1991年 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1982-1984年 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

1976-1991年 上海师范大学任教

1972-1976年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

上一篇:笨么么

下一篇:刀根亮辅